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邵菲
摘 要: 群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新型的拓展閱讀教學模式,它將教材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點、線、面一體化的結合,對閱讀內容進行綜合考量,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正確認識群文閱讀,論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群文閱讀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不同于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它是利用大量同類型的文章在特定時間內提高學生對指定體裁文章的認知程度,配合教師的講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數量、速度和興趣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增加閱讀數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群文閱讀,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方法,使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呢?
一、正確認識群文閱讀
(一)群文閱讀的課堂。
1.群文閱讀希望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群文閱讀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閱讀。這意味著教師要摒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閱讀實踐的機會。
2.群文閱讀課堂是討論的課堂,忌諱異口同聲。教師要創造和諧氛圍,引導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為群文閱讀是練思考習表達的載體。
3.改變單篇教學側重于精讀的模式。群文學習多采用默讀、瀏覽即邊讀邊思考、略讀的方式進行。默讀、瀏覽,是側重于信息處理的閱讀,是側重思考的閱讀。在教學中要鍛煉并且提升學生的默讀、瀏覽水平,課堂里提出方向明確的高質量的探究性問題是關鍵。簡單地講,富有成效的默讀和瀏覽總是伴隨著“好問題”開始的。因此,我們老師要時刻把握住“群文閱讀”的四個方向:①由“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②由重視知識教學走向重視理解的教學;③由精熟的字詞學習走向閱讀策略學習;④由講授教學走向討論教學。
(二)群文閱讀的形式。
我們現在討論的“群文閱讀”,主要是放在課堂這一情境中的,實際上我覺得它完全可以延伸到課外,發展為“群書閱讀”,甚至突破“文”單指文本的限制(把“文”理解為所有有意義的事物而不拘泥于其載體)。這里先討論四種我能想到的“群文閱讀”的形式。
1.告知議題的“群文閱讀”。這是傳統意義上的“群文閱讀”,即教師按照一個議題組織起的若干文本進行教學。
2.尋找議題的“群文閱讀”。這在前者基礎上有一點變化,即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時并不告知學生組織這些文本的意圖,讓學生自己探索和發現這些文本之間的聯系,這種尋找議題式的“群文閱讀”往往可以發現教師思考框架之外的驚喜,有助于學生思考與辨析,強化其想象力、創造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的演練。
例如:我們在進行群文閱讀課《誰最誠信》時,選取了《信義兄弟》、《曾子殺豬》、《明山賓誠實賣牛》、《范巨卿雞黍死生交》這四篇文章。群文的選擇,強調它的“結構性”,組合的線索非常明確,孩子們通過閱讀發現了這四篇文章的相同之處:他們都講誠信,都值得人欽佩,那誰最誠信呢?學生為此而辯論。這就是課堂生成的議題,讓學生在遷移中鞏固知識、形成能力。
3.問題指向的“群文閱讀”。這種“群文閱讀”是為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比如:教師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然后告訴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什么資料(一級資料)下手,讓學生自己查閱,學生將解決的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提出并討論,在老師的引導或小組討論或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繼續查閱資料(二級資料),再將解決的問題和新的問題提出并討論,依次循環,直到學生認為查閱的資料解答自己的疑惑。這些所有查閱過的資料,即組成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群”。
4.完全開放的“群文閱讀”。這里的“文”不再局限為“文本”,而是所有具有信息價值和意義的音樂、視頻、圖畫等所有可以通過一定議題產生聯系的事物。
二﹑科學選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群文閱讀教學后,才能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階段的學生,科學地采取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語文能力培養。如臺灣陳易志老師教學的群文閱讀《石頭湯》、《雷公糕》、《南瓜湯》、《敵人派》、《肉丸子湯》、《兔子蛋糕》,先讓每個小組各自閱讀一篇文章,每個學生整理出本小組閱讀文章中的角色、困難、結果等信息,寫在便利貼上;再重新分組,新的小組里坐著讀不同文章的學生,請他們把自己寫的便利貼貼在海報上,重述自己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一節課時間內每個學生相當于讀了六篇文章。這種教學結構,充分利用文章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提高語文能力。
三、開發群文閱讀素材,拓寬群文閱讀范圍
(一)依據同一作者,進行素材開發。
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學生對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個整體而完整的映像,導致知識體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通過對同一作者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方便學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輝照耀學生成長之路。
例如:我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將有關魯迅的文章放在一起,以課內的閱讀為主,教給學生概括小標題的方法和通過抓事件感受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然后引入《回憶魯迅先生》,放手讓學生用學得的方法自主合作閱讀、反饋交流,從而對離學生較遙遠的魯迅先生有初步的認識,激發孩子更全面地認識魯迅的興趣,最后的推薦閱讀環節就顯得水到渠成。
(二)依據同一體裁,進行素材開發。
統一體裁的文章之間既具備相同點,又各有千秋,將統一體裁的素材進行開發,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還能拓展其閱讀量,通過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學生在有限的閱讀中經歷、體驗了較高水平的思考性閱讀。
例如:我們在學習課文《橋》時,第一課時精讀《橋》,加以理解分析。第二課時引入群文閱讀《一件運動衫》、《窗》、《雪夜》、《愛之鏈》,通過對比閱讀,體會文章“出人意料的結尾”這個寫作特色。
另外,還可以將表達結構形式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例如:《多彩的夏天》構段方式是“總分總”的形式,可以給學生推薦一組這類結構的文章,這是進行讀寫結合訓練的最佳方式;教學名篇名著《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課文時,可以向學生推薦《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以閱讀,從而大大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總之,群文閱讀是對傳統閱讀的發展和有效補充。我們要準確定位、大膽設計,盡最大可能為學生創造生態、開放的閱讀環境,最大限度地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品味閱讀,享受閱讀,真正地把閱讀還給學生、讓學生綻放精彩,讓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發揮出更積極、更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作文教學研究,2009(05).
[2]姚婷.“群文閱讀”——有效的閱讀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3(36).
[3]范紅,崔榮佳.走出閱讀教學的誤區——一份閱讀課程調查表引發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02).
[4]李本友.文本與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哲學詮釋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