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毅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推行,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應新課改的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中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探究能力,成為數學教師關注的重點。關注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踐行新課改的教學觀念,是每一位數學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是高中教育的基礎學科,是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的基礎,是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科學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趨勢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改革倡導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基礎,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為學生提供選擇和發展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
高中數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教師必須強化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為學生以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數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然新課程改革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但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卻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教師依然固守著過去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模式,在數學課堂上進行強制性灌輸教學,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數學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對數學學習采取消極逃避的方式,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師接受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由于缺乏改革實踐經驗,導致數學課堂改革只能浮于表面形式,并且出現課堂混亂、教學進度拖沓等問題,不利于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真研讀新課程改革標準,結合現實的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提前制定好教學計劃,使數學課堂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同時,教師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找最合適的教學模式,真正切實有效地貫徹新課程改革。
一、注重情感教學
高中數學一直是許多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畏懼心理,不愿意上數學課,不愿意做數學練習,導致最終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究其原因,除了數學本身內容的難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重視情感教學的作用,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及情緒,從學生的心理出發,不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掌握數學學科基礎知識,更能讓學生在學科教學中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首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教師能夠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教學計劃,并且能夠及時對學生的學習困難給予幫助與指導。同時,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焦慮情緒,鼓勵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適當運用鼓勵策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充分的動力支持。
二、明確教學目標
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基本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按照教材知識編排順序進行數學授課,這樣雖然能讓學生快速熟悉知識內容,但教學模式過于簡單機械化,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在課堂中明確數學教學目標,以此來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為學生的學習提出了總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以新課改為依據,從教學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學生情況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教學目標由于過于寬泛、抽象,無法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因此,新課改的背景下的教師在制定高中數學教學目標時,要注意具體性與可行性,使其真正起到指導教師教學實踐的作用。新課程改革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方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可以以此為參考,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方法和邏輯思維做出明確規定,讓學生能夠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進行有效學習。
三、實行分層次教學
數學學科由于本身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理性邏輯思維,這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高中數學難學正是因為內容抽象,學生又不善于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思考,導致數學教學與學習嚴重脫軌,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分層次進行教學,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多種選擇,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首先,高中數學雖然是承接初中數學知識,但其內在結構與邏輯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是非常陌生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要考慮到學生這一學習特點,遵循科學的教學規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先進行簡單的概念與原理教學,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先有整體的認識,然后再進行教學方法的講授,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行分層次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數學知識基礎,更能讓學生在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樹立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為教師以后進行更高難度的數學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由于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因人而異,分層次、分水平進行內容講授。針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相對簡單容易的內容,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習題練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方法;針對數學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較高難度的內容教學,讓學生在夯實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獲得邏輯思維和數學研究能力上的提高。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要不斷轉變觀念,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以實際行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