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涵
去年圣誕假期,趁回國休假之機,我走訪了四川省的幾個貧困村,實地感受了一次“精準扶貧”。
在出發前,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精準扶貧”是習大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民生政策。旨在幫助我國各地7000萬處于貧困線的人口,在2020年全部脫貧。具體執行思路是社會各界選派有思想、能力強、肯實干的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也叫駐村書記,幫助村民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找準自身優勢,理清產業發展思路。通過一周走訪,我被“精準扶貧”結出的碩果震撼。同時,通過對駐村書記工作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了“精準扶貧”這一理念蘊藏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精準扶貧”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說明中央開展“精準扶貧”的思路和決策以及措施是正確有力的。
駐村書記帶領貧困村尋找致富路
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是“精準扶貧”成功的前提。這在我此次走訪的第一站——四川廣元市朝天區羊木鎮治下的國家級貧困村新山村得到了充分體現。有道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新山村山路崎嶇不平,道路狹窄。由于山勢起伏,這里耕地分散,因而傳統的糧食作物并不適合這里的種植環境。在駐村第一書記楊奇國的帶領下,新山村重新規劃了產業發展方向。新山村屬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集中,特別適合小水果的生長。因此,楊奇國擔任第一書記后,為新山村規劃發展獼猴桃500畝、車厘子300畝。同時,新山村還搞起了20萬棒香菇和椴木木耳這類占地少經濟效益高的食用菌產業。在規劃發展新產業的同時,楊奇國也不忘發揮新山村的原有優勢。在他剛到任時,新山村的核桃、肉兔等養殖已初具規模。在楊奇國后續努力下,新山村的肉兔已有5萬只,另外又新養了3萬只“跑山雞”,人工養殖野生動物1000只以及豬羊牛等等。
根據中央“精準扶貧”的政策要求,新山村為每一戶貧困戶建立了貧困檔案卡,詳細調查了解每一戶人家貧困的原因:有的是勞動力不足,有的是大病致貧。針對不同情況,駐村書記楊奇國和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起,為每個貧困戶制定了不同的幫扶措施、脫貧目標。
在取得一定成績后,楊奇國并沒有松懈。新山村有一處名為帥扎營的地方,相傳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張飛曾在此處安營扎寨,抵御外敵,因而得名。帥扎營的“名片”是一些高大粗壯、看起來樹齡頗老的古柏。民間傳說這些古樹是張飛親手栽下的,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依托這一優勢,楊奇國希望未來新山村可以發展與三國文化相關的旅游產業。而這一愿景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現實。朝天區已經在規劃一條連接羊木鎮并途經新山村的快速公交車道。快速公交車道修成后,發展旅游業就有了交通便利,專程或途經新山村的游客勢必增多,發展旅游業就有了客源支撐。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楊奇國帶領下,新山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為村民開創了一條可持續的脫貧致富道路。這可以確保在楊奇國任滿離開后,村民們依然有可以遵循的發展模式,鞏固“精準扶貧”取得的成果,走上致富之路。
搬遷扶貧讓羌族村民走出大山
離開廣元后,我去了北川羌族自治縣開坪鄉鳳陽村。
北川縣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雖然過去了8年多,北川在全國各地支援下,也建設得非常漂亮,但在偏遠的深山區,貧困戶仍然不少,貧困程度也很深。
和廣元新山村比,鳳陽村地處大山深處,山勢更加陡峭,生存環境惡劣,許多村民分散住在偏僻的大山里,兩家村民之間相距十幾公里不稀奇,當地人形容自己的收入是“種一山,收一籮,煮一鍋”,全村77戶人家19戶貧困。在這種自然條件的大山里,扶貧和脫貧難度可想而知。村民深知山路崎嶇是鳳陽村貧窮的主要原因,但要把公路修到大山里的各家各戶門前,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對住在深山里的村民整體實施生態搬遷移民,在靠近開坪鎮對面的坡地上,選擇地勢較為平坦且交通相對便捷地塊,幫助每家貧困戶修建了新的住房。這些住房按人均35平米建筑面積修建,最小的戶型有90多平米,最大的120多平米,有三到四個臥室,并配有20多平米的客廳以及廚房、衛生間甚至露臺和堆柴房。這一棟棟嶄新又現代化的雙層別墅式建筑,在貧困的大山里,如一道靚麗的風景,吸引著山里山外的目光。按當地設想,這里將建設成羌族文化風情旅游區。
