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平
摘 要: 現代教育發展要求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還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新課程改革呼喚全面實現三維課堂教學目標,在中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作者在20多年初中化教學過程中對課堂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究。從課堂氛圍的調節,搞活化學課堂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增強自信心及學會合作等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學學科中的有效滲透進行了闡述,從課堂、練習、輔導和評價等化學學習各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行點滴思考,從而闡釋在化學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化學教學 實驗探究
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做了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現在提倡的健康概念強調完整意義上的健康,即道德健康為統帥,生理健康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全面發展、有機結合。現代教育發展要求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還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目前,中國教育部啟動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被列為重要的三維教學目標,開始強調關注學生的心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已上升為提高民族素質的當務之急!現在社會、家庭、學校已共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做著應有的努力,而且學校為了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專門開設了健康課,成立了心理咨詢室。我認為在學科教學中任課教師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心理困擾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的解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和技巧,適時、適度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調節課堂氛圍,讓微笑走進課堂,緩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
詩人說:微笑是陽光。課堂上教者應當總是努力保持歡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詼諧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微笑走進課堂,有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教師的表情過于嚴肅,容易造成學生的膽怯心理,形成過重的學習心理壓力,不利于真正進入思維狀態。例如,化學課堂教學中經常要涉及一些實驗探究方案設計,我便和同學們一起設計,共同探討一些方案的優和劣,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群體之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活動中完全不再把自己當成教師,而是他們中的一員,課堂氛圍活躍,師生之間民主平等,這樣學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對于正確的方法,我一一加以肯定和贊許,對于錯誤的觀點,我也不是一味地加以指責批評,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共同探討修正,始終給學生以微笑,這樣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課堂成了師生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的樂園。長期以來,形成了“愉快教學”課堂教學模式。
二、搞活化學探究活動,發揮實驗的探究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要解決化學理論知識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我根據化學學科特點(以實驗為基礎,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的教材體系),特別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以便將抽象的知識與直觀演示實驗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例如:教授“分子和原子的相關知識”時,我讓同學們將自己比做“一個原子”,上講臺做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化學變化的微觀解釋過程,同學們非常積極,勇于參加,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自己。其次,教師應該時刻不能忘記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特點提供各種生活場景,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而且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激發出積極情感,從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使他們從生活走進化學,又從化學走向社會。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有情境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并做出解釋。“奧運會”、“全運會”、“綠博會”、“西氣東輸”等情境經常出現在課堂上,學生學得輕松、感到親切。
三、注重情感培養,增強自信心,教會學生自我心理調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努力提高心理素質。
自信心是一個人的動力源泉。為此,我在課堂上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興趣,培養信心,尤其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我對他們更是關注,用真摯的愛、寬容的微笑對待他們的不足,鼓勵多于批評,努力挖掘優點。在一次化學課上,我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實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這一特征時,一位平時從不發言的學生舉手了,我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回答這個問題,他當時說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我當場對該同學進行了表揚,表示出了贊賞,這位同學從此以后經常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再也不感到害羞了……當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受到集體排斥時,我會以長者身份對其進行鼓勵,并表示非常樂于和他們合作,如小組合作探究時,我往往和他們在一個小組,給他們以優越感。利用課余時間與他們交談,告訴他們點滴進步,幫助他們擺脫陰影,走向陽光,樹立信心。
2.激發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心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心靈的鑰匙。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快的情緒。因此,讓學生將生活體驗帶進課堂,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與化學有關的事情帶進課堂,把與化學有關的重大事件和偉大發明創造融進課堂,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資源。教師一定要做一名有心人,引導學生發掘身邊事情和周圍現象,用化學知識解釋和評價它們。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激發起強烈的探索興趣。如教授“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我及時向學生講述當今世界水資源概況及被污染的程度,讓學生說說身邊浪費水的現象,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學生感觸很深,不僅學習了知識,還懂得了生活,懂得了節約,更增加了興趣。另外,合理評價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作用不能忽視。試想,一個每天作業、測試都打滿紅叉叉的學生對學習能有興趣嗎?因此,我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對作業進行分層,而且采用等級記分制,且保底為“中等”的方式,只在對的地方打鉤而在錯的地方畫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堅持每次測試都寫上一句鼓勵的話,如“經過努力你已經越來越棒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等等。讓成績較差的同學時時刻刻覺得自己能行,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四、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學會學習,養成積極的個性心理。
傳統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顛倒,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狀態。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習資源,運用多種學習手段開展主動有效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邊互動,是對現代教學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課堂教學互動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如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哪些條件時”,我先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實驗,然后將設計的實驗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每小組選出最佳方案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得出可燃物燃燒需要的外界條件為與氧氣充分接觸和溫度要達到著火點這兩個外界條件。通過這種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又分享別人的見解,共同討論不同方法或方案的優缺點,對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
總之,“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心理教育和化學學科教學是融合的、滲透的,是寓心理教育于化學學科教學之中的。兩者相互融合是將三維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需要教師有滴水穿石的韌勁兒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讓我們共同努力幫助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新課程改革編寫組.化學新課程標準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3]蔡克勇.21世紀中國教育去向何處.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