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新
數學學科的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數學學習效果不佳,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他們大多在數學學科上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學習被動,數學成績不理想。如何幫助和轉化這些學困生,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教育對策
1. 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數學學科感興趣了,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善于結合課本內容,介紹一些古今中外著名數學家事跡、案例、數學名著等,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五年級學習合數和質數,可向學生介紹當今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六年級學習圓周率,可以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
2. 讓學困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學困生普遍存在壓抑感,深感前途渺茫。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主動關愛他們,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消除恐懼心理。比如,在課堂上,可考慮專門為學困生設計一種“階梯”式的問題串,由易到難,刺激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嘗到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例如我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包裝》時,為了讓學困生能順利地理解和學會用豎式計算小數乘法,設計一系列問題串:26×8=( );2.6擴大到10倍是( );0.8擴大到10倍是( );208縮小到1/100是( )。這個問題串,最后指向的是2.6×0.8=( )的問題。經過這樣的一個階梯式的提問過程,學生就都能比較輕松理解解題的思路了。
二、教學對策
1. 教給學困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與竅門,樹立學好的“心理優勢”。有些學困生,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也肯下功夫,他們的數學成績卻上不去,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好的學習策略,不會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對這樣的學生,應盡可能加強他們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指導,培養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包括怎樣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和總結,如何觀察、記憶、比較、歸納,如何制定學習計劃、總結解題策略和解題思路等,讓學困生不斷看到成績,看到進步,不斷強化“心理優勢”。學困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成績在上升,自然就有了學習積極性。有了積極性,肯學習,成績必然會提高。成績進步了,心理優勢就得到加強,這就形成了學習心理的良性循環。
2. 實施分層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了便于向學習困難者施教,可根據班上學困生所占的比例來實施分層教學。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數學上得到發展。
3.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研究還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
4.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對學困生進行鼓勵性評價。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對于學困生,要多表楊少批評,真正使教師的評價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數學教師要善于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那怕是作業得了一次A,小測驗得了一次B,課堂上看到了難見的一次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都要進行及時表揚鼓勵。《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評價學生方面我們要更多地關注他們在“數學思考、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發展,而不是單純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評價。
5. 抓好學困生的課外個別輔導。課外輔導是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學困生的課外輔導,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解決他們在課堂上存在的困難。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