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在中央蘇區時期,黨和蘇維埃政府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重要政治斗爭工作任務。為了能將反腐倡廉的方針政策最快、最廣泛地告知群眾,動員和發動群眾配合反腐倡廉的各項工作,蘇維埃政府以紅色歌謠的形式進行動員宣傳,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啟迪。
[關鍵詞]紅色歌謠;中央蘇區;廉政建設;作用
[作者簡介]盧致苑(1969—),女,贛南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理論。(江西贛州 341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校級黨建課題資助項目(GYDJKT.YB-201504)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中央蘇區時期,黨和蘇維埃政府非常重視廉政建設,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重大政治斗爭的工作任務。中央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為了能將反腐倡廉的方針政策最快、最廣泛地告知群眾,動員和發動群眾配合反腐倡廉的各項工作,經常通過《紅色中華》、《青年實話》和《斗爭》等新聞媒介和紅色歌謠、口號等其他輿論宣傳,以達到鞏固蘇維埃政權的目的,這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建立后,進行廉政建設的有效嘗試和成功實踐。其中,紅色歌謠的宣傳既能反映出反腐倡廉的內容,又能體現形式的多樣性,頗具代表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對這方面內容的歌謠了解不多,對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宣傳形式也缺乏深入分析。對此,本文擬從紅色歌謠的角度,對其在中央蘇區廉政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得出相關的結論。
一、紅色歌謠對于中央蘇區廉政建設的作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工人和農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大眾的,與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的社會國家政權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央蘇區的共產黨和蘇維埃工作人員傳承了中華民族歷來勤勞節儉、克己奉公的美德,開創了立黨為公、為政清廉的一代新風,自覺地保持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和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逐步形成了光輝燦爛的蘇區精神、蘇區傳統和蘇區作風。蘇區時期政府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風,這是抵制消極腐敗現象和保持清正廉潔的重要保障,也正是因為各級黨政軍工作人員良好的工作作風,他們才被譽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廉潔的官員。在蘇區紅色歌謠中真實地體現蘇區干部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
(一)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爭取革命戰爭勝利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狀態,是黨的的傳家寶。在中央蘇區時期,國民黨軍事上的“圍剿”,經濟上的封鎖使得蘇區廣大軍民包括蘇區干部的物質生活極為艱苦。但是,為了支援革命戰爭,蘇區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的工作人員仍然努力開展節約運動,下面幾首歌謠是蘇區干部自覺行動起來“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革命戰爭”的真實寫照。如《每天節省一銅元》:每天節省一銅元,幫助紅軍幾千萬,鞏固蘇區和發展,農工力量大如天;《每天節省五升米》:打仗不閑打土豪,紅軍日用日增多,每人節省五升米,送給紅軍當慰勞;《一分一分要節省》:我們大家來節省,每天的伙食吃三分,砍柴種菜不用花錢買,艱苦來斗爭。一分一分要節省,節約經濟幫助戰爭;《拾彈殼》:婦女兒童覺悟高,常到戰場拾彈殼,一去就拾幾大蘿,送給工人造火藥?;鹚幵斐纱蚶鲜Y,打得白匪叫嗷嗷;《人人都在節省錢》:人人都在節省錢,節省錢來買公債。這幾組歌謠反映當時蘇區人民處處注意節約,為支持戰爭勝利,保衛蘇維埃而奮斗的艱苦精神。