搬遷后,交通方便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家家戶戶都購買了電視機、電冰箱、電炊具,村民過上了電氣化新生活,國家電網綿陽供電公司還為每家每戶安排了“電管家”,為村民提供24小時上門服務。當地農業經濟得到極大發展,留學生回鄉創業的空調暖房種植羊肚菌,讓當地村民致富有了奔頭,生態雞、高山茶葉蓬勃發展,脫貧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短短幾年間,村民人均收入都有明顯提高,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已經過萬,達到10490元,18戶貧困戶脫了貧。
在參觀這些山村“別墅”時,我還注意到,在每棟洋房上面都有各式各樣的羊角、羊頭形狀的裝飾。細問之下獲知,鳳陽村的村民多為羌族,在羌族文化中,羊是吉祥物,有著崇高的地位,而這些裝飾正是政府為尊重羌族同胞的風俗而特意設計的。從細微之處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懷,以及對羌族文化民俗的保護真是細致入微。對政府的大力扶持,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頭。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每家每戶都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張貼了習大大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們的畫像,并且能清晰叫出每一位常委的名字。村民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黨中央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應該知道恩人們的名字。”
一步一個腳印從基礎設施做起
最后一站,我去了綿陽市鹽亭縣黑坪鎮環山村。環山村的自然地理條件比新山村和鳳陽村要好很多,山勢平緩、土地比較多、樹木植被茂盛,是省級貧困村。相比于脫貧工作已經開展得卓有成效的新山村和鳳陽村,環山村的脫貧工作才剛剛起步,這里的產業方向還不清晰,人均收入也似乎沒有顯著提升。然而,從一些小事上,我依然看到環山村已經為下一步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首先是用電條件的巨大變化。村民告訴我,過去農村的供電設施十分簡陋而且不安全,低矮的木質電桿建在村民們觸手可及的路邊,電線通過膠帶纏繞在用橡膠鞋底充當的絕緣介質上,經常有短路或者漏電傷人的危險。現如今,筆直的水泥電桿、高聳的電力鐵塔已經遍布深山之中,銀色的輸電線路連接塔,在座座山峰間挺拔而起,村民雖然居住分散,但是每家每戶都裝上了智能電表,村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上網繳電費。提起此事,村民們都很開心:“在用電這一層面,我們已經與城市接軌了。”
我在一戶村民家門口巧遇了國網綿陽供電公司的一位農村電工,他正在為村民檢查新裝的電表。有人說,山里村民住得分散,當電工比城里要辛苦百倍。他卻說:“為村民解決用電困難是我的工作職責,即使是再遠再難走的山路,我也必須在第一時間趕到。”
我還了解到,村中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就是修建可以通到每家每戶門前的硬化路,讓泥濘山村土路永遠成為歷史。有了安全穩定的電力,有了通暢的公路,環山村就具備了脫貧的重要先決條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環山村也能把自己的優勢資源變成脫貧產業,也可以像新山村、鳳陽村一樣,邁上脫貧“快車道”。
習大大在2017年元旦賀詞中說: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這句話溫暖了千千萬萬貧困百姓的心。總書記和百姓心連心,中南海惦記著貧困村。放眼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府能夠像我國這樣,把貧困百姓放在心上,不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而與其他國家的福利救濟制度不同的是,“精準扶貧”像貧困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照亮了貧困群眾的希望之路,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讓貧困人群樹立起極大信心,切實感受到可以通過努力擺脫貧困,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
由于時間所限,我走訪的僅僅是幾個點。而據我所知,在全國各地,有多達19萬個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最基層。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2016年我國已有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而黨中央定下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以前幫助全國7000萬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人脫貧,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然而,看到新山村、鳳陽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偉大的中國人民一定可以完成這一艱巨任務。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中國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