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關鍵詞】 物理教學;建構主義;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73—01
一、傳統教學觀與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區別
傳統的認識論認為,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獲得這樣的現實映象,為此,學生必須以某種方式從環境中獲得信息,即要對他進行“教學”。這種觀點可以引出許多概念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忽略了世界的無限復雜性。建構主義學習觀則認為:知識不能簡單地由他人傳授給學生,只能由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建構;相對于一般的認識活動來說,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認識框架的不斷變革和重組;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其特殊性,即在學校這一特定的環境中,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進行,是對文化的繼承,是一種較高組織化的社會行為。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物理教學的啟示
1. 知識觀。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了質疑,強調知識的非客觀性。 知識不是對現實純粹客觀的反映,任何一種傳載知識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絕對世界真實的表征。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而是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
學生所見到的物理知識,基本是簡單的理想條件下推導和結論,和現實世界有很大的差異。現實世界的表象是由許許多多規律的疊加而成,是復雜的。理想條件下得到的規律,在各種條件下進行驗證,有時會出現令人疑惑的現象。這也正說明了物理規律有其適用的范圍和條件。比如,牛頓三大定律的適用條件是:質點和慣性系;適用范圍是:忽略相對論效應和量子力學效應。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沒有普及之前,人們認為牛頓力學是不可逾越的真理。但是隨著人們對物理規律認識的加深,牛頓力學被認為在極端條件下是不適用的。因此,教師應給學生加深這樣的印象:現在我們認為是正確的物理理論,若干年以后可能會被更加正確的物理理論所代替。建構主義知識觀鼓勵學生不要盲目迷信前人的思想或結論,要敢于質疑,敢于探索和創新,這樣就不會挫傷學生努力探索物理世界的信心和勇氣,從側面提升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 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強硬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應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理解新的知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構建。
一堂課教學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領悟了多少。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選用恰當的教育方式,否則便會吃力不討好。作為物理教師應該怎樣去了解學生呢?筆者認為,應該查閱學生之前和現在的數學課本,了解其數學知識的儲備情況,因為數學知識是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再查閱之前學過的物理書,了解其物理知識的儲備情況。還可以進行摸底考試,了解學生現在的實際物理水平。課堂中適當提問也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
3. 學習觀。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 而應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學習也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傳遞或轉移,學習是依據經驗進行創造的活動。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 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 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同樣的課堂,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物理概念的理解有正誤之分,而教師要做的是像催化劑一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構建。
建構主義還認為,知識只有通過實際中的應用才能真正被理解。這點古人早有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么對于不能去實踐的知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朱熹在“朱子讀書法”中提到“切己體察”,意思是讀書時不但要明白書中的要義,還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已有的經驗對知識進行深度理解。這其實就是對知識的主動加工和構建,找到相同點使其聯系,找到不同點使其清晰,形成相關知識的網絡結構,便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當然,這種主動構建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是一種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不是頓悟。然而一旦形成,所獲知識就會比較牢固,易于發生正遷移。所以,當條件限制我們無法用實踐去獲得知識時,這種主動聯想已有知識與新知識間關系的“切己體察”方法值得借鑒。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