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馮輝+蔣聰
[摘 要]學校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單位。面對新時期的教學要求與挑戰,可以通過結合教學經歷,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缺陷,從交通工程學的教學角度,提出“以學習定教,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理念,分別從教學改革的主體——學生和教師的角度出發,闡述兩者作為教學改革主體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配套教學管理體制,從而實現管理與實踐兩種模式下的協調、統一,形成良好的反饋系統。
[關鍵詞]交通工程;以學定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83-02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對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出現快速增長。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取得優勢,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早在1990年,國家就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學校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單位。隨著教學改革的推廣和研究的深入,素質教育理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具體的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的典型事例卻很少。同樣的瓶頸也發生在學科的教學改革中。筆者從事高校教學多年,面對新時期教學要求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從交通工程學的教學角度,提出了“以學習定教,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理念。
交通工程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特點。[1]它將人、車、路、環境和能源綜合于一個系統中,同時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綜合研究,從而實現緩解城市擁擠、減少交通事故和尾氣排放等城市交通問題。隨著新的交通理論思想不斷出現,先進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推廣,交通工程學作為交通工程專業最根本的基礎理論學科,在新時期條件下進行教學改革,具有實際意義。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傳道、授業、解惑”思想所強調的是教師的重要性,而學生只是學習的對象,是被忽視了的 “真正學習和受教的主體”。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有以下特點。
1.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完成知識的傳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對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傳統的中學教學相比,大學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不受升學率的影響,其更應積極主動地進行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尋求一種新的變化。
2.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主體性認識不夠全面,從而影響到教學方案的有效實施。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要求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既要從普遍性出發,認識其中的特殊性,也要在了解個性的基礎上推廣到共性。在對學生的了解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把他們作為一個處于一定年級的整體對象,而不是僅僅考慮其中部分的個體。
3.教學模式過于僵硬、程序化。教學過程更多的時候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原定的教學方案,甚至對于課堂的提問,教師也希望學生能夠給出其預期的答案。 “以案定教”的教學思想有其存在的優勢,但也應避免其極端化,避免其束縛教學思想。
國外大學教學改革方案更關注發展學生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關注學生自身的生活和道德。在了解國內傳統教學的不足和國外教學改革理念所提供的借鑒意義的基礎上,我們更應尋求一種的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
二、以學定教的內涵
以學定教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課前預習程度,并綜合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制定,找到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學習目標。[2]“以學定教”的本質在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與古代“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謀而合。
交通工程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工程技術學科,在日常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主體,既要注重課堂教學思路的嚴謹,也要注重課堂氛圍的活躍;在思想上,既要注重引導,也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消化、討論和學習。在全面分析傳統的交通工程學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新時期國家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之后,我們認為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更加符合未來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向。
教學的過程包括了教師的授課、學生的參與學習以及與之相應的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等,因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以學定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如何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主動學習,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且富有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變得十分關鍵。在交通工程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幾點加以分析。
1.借鑒新型多媒體MOOC的教學方式。通過視頻教學學習國內外先進的交通工程學理念,不斷更新現有的傳統教學資料,這樣既能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也能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本領域的前沿技術。同時,注重“學”與“用”的關系,通過理論的學習,將其同實際結合。例如,通過仿真軟件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實際分析現有的某個路段存在的問題,將理論與所學知識結合,通過仿真給出相應的調整方案。
2.組織學生參加交通類的知識講座、學術報告和交通科技賽事等。參與學術活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本領域的發展,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更多的交通人,彼此之間相互交流、借鑒。通過實際的接觸讓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和發現問題,面對挑戰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在新時期、新背景條件下開展交通工程學雙語教學方法的探索。[3]語言的學習是為更好地了解世界,它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和工具。在教學的過程中,讓課件能夠實現中英文實時切換,這樣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相應的英語背景知識,實現語言教學的目的。
四、以學定教模式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對書本的講解,為了教學而教學,卻忽視了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4];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主體性認識不足,仍是依靠傳統教案按部就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在課堂上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師成為課堂的“主角”,而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配角”。
為改變這種現狀,應加強教師思想理念的轉變,根據學生主體的實際情況調整交通工程學傳統的授課形式,用新的“學案”引導學生在課上的參與度。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案的制定并不是簡單地進行教學方案的框架搭建和程序化的教學,它更多的時候需要教師把握教學的精髓、選擇編制恰當的題目、掌握引導學生的方法,同時做好相應的學案設計要求。而這些元素能夠實現有效統一的關鍵點在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以學定教模式下,教師更多的是扮演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就像一個舞臺中導演的角色一樣,而這個舞臺真正的核心是廣大的學生。新模式下的教學改革是為了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個獨一無二的劇本,讓其真正成為未來生活的主人。
五、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體制
以學定教的教學改革是否真正達到預期效果,需要一套與之相應的管理系統對其做出評價和反饋[5],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課堂教育管理機制,調動教師教學熱情。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以學定教的教學管理機制,讓教師有更多的參考標準和具體的實施依據。同時,定期舉行教學會議,讓教師之間進行更多的交流。
2.完善交通工程學課程試題庫的研究與實踐,做到及時準確的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后期學案的制定和調整做好理論依據。通過試題題庫的建立合理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相應的各個階段的情況,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為教學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反饋信息,實現實時而又有針對性的調整。
3.建立專門的調研小組,加強教學目標制定和教材選取,同時注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定期對教師進行專業文化的培養,提升整體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教材的選取既要考慮到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又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六、總結
以學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案的本質區別在于以學定教是“以人為本”,從學習的主體出發,尊重學生,真正的體現教學是為了學生發展。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教學主體和學習主體的角色,發揮各自的能動性,積極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很好地完成新模式下的教學改革,同樣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體制,相互監督循環,形成良好的反饋系統,共同促進教學改革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徐吉謙.交通工程總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 鄭金慧.淺談“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改革[J].基礎教育,2013(12).
[3] 熊潔.雙語教學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1).
[4] 姚利民,段文彧.高等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8).
[5] 陳木金.以學定教的課堂評價與教學改進[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5(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