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
摘 要: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一般是從小學階段正式開設音樂課。然而小學階段的大多數音樂課過于隨意,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只是給學生播放一些音樂,或者帶領學生一起唱歌等,實際上除了娛樂的功能以外,無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或審美能力。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五花八門,而且該階段并不像高中階段那么緊張,因此,對于音樂的學習是非常有利的,也有相對充足的時間。主要圍繞初中三年級的音樂學習,來探討音樂學習的意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音樂學習對于學生身心放松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講解學習音樂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意義;第三部分主要討論音樂學習對于學生切實提高審美能力的意義。
關鍵詞:放松身心;其他學科;審美能力
一、幫助學生放松身心
可以這樣說,音樂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們的生活也正是因為有了音樂而變得豐富多彩,婉轉動聽。音樂的意義,我們可以列舉出無數種,也正是因為音樂具有的眾多作用或突出特點,才使得如今的音樂早已成為一門專業,而且還分為很多子專業,這足以證明音樂對于世界、對于社會中人們的意義。那么,對于我們每一個并非音樂專業的初中生來說,還沒有那么高的造詣,對于音樂的感知主要是來自音樂對于身心的放松作用。音樂的確可以緩和人的心情、影響人的感受等,這一點毫無疑問。如今我們走在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戴著耳機聽音樂的人,而且音樂也成為一種龐大的產業。那么,對于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音樂如何幫助學生放松呢?初中三年級的學生處于即將中考的重要階段,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比較大。而且在該階段的學生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音樂以其婉轉的音符、動聽的旋律等,可以使學生短暫忘記自己的煩惱,進而進入一種“神圣”的領域,即不被外界打擾,不思考外界的煩惱,只沉醉在音樂中,這可以使學生緩解勞累的身體和疲憊的心靈。此外,當學生傷心或失落的時候,適時聽上一首搖滾樂或重金屬的樂曲,也會感到充滿力量,信心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最好不要被音樂所帶入到消極狀態中無法自拔,而是要充分利用音樂的作用,來使自己不斷積極向上,這才達到了學習音樂、聽音樂的真正目的。
二、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其他學科
實際上,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科,除醫學類外,最基礎性的內容都是相通的。在大學期間,有一個高頻詞匯叫做“通識教育”。何為通識教育?顧名思義,通用的知識教育。也就是說,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知識都是基礎性的、通識類的教育,還并不是高精尖的教育。對于有些大學,新生入學并不分專業,而是統一接受通識教育,大學二年級才按照學生的興趣以及考試成績劃分專業。以上例子只為說明知識之間的互通性、融合性,因為事物本身之間都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而存在的。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如果認真聽講,認真思考,是一定會獲得一些切切實實的知識的,這些知識不一定都是對語、數、英等課程有幫助的,但是可能在某一方面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認知程度,或者說認知能力的提升,都是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獲得,只是在這個提高的過程中需要有關鍵的節點性因素或時間來促發,進而形成質變。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再要求學生平時多加積累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提升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如果只從字面上來理解,可以理解為對美的“審判”能力,那么既然是“審判”,就要涉及評審、審查者自身的素質以及“審判”的標準。第一點,自身的素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所有的判斷、評價發生的首要因素,是評判者自身的知識水平。此話怎講?只有懂行的人才有可能作出有價值的評價,才能看出真正的問題。舉例來說明,我們欣賞音樂會,能感覺到歌曲很好聽,燈光很絢爛,歌手很時尚,但是并不能說歌手的唱功如何,吉他手的造詣怎樣等,因為并不懂,所以評價就沒有根據、沒有標準。第二點,評價的標準。在這個世界上,一切標準都是人定義的,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觀性,那么在進行判斷的時候就要時刻注意客觀公正。而真正的問題在于,如何做到以上要求?這就要依賴于學生不斷去學習、涉獵相關知識,先把自己變成專家,然后再去進行“審判”。音樂本身就是眾多“美”的一種表現形式,由于學生并不是專門學習音樂專業,因此不必過于苛求,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知識即可。在這里著重強調的是,學生要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音樂來開發、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而且通過不斷地認真學習是可以提高的。
總之,初中三年級的音樂學習的意義有很多,本文只列舉出三項。音樂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放松身心,還可以在必要時刻提升學生的信心與精神力量。此外,音樂還可以為學生的思維帶來新的活力,從而使學生逐步提高認知能力。最后,音樂還可以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審美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高雅情趣的中學生。
參考文獻:
[1]梁俠賓.音樂教學要重視學生個性興趣的培養[J].廣西教育,2007(34).
[2]趙慧穎.試論音樂興趣培養[J].藝術教育,2006(3).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6-28.
[4]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46-4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