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
摘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探究的主人,是課程改革的目標,也是打造人性課堂的基本要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尋活動之中,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他們的記憶,使他們樂于探究,樂于思考,也能促使他們快速地建構認知,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發展能力
建構和諧課堂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本教育”實踐認為,快樂、民主、平等、寬松的和諧氣氛是學習的樂園,是人性最燦爛的天地。和諧的課堂,學生“被學”的時間正在消亡,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了,空間開闊了。那就從欣賞張樓軍老師所執教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教學片斷開始吧!
師:上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內容啊?
生:學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
師:舉例說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計算體積要用到哪些體積單位?
生:文具盒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體積,一般以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為單位。
師:根據前面的學習,猜猜文具盒的體積會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立方厘米。
生:不會這么少,我認為是100立方厘米。
師:老師還發現有不同意見,我們就不一一來說了。但是老師想請大家思考一下,自己的猜想依據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更精準地猜出文具盒的體積呢?
生:我認為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擺一擺,再數一數,然后再估算出體積。如果是由100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構成的,那它的體積就是100立方厘米。
師:真不錯!那猜猜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么呢?
生(異口同聲):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師:這部分內容預習過了嗎?學會了嗎?
生:會了,太簡單了。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個個喜形于色,一副得意的樣子。)
師(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些,你們都會了嗎?
生:會了。
師:不錯!既然大家都會了,那我們的數學課是不是可以結束了啊?(到這時一共才用了4分鐘。)
聽完教師的敘述,學生驚訝不已。怎么會這樣?以前老師可不是這樣教我們的啊?是不是我們有什么地方讓老師生氣了?
(教師一言不發,靜靜地觀察學生,聽著學生的議論。)
這時一個學生大膽地站起來說道:“老師,我們不能這樣結束,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您還沒有講呢!”
師:是嗎?你們不是都會了嗎?還有其他的學習內容嗎?
生:有!我們還沒有記長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
師:不錯!還真是的。有誰知道?
生:我知道,體積用V表示,長一般用a,寬是b,高是h,所以V=abh。
師:現在我們總算學全了吧!是不是真的可以結束今天的學習了啊?
生:不是吧,以往上課,我們還要做很多練習。老師您應該出些題目讓我們練練。
師:好!看屏幕上的問題,解決一下吧!(投影出示一組圖形題,讓學生口頭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師: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知道了,字母公式也記住了,還做了這么多的習題,那今天的數學學習是不是該結束了呢?
學生有點茫然,今天老師怎么不想上課啊!是怎么回事呢?
師:是不是還有一些困惑,想說出來,卻又不知道從哪兒說起?那老師就問問你們,為什么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呢?
面對問題,學生都露出疑惑的表情。是啊!為什么會這樣計算?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思考。有的在小組中討論,有的利用小正方體做拼一拼、擺一擺的活動;有的則偷偷地打開數學書,閱讀數學書中的講解過程……
一段時間后,學生根據思考學習,展示出自己的觀點。但總體水平參差不齊,有自己悟的,有照搬課本的,也有不知所云的……
師:大家的表現還欠火候哦!老師覺得你們還得實踐操作一番,并觀察思考操作中的現象哦!四人一組,用學具籃中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拼成不同的長方體,看看長寬高與體積之間的關系,思考體積能夠與長寬高產生合理的聯系嗎?
學生合作操作后,開始匯報。
生1:我們拼成的長方體,長5厘米、寬2厘米、高1厘米,發現用了10塊,體積就是10立方厘米。5×2×1=10,感覺到長方體的體積可能是長×寬×高。
生2:長擺3個,寬擺2個,高擺了4個,有24塊,體積就是24立方厘米,發現3×2×4=24。
生3:我認為,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幾厘米,那么在這里就有長×寬×高個1立方厘米,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
師:現在能弄明白長×寬×高的基本要義了嗎?能明白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了嗎?
生1(邊比畫著教具邊說):因為長是幾就意味著一排可以擺幾個體積單位,寬和高也是這樣的道理,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生2、生3……重復了生1的發言。
師:經歷了這么多的辨析,你對數學學習有什么新的見解?
生1:數學學習不能只盯住公式就以為自己學會了,還要學著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問問公式是怎么來的、道理是什么……
生2:只看、只記數學書中的結論,并不一定能弄懂知識,要學會做,學會思考,才能知根溯源,才能徹底地領悟知識為什么會這樣的道理。
生3:學習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不能只滿足于知道答案,那樣稍一變化,就可能沒法去思考了。
……
賞析:
這是一節充滿詼諧的數學課。整個過程就像拉家常,又像專門找學生不是的課,給學生以疑惑的同時,也把學生一步步帶入到教師預設的框架之中。通過“今天學習是不是可以結束”的串聯,讓學生學會追問、學會思考,在教師的追問中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只是記憶公式、概念,而是一個參與實驗、合作探究、理解知識形成的漫長歷程。仔細回味這節數學課,有拉家常的味道,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場景,沒有新穎別致的情境,而是在不斷追問“這節課可以結束了吧”中引發學生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深思,從而為自主實踐、合作探究開啟了方便之門。
首先,精彩源自于它的真實。學生知道將要學習的內容,這是很多時候都存在的情況,因為有的學生會預習,有的學生參加過各類輔導班,已經提前學習了……那么教學的關鍵點就不只是滿足和迎合這類學生,還要關注那些未知的學生,重視讓所有的學生知根溯源,學會追問“為什么會這樣”“道理是什么”等。當教者能夠抓住這些要點,步步設問、層層緊逼,直至抽絲剝繭,讓知識的本質凸顯出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識的核心要義。
案例中張老師始終抓住學生自滿、自以為是的心理并以此為切入口,不斷叫停課堂,讓學生在疑慮之中誘發思考,致使實踐、合作、反思成為有效的學習補充。案例中張老師緊扣學生這一心理,見縫插針,順水而行,找不到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跡。我想,就是這些平實的對話、簡單的布局,讓我們體會到智者的那份恬淡的自信,感受到執教者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學生進入到憤悱狀態,也讓數學探索進入到一種“我要學”的狀態之中。“我是否還需要做些深入的探討”等,就會映入學生腦海之中,迫使學生學會在困惑中尋求突破,在舊知上建構新知。
其次,精彩還源自于它的深刻。這節課集中展現出開闊而精準的數學教學視野,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沒有刻意地雕琢,而是在自然的流淌中走向深邃,令人回味無窮。
開闊。案例中以超乎一般常規的思路較為全面地再現了知識的鏈條,從基本的復習入手,讓學生在讀、議、比等活動中建立“體積單位、體積計算”與“面積單位、面積計算”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關鍵要看我們怎樣去理解和挖掘它。
精準。體積是指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與長寬高發生必然的聯系,真正是長、寬、高三者對應的體積單位的個數的乘積。張老師深諳此道,所以一開始就抓住學生記住計算公式為突破口,不斷強調記住公式了,學習就結束了,使學生在懵懂中體會到真實的領悟并非記記公式那樣簡單。如此運作,可謂匠心獨運。
再如,課尾的議論反饋就是點睛之筆,不僅要求學生記住今天學習的教訓,更要記住今天學習的經驗,使之明白知識不是簡單記憶,而是要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提煉知識的本質,掌握知識的精髓。
總之,一節理性的數學課堂,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學生活動的身影,學生在閱讀、在實踐、在辯論、在深思,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數學教師,就應該把數學課堂的話語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生力軍。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精彩不斷,高潮迭起;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會激情四溢,充滿著智慧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