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景麗+劉福華
[摘 要]高職教育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技術型人才,對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只有深刻理解高職教育的戰略地位,明確時代重任,堅定信心,科學把握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準確把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才能不斷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夯實發展,創新思維,不斷推進高職教育創新發展,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提供充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
[關鍵詞]創新思維;高職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156-02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它是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改革創新發展的路線圖,更是高職院校科學把握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辦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南,也更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時代重任、發展方向和支持重點。高職院校只有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產業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這根主線,以傳承技術技能為根本,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創新發展,才能實現高職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一、堅定信心,推進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高職教育為國家產業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技術型人才,對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十一五”以來,職業院校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累計輸送了近5000萬名畢業生,畢業生占據了我國中小型企業(規模300人以下)員工總數的60%,同時高職院校還不斷發揮職業性的功能,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服務,每年實現近1.5億人次的各級各類技術技能培訓,這些數據足以證明高職院校在服務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促進區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支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堅定信心,努力推進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
2014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2月2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5月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6月3日俞正聲主持召開全國政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專題協商會議,6月16日教育部、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這些重要批示、決定、會議、規劃等,為我國高職教育完成了頂層設計。在職業教育的又一個重要的創新發展機遇期,我們要更加堅定信心,不斷去研究、把握高職教育規律,不斷在辦學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改革拓展,不斷推進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夯實內涵建設基礎,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
(一)科學把握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準確定位辦學目標
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導向”,“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是從國家層面確立的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把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作為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為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持、技術服務和文化服務。一方面要把握人才培養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把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職業精神的培養、技術技能傳授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多樣化、高素質、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按照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對接區域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把人才培養融入區域產業發展之中,在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中,學校、行業、企業要建立起以利益聯結為核心、資源聯合為紐帶的多種“校行企”合作模式,圍繞行業企業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聯合培養為路徑”的人才“校行企”聯合機制。
(二)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促進內涵建設新提升
高職院校應緊緊把握高職教育職業性和社會性的特點,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這是內涵建設成效的外在表現,更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體現。一是要搭建好社會服務平臺,地方政府要主動搭建起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間在技術服務的政策平臺,同時高職院校要準確把握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各種問題,利用所具有的智力和科技人才優勢去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為區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服務。二是要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一方面高職院校無論圍繞企業生產崗位需求開展的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服務還是創新創業培訓以及農村勞動力專業培訓服務等,都要形成完整的培訓服務體系,既要滿足現實生產需求又要注重潛在需要,既要有新技術新技能的培養,更要有創新、創造、發展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技術服務上,要以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創新、技術開發為目標,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手,形成“政、校、企、行”合作的社會服務良性環境,實現在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在區域產業發展中的全覆蓋。
三、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能力建設,為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提供堅強保障
第一,高職院校要按照“依法治國”的總要求,構建規范的現代高職院校內部治理體系,這是提高內部治理能力的基礎。要著力在學校經營、改革創新、資源整合、戰略決策、協調組織、執行落實、自我完善、糾偏控制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運行優化科學,管理規范有序。
第二,以人為本,凝心聚力謀發展,聚精會神促創新。這就要求在高職院校內部要不斷完善“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內部治理既要依法依規,更要和諧協調,既要強調組織紀律,更要追求職業精神。只有按照“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實施依法科學管理,才能形成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為內涵建設發展提供堅強的發展保證。
第三,不斷完善高職院校領導班子治理能力建設。領導班子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的管理效能。一是要按照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不斷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從業結構。二是要加強對領導班子成員的學習能力培養,不斷錘煉黨性。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豐富理論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學到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轉化成履職盡責的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和研究職業教育發展的能力,增強站在更高的高度審視和把握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規律的能力。三是要不斷提升領導班子成員的治理能力。現代職業教育要求,作為一名稱職的領導干部,必須熟練掌握與工作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把術業專攻與博學多才結合起來,把深度和廣度結合起來,不斷學習新理論,掌握新知識,開闊新視野,拓展新領域,提高新本領,進一步打牢履職盡責的知識基礎,不斷增強治理能力。四是要進一步增強領導班子成員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創新發展意識。這是對高職院校的領導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創新發展對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廣大高職院校的黨員干部要具有更高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追求,要用永不懈怠的事業追求鑄就創新發展的領導基礎。
四、不斷增強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推進高職教育創新發展
第一,深入分析和把握“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的深刻內涵,持續不斷的推進高職院校的各項創新改革。在辦學模式上,要更加突出服務于區域產業,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在人才培養方式上,要繼續完善和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把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把教學科研與技術創新融合,把創新發展與創業就業相融合。
第二,不斷系統分析和把握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政策背景對職業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2025中國制造”“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對高職教育發展將要帶來的深刻變革。一方面我們要主動適應技術創新帶來的挑戰,順勢而為,應勢而上,不斷增強應變發展能力,既要抓好當前發展更要謀劃潛在發展,既要突出辦學特色的應用型、技能型為主,更要建立起多樣化、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要緊緊抓住變革帶來的政策機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我們帶來了政府主導,高校共建的“大學生創業創新孵化基地”,這為增強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培養平臺。“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大數據平臺的建立,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好的資源共享平臺,同時也帶來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對人才的新需求。“2025中國制造”給我們帶來的是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催生了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技術變革就是一場技術革命,既是挑戰,更是發展機遇。
高職院校充分認識到國家已經完成了中國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只有不斷增強高職院校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才能落實好國家提出的“深化高職教育改革創新”要求,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提供充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
[ 參 考 文 獻 ]
[1] 胥群.淺論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4).
[2] 蘇薈,王菊.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成人教育,2008(8).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