(二)嚴明黨的紀律,加強黨的建設,為斗爭勝利提供政治保障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后,就注意黨的紀律建設。但是,由于土地革命初期黨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對如何正確、科學地運用黨的紀律手段,去達到加強黨的建設的目的,認識還不足,經驗也缺乏。1931年11月在瑞金召開中共蘇區黨代會后,中央蘇區各級黨組織一方面加強對黨員的紀律教育;另一方面建立了黨的紀律監察機構,嚴肅認真地查處了一批違紀案件,對違犯黨紀者給予嚴肅處理,并且做到在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如《紅軍紀律歌》:紅軍紀律最嚴明,愛護群眾們,到處受歡迎,買賣不相欺,處處要當心,工農如兄弟,勞苦更相親,講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無產階級,勞動群眾,個個都歡迎。出發與宿營,樣樣要認清,捆禾草,上門板,房子掃干凈,借物要送還,損失要賠銀,大便找廁所,洗澡避女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家照此行;《紅軍三大任務》:紅軍紀律重要,戰士皆須牢記,發動豪紳財產,一律沒收歸公;保障最后勝利,服從團體紀律,軍事組織系統,絲毫不能忽視;發動群眾斗爭,言語態度和平,宣傳紅軍主張,擴大政治影響……;《射擊軍紀歌》:射擊軍紀重要,皆須確保實行,雖在敵火之下,務要堅忍沉著;隨時練習射擊,經常目測距離,為使射擊正確,愛護擦拭武器;時時留意首長,更需注意敵人,如無首長命令,不準擅自發搶……。這幾首歌謠深得紅軍官兵擁護和根據地人民的歡迎。
(三)堅持群眾路線,開展檢舉運動,維護蘇區干部形象
中央蘇區時期,腐化現象盡管不是主流,但是它的蔓延,嚴重地危害著中央蘇區的建設,危害著新興的蘇維埃政權,損害了蘇區干部的形象。為了進一步發動群眾反對貪污浪費,號召蘇區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同貪污浪費、官僚腐敗作無情的斗爭。1934年初,中央工農檢察部根據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布置,下達了《怎樣檢舉貪污浪費》的指示。同年4月,中央工農檢察部又發出了《繼續開展檢舉運動》的訓令,進一步指出:“檢舉運動是廣大群眾斗爭的行動”,要“采用一切方法來鼓勵和吸收群眾的意見”。通過發動群眾進行檢舉,許多貪污案件被揭發出來,受到查處。其中有一首歌謠反映蘇區群眾與不廉潔的行為作斗爭。如《檢舉》:拿起階級的警覺和鐵錘,去洗刷貪污浪費消極怠工者,去肅清階級異己分子反革命,來批評與說服我們的同志用互相的精神,來幫助和教育我們的弟兄,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用一切的努力,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提高革命的勞動紀律,不要空過了一刻一分,不要浪費了一升一粒。
(五)以“掃盲”運動為牽引,協助健全青少年文教網絡,提高青年的革命覺悟和文化水平
中央蘇區時期共青團積極協助黨和政府,通過興辦補習夜校、識字班、農村俱樂部、圖書室等文教事業,幫助青少年學習文化知識,掃除文盲,建立健全青少年文教網絡。據江西、福建、廣東三省1930年統計,在2932個鄉中,有列寧小學3052所,平均每個鄉超過1所,學生近9000人;補習夜校6462所,學生9萬余人。1933年8月,共青團中央局發起“團對教育工作的協助運動”,積極協助教育部開辦列寧小學、勞動小學,選派青年干部和團員到列寧小學工作或參加教員訓練班,充實教學力量,改進教育質量;動員年滿入學的兒童全體到列寧小學讀書,消滅兒童中的不識字現象;消滅團內和少先隊內的文盲,并要求每個團員消滅十個文盲,幫助建立文盲協會組織;組織各種研究小組、講演組,舉辦報告會、討論會,編印《識字課本》、《少隊讀本》、《革命歌曲集》等學習材料,豐富了學習形式,推動了蘇區文教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廣大團員青年的政治、文化水平。
(六)以青年學校和青年刊物為載體,通過培訓提升青年干部綜合素質,著力加強共青團自身建設
為切實加強自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干部整體素質和戰斗力,中央蘇區共青團組織注重通過開辦團校、夜校、讀書班等學習組織和建立俱樂部、列寧室等文化活動場所,組織團員學政治、學文化,提高廣大團員的政治素養和文化水平。1932年12月,團蘇區中央局在瑞金開辦中央列寧團校,第一期學員共有124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徐特立等領導都到列寧團校作過報告或講課。在中央蘇區,團的支部、小組普遍成立了讀報小組,對團員進行馬列主義、革命形勢、團的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同時,出版發行了《青年實話》《列寧青年》《團的建設》《紅孩兒報》等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報刊,這些刊物既是宣傳黨和蘇維埃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喉舌,也是指導青年工作、教育引導青年干部的重要陣地,在青年干部乃至廣大青年中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為團蘇區中央局的機關報,《青年實話》的最高發行量達2.8萬余份,成為僅次于《紅色中華》的中央蘇區第二大報。以列寧學校為代表的青年學校和《青年實話》為代表的青年刊物,深受蘇區青年干部的喜愛,為蘇區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干部。
