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
摘 要: 中國流行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了解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過程,并由此深入當代音樂生活中審美取尚、審美意識的轉變、更替及社會潛意識。本文借助中學音樂教材里的流行歌曲,從音樂美學的角度結合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進行粗淺地解讀。
關鍵詞: 中學音樂教材 音樂美學 中國流行音樂發展 社會潛意識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蘇教版中學音樂教材已經進行過幾輪認真而細致的改變。從音樂選材上,音樂教師欣喜地發現,教材的面變寬變廣,變得更加接近地氣。尤其是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樂作品出現在教材里,讓我和學生感到由衷的欣喜和高興,像充滿著校園民謠風格、80年代偶像組合小虎隊演唱的《蝴蝶飛啊》;像R&B代表、臺灣號稱“音樂界李小龍”的周杰倫的作品《聽媽媽的話》;再如著名歌星劉歡的代表作《彎彎的月亮》、《我和你》;韓紅的《天路》;王菲的《但愿人長久》等。
中國流行音樂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迄今已有近90年左右的歷史。流行音樂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圍繞它進行種種爭論既是自古就有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雅俗之爭的延續,又是當代生活方式變革中不同價值體系沖突的表現。每個階段的流行音樂之所以“被流行”“被傳唱”,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大眾的審美趣尚有著輔車相將的關聯。
一、中國早期流行音樂發展
談到流行音樂,不得不提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輝。他的早期流行音樂作品《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標志著中國流行音樂歌曲的誕生。黎錦輝由兒童歌曲創作轉入流行音樂創作并取得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經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已經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審美意識中已經出現了對流行音樂的需求,于是黎錦輝的流行音樂應運而生。
黎錦輝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音樂配器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這類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但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在當時受到了社會的廣泛爭議,聶耳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初并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了內容平庸以外,音樂上比較粗制濫造、演唱上賣弄風情都為后來的發展帶來了些許不好的影響。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系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后人傳承借鑒的。
在黎錦輝之后,中國流行音樂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時期、“文革”時期等各個階段的發展,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內地流行音樂接受了港臺音樂的沖擊與融合。隨著經濟和改革開放,盒式的錄音機和錄音磁帶傳入中國內地,以鄧麗君的流行音樂傳播最為廣泛。另外,由于電視機的普及,電視劇、電影插曲悄無聲息地在人民大眾之間傳唱,以《搭錯車》中的歌曲《酒干倘賣無》最為典型。這些外來新型的流行歌曲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具有一定的傳唱度,與中國內地當時流行的音樂背景有關。在此之前中國的流行歌曲大部分體裁處在一定的政治框架中,對于新生外來的港臺歌曲的曲式、歌詞內容、歌曲體裁人民大眾覺得非常新鮮,從而傳播廣泛,音樂的傳播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八九十年代的新潮涌
流行音樂經過幾十年風雨徘徊,進入八九十年代后飛速發展。楊鈺瑩、崔健、林依輪、孫悅等偶像、實力歌手活躍在流行音樂這個舞臺中。盡管這些歌手某些包裝的方式大多未能擺脫港臺的模式,所演唱的歌曲還未開掘深入,精細程度上還未達到港臺歌曲鼎盛時期的同類作品水準,但已經在國內青少年歌迷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打破了多年來由港臺歌星獨占青少年音帶消費市場的局面。
此時的流行音樂的表現主題雖仍然以情歌為主,但也出現了許多反映時代、反映社會、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更大拓展的作品。艾敬的《我的1997》、李春波的《一封家書》和何勇的《鐘鼓樓》等城市民謠貼切地表現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張楚的《姐姐》、騰格爾的《父親》把關注的視角投向了社會的底層。《同桌的你》、《露天電影》等冠以“校園民謠”的作品中所蘊含的懷舊情緒直接反映出作者對于發展中社會的思考。
繼八十年代迪斯科和搖滾音樂之后,爵士、雷鬼、饒舌音樂和拉丁節奏等國際流行長街的風格體裁在九十年代初見萌芽。當然九十年代的中國,搖滾樂當屬在音樂體裁上發展最為長進的。以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為代表的民謠搖滾帶動了一批熱血青年,當時的音樂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為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三、當今流行音樂發展
流行音樂發展至二十一世紀,無論從它的商業性還是從歌曲本身的體裁風格來講,都已演變得十分飽滿。音樂進入新世紀,網絡逐步替代原先的唱片、磁帶產業。同時在港臺和日韓歐美音樂的沖擊下,內地流行音樂日益多元化。就歌曲體裁風格來說,各式各樣的音樂體裁充斥著流行音樂市場:R&B、爵士(jazz)、鄉村(County music)、搖滾等各類體裁歌手層出不窮。R&B體裁風格歌手以周杰倫、王力宏、陶喆、張力尹等為代表,漸漸成為流行音樂風格的主流。
1.網絡歌曲的出現與影響
2004年,《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只蝴蝶》相繼走紅,讓網絡歌曲迅速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現象,也出現很多有名的網絡歌手,如龐龍、香香、東來東往等。網絡歌曲借助網絡便捷、迅速地傳播,使得好聽的歌曲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另外,網絡音樂向來都是“免費的午餐”,現代的數碼產品粘貼、復制、刪除都很方便,可以隨心所選。因此,網絡歌曲受到一定階級層面群眾的喜愛除了得益于科技的飛速發展外,網絡歌曲本身的特點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網絡歌曲影響層面最大的莫過于青少年。因為歌曲選材貼近現實生活,易與青少年產生共鳴,歌曲內容大多通俗直白、感情真摯動人、旋律朗朗上口,讓渴望張揚個性的現代青少年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于是這種流傳形式就被喜愛網絡的青少年廣泛接受。它們灑脫大膽、視角獨特。由網絡歌曲產生的“新創詞匯”,青少年對網絡歌曲的需求愛好是網絡歌曲得以創新和發展的強勁動力。有些網絡歌詞盡管邏輯不夠嚴謹,但聽起來很新鮮。
2.流行音樂與“選秀”
如果說二十一世紀流行音樂用三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網絡、數字和選秀”。“選秀”發展至今短短幾載,已經不能用“音樂”的范疇來概括,它儼然已經上升為一種社會現象。先不議論由它帶來的社會弊端,單純地看待“選秀”的確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流行音樂起了一定的傳播作用,以最簡單的方式,使得一些當代世界流行音樂具有很高的傳唱度,是非常值得肯定之處。
如果說“選秀”代表了大眾音樂生活的一種創新的話,大眾傳媒無疑在這種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電視直播、演唱會、網絡下載、報紙、廣播、唱片、商品廣告等大眾傳媒的連鎖傳播,再加上大眾的相互感染,“超級女聲”瞬間滲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大眾在一夜之間被拋入一個陌生的音樂環境當中,迫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審美趣味。
流行音樂作品中,具有正能量適合中學生演唱的曲目很多,每節音樂課我都會留下5-10分鐘,每次選3個孩子給他們自我展示的舞臺,課前讓他們在家自選一首適合自己演唱的、自己喜歡的并能夠駕馭的流行歌曲,下一節音樂課上唱給同學們聽。幾學期實踐證明,同學們對流行歌曲的曲風風格是各有所愛,有喜歡古典的、有喜歡R&B的、有喜歡民謠風格的,也有喜歡輕音樂的,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在音樂中感知、在音樂中懂得感恩、在音樂中學會堅強、在音樂中慢慢長大,我們也期望更多的音樂創作者能創作出更好的音樂作品,為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世界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