尹建杰
[摘要]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在人類理性思維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高一新生普遍出現的數學成績滑坡現象,教師應認真分析原因,引導學生“會學”,提高學習效率;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精選學習資料,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一新生;數學教學;成績下滑;原因分析;解決對策
數學作為衡量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小學、初中直到高中都受到很多學生的青睞,一些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許多小學、初中數學學科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栽的第一個跟頭就在數學學科上。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應認真分析造成學生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并積極探索解決策略。
一、高一新生數學成績下滑的原因
1.有較強的學習依賴心理
初中生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很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將各種題型都給學生一一羅列出來,學生依賴于教師為其提供的“模子”,認為只要把這些“模子”學好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另外,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情急切,當子女放學回家后經常幫助其輔導作業、做練習、預習、購買輔導材料、制定學習計劃等。升入高中后,教師的教學方法變了,學生習慣套用的“模子”沒有了,家長輔導的能力也跟不上了,漸漸由參與學習轉入督促學習,但是許多同學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學習依賴心理,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制定學習計劃,只是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老師上課要講授的內容不了解;課堂上忙于記筆記,沒認真思考學習重點和難點;思維不夠積極,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2.不適應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
高中教師在授課時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注重舉一反三,在嚴格的論證和推理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較高的要求。而初中教師重視直觀形象的教學,每講完一道例題后,都要布置相應的練習,有些重點題目還要反復練習很多次,個別教師還把題型分類,讓學生死記解題方法和步驟。初中數學教學進度較慢,有時間進行反復訓練,教師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教學生。這些因素都導致學生升入高中后普遍無法適應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
3.學不得法
高一新生在初中階段已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們上課注意聽講,盡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課堂上僅滿足于聽,思維不夠積極,遇到難題不愛動腦思考,寄希望于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而且不會科學地安排時間,缺乏自學的能力。而高中數學教學中老師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也是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有的學生晚上學到很晚,做大量課外練習題,上課時根本不聽講。這種輕視課堂練習和老師講解的做法,導致數學學習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視基礎訓練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滿足于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不去認真書寫和演算;他們對難題很感興趣,好高鶩遠,重“量”輕“質”,學習效率很低。考試時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這些學生考試后看到的不是自己成績的下降,而是給自己找一個沒發揮好的借口,或者認為有些題太偏,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他們沒能真正反思和認清自己,對老師掛在嘴邊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勸誡也往往不以為然。
二、高一新生數學成績提高的策略
1.引導學生“會學”,提高學習效率
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⑴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鑒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以及學習態度都存在差異,制定的學習計劃一定不要采用同一個模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之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計劃執行前要講明計劃的重要性、激勵措施以及完成計劃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計劃執行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監督,促使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當學生完成短期計劃和長遠計劃時教師要有相應的激勵舉措,慢慢地培養學生自主完成計劃的能力。對于沒能按時完成計劃的學生,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查找原因。如果計劃不合理,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可以適當地調整。
⑵課前做好預習和自學。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前提。通過課前自學學生能夠了解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及學習難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提高記課堂筆記的水平和學習效率,還有利于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和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但自學不能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這樣上課時就可以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⑶課上提高學習效率。課堂學習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寫筆記,什么地方該略寫,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⑷及時進行復習。復習是高效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能夠強化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有助于將所學的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由“懂”到“會”。
⑸循序漸進,防止急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急躁情緒。有的學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學生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許多優秀的學生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2.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法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任。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還要注重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
3.加強思維訓練,提高思維品質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思維訓練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中應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模式,變“傳授”為“探究”。其中組織課堂討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討論可以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批判、敢于質疑的精神,為發散思維的培養創設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同時,適當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等教學活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現代教育強調知識結構與學習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相適應,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可能會遺忘,但思維品質的培養卻會讓學生受用一生。
4.精選學習資料,提高教學效率
當前,教輔市場上的資料形形色色、浩如煙海,學生面對這些學習資料往往不知所措。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能力和水平選購適合自己的教輔資料,對于配發的某些資料也要對其中“偏、難、怪”習題大膽刪除或壓后處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大量收集學習資料,汲取其中的精華,提煉一些與課本內容緊密相關、能較好地檢驗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的習題,將其適度適量地補充給學生,以減少學生選題的盲目性,減輕學生數學學習的壓力。
總之,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做到以上幾點,采取科學的學習模式,相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會逐漸增強,數學成績也會得到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程亞煥.數學教學觀與數學差生[J].數學教育學報, 2001,(10).
[2]李志.學校心理學教程[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2004.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