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利用生態學相關理念來構建《管理學》生態課堂,把課堂當作一個生態系統,從而運用聯系的、交互的、動態的觀點去看待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關鍵詞]管理學;生態課堂;路徑
[作者簡介]仲小瑾(1981—),女,南昌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管理學。(江西南昌 330099)
[基金項目]2014南昌工程學院教改課題(2014JG008)
一、引言
《管理學》是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管理類專業學生的重要基礎課。它是一門幫助學生知曉管理基本理論、方法和工具的課程,最終達到不斷提高學生管理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這樣一門重要課程,需要充分吸收國內外管理學教育前沿、不斷創新完善課程體系,實時更新以及豐富課程的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工具,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一個閉合的的學習系統流程。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構建《管理學》生態課堂是必然選擇。
二、《管理學》生態課堂的路徑構建
本文擬通過以下路徑來建立《管理學》生態課堂。
1.保持和諧穩定的課堂環境。現代高校的教學條件相比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能做到教室里光線充足,周邊的環境也比較安靜,教室的布局也相對合理。學校里以及教室里的硬件設備給生態課堂的構建創造了物質基礎。當然,《管理學》生態課堂的構建除了配有黑板粉筆等教學設備外,還必須要有互動式的白板設備、投影視頻、錄像等,從而為學生學習討論提供便利。另外,要保證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各個小組中游走,這樣非常利于師生的交往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
2.經營交互式的主體關系。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觀念,建立起互動對話的雙主體的師生關系,在《管理學》課堂上,更多地用“引導者”、“協調者”和“推動者”等角色參與到教學過程和學生的日常學習中來,與學生構建起教師開拓引導,學生參與追隨、雙向互動的溝通關系。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系統地組織教學的活動和行為,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激發學生的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其實是一個事務的兩個方面,這兩者并無矛盾,甚至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基于這個觀點,《管理學》生態課堂需要重視師生的生命價值,將其“系統性、整體性、個別性、多樣性、發展性”的觀念貫穿其中,從而以“理解、互動交流、共生共贏”作為教學整體策略,師生作為平等的主體、協作發展的促進者,造就出一種互依共存的生命聯系,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提升教師的整個生命價值,教師的教學育人能力和專業的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3.構建自主的學習生活氛圍。《管理學》生態課堂要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只關注學生的記憶力而忽視學生的創造力,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自由表達以及提出質疑的權利。不能剝奪學生的話語權,要鼓勵學生認知世界、不斷思考,有新的發現和探索,實現學生思維上的激烈碰撞。課堂上鼓勵學生爭相發言,提出各種觀點,最后教師引領學生總結出本課堂的主要內容。若上課是以學生回答正確為目的,那么當學生把答案說出之后,則體現不出知識的生成性,不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想說、會說、敢說以及能說的能力。生態課堂還要賦予學生自主去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的權力。教學中,要求學生應有自覺安靜學習的能力,自己能夠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
4.構筑開放、系統、動態的教學內容。《管理學》的教學內容寓于教材中,又不僅限于教材中。管理學教師只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的使用過程中,要充分整合和活化教材的內容,即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管理學課程內容和現實世界應用的優化整合。另外,還需結合大學生的認知及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制定出有適銷對路的內容,這樣才能切實的保證教學內容的螺旋式上升,逐步加深管理學的深度和廣度。當然,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緊密地結合學生的近況,把抽象的教材內容轉變成學生聽得順耳的話語體系。同時也要聯系整個全球經濟的發展形式、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信息環境,以及時代的熱門話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及時滲透到教學的內容中,使管理學教學內容具有時代化和生活化,最終形成開放的、有序的和動態的教學內容。
5.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管理學》生態課堂最好采用小班進行教學,學生人數可以控制在40人左右。小班教學也就意味著較高的師生比,這樣有利于采用分組教學討論及其他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豐富課堂中的師生活動數量、類型和方式,讓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通過精心設計出系統的課堂教學活動,管理學生態課堂可以圓滿完成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互動。爭取把“動手實踐”變成“學習”的常態,多姿多彩的教學活動可以說是成為動態和多元的課堂生態的根本原因。
6.實行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管理學》生態課堂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老師與學生間的互生共贏,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可持續發展。學校應鼓勵教師進行多元化的進修和發展,對其課程教學也要做到多元化評價。可以通過學生綜合評價對教學的效果加以了解,同時也可以通過開放式的教學觀摩,對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點,它是一個持續性和實時性的鑲嵌過程。所以,評價時千萬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的書面考試成績上,還需要輔以多元化的標準來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比如用不同的意圖和學習方式等。除考試成績外,教師還應重視和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活動參與情況、作品的展示和發言討論能力的全面發展,讓過程性評價與考試性評價相結合,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同時,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多多關注學生,課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自學情況,特別是那些性格較內向以致于發言不踴躍的學生,教師要多加引導;多鼓勵不善發言的學生,促進其表達能力的豐富和提高。
三、結語
《管理學》課堂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教育生態系統,管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就相當于此系統中的一個生態因子,它包括了教師、學生、課程、教室、環境等。這些因子錯綜交叉、相互作用于課堂的生態系統平衡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中構建管理學生態課堂,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要綜合教師、學校、學生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實現一個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范國睿,王加強.當代西方教育生態問題研究新進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9).
[3]周慶元,黃耀紅.走向課堂的生態和諧[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