總體來看,中央蘇區時期共青團組織盡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傾錯誤的影響,但仍很好地發揮了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與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作用,在教育引導、組織動員、竭誠服務廣大青年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創造了不少寶貴經驗,在我國青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中央蘇區時期青年工作的歷史經驗
(一)黨的高度重視與有力領導,是做好青年工作的根本保證
中央蘇區時期的歷史實踐證明,黨對共青團的高度重視和有力領導,為團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鞏固發展了組織體系,建立了密切的黨團關系,是確保中央蘇區青年運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1932年中央蘇區共青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后,黨中央指出黨要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幫助團組織建設和開展青年工農群眾的工作;各級黨團支部之間要緊密聯系、互派代表,積極發展團組織,幫助團吸納蘇區青年工人與農民力量,開展青年動員工作;實行黨團優秀干部交流機制,進一步加強黨對團的領導。比如在紅軍中普遍發展團的工作,基層連隊積極發展共青團員,在黨的支部中建立列寧青年組等。此外,中央蘇區的工會組織、反帝擁蘇同盟、革命互濟會、貧農團以及婦女工作機構中,都設有青年工作部門,專門負責本系統青年工作的開展。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擴大了團組織覆蓋面,提升了團組織對團員青年的影響力,為做好青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正如1931年秋任弼時同志在興國縣第一屆少共團代會開幕式上代表團中央致賀辭時所強調:“蘇區各級團組織的任務,就是要充分發揮和調動廣大青少年的革命熱情,把富有朝氣和戰斗精神的青少年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p>
(二)圍繞黨的號召積極行動,組織動員團員青年投身中心工作建功立業,是青年工作的核心任務
青年工作必須圍繞黨在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來開展,服從、服務于革命戰爭大局需要。中央蘇區時期,各級共青團堅定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黨的基本任務就是團的基本任務”,把服從服務于黨政大局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團組織廣泛號召動員團員青年在政治上擁護黨的領導,鞏固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積極“打土豪分田地”,確保黨領導下的土地革命順利進行;在軍事上參軍參戰,設立擴紅工作隊,動員赤衛隊、少先隊到紅軍中去,創建少共國際師,在反“圍剿”、“擴紅”運動和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后勤保障上擁軍優屬,發起“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踴躍支援前線;在文化建設上助力掃盲運動,積極成立夜校、閱報室、俱樂部等,開辦各種學校和訓練班,掀起了一股掃盲熱潮。團組織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黨組織的充分肯定。
(三)密切團青關系,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教育引領,不斷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青年工作的主要職責
要切實做好共青團工作,必須密切聯系廣大青年,準確把握青年的思想動態和工作生活狀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服務青年的核心需求,并寓教育引領于服務之中,增強團組織對青年的粘性。中央蘇區時期團組織準確把握深受土豪劣紳、地主惡霸欺凌的廣大青年的實際和心理,在土地革命中給青年分田配屋、廢除債務,改善經濟條件,并且全面開展掃盲識字運動,擴大了青年群眾的知識面,保障了普通青年多方面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各級團組織通過普及革命標語、發行刊物、開展娛樂活動、唱紅色歌謠等政治動員方式,宣揚黨的主張,喚起青年的革命覺悟,讓青年認識到蘇維埃政府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府,黨團組織可以代表和維護青年群眾根本利益,號召動員青年認真學習黨的理論,踴躍參加革命斗爭。在這個過程中,既強化了青年群眾的革命覺悟,激發了青年群眾參與革命的熱情,同時也不斷擴大了團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加強了團組織的自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