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城
摘 要: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學生上述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克服學生的依賴心理,充分發掘學生自我意識和自信心,逐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自學能力。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要不斷探索、實踐,在遵循教學規律,科學借鑒傳統教學法優點下不斷修正,將創新性與基礎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 自學能力 數學教學 培養途徑
為適應中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打好基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全面提升學生基本素質,《全日中教學大綱》對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睌祵W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生在已有知識技能、能力、習慣等的基礎上,獨立獲得數學雙基知識,并應用掌握的雙基知識解答具體問題的能力。”近年來,中考試題對學生自學能力的考查越來越重視,迫使我們在數學教學工作中更重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然而,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我有如下幾方面感受:
一、了解學生實際
學生的自我意識、獨立性、自學性、自信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得到發展,尤其上了初中,在學習生活中常表現出較強烈的獨立性和自信,認為自己能看懂、能解決的問題,往往不希望老師多講和多提示,這些心理特征為自學能力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由于多數同學多年來接受的是注入式傳統教學,養成依賴心理,簡單易懂的教材也要老師細細講解,給自學能力培養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應從學生上述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克服學生的依賴心理,充分發掘學生自我意識和自信心,逐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自學能力。
二、應以“激發興趣”為指導鑰匙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情感因素和內驅力。興趣是學生勤奮學習的巨大動力,是人才成長的起點,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為了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盡快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更好地激勵意志、啟發思維、點撥疑難、指導方法,促使學生全部心理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和健康發展,把學生推到學習主體位置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精心創設最佳思維情境,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造成學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狀態,喚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講授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時,先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如圖所示,(1)取一張白紙,畫一個任意三角形△ABC。(2)沿任一直線折疊,透光用筆在背面確定A、B、C的對應點A1,B1,C1。(3)展開白紙,畫出△A1B1C1和折線L。做完實驗,學生在興致勃勃欣賞自己親手制作的“藝術品”之余自然引入具體概念:△ABC沿直線L折疊后,與△A1B1C1完全重合,那么就說△ABC與△A1B1C1關于直線L對稱;直線L是對稱軸,點A與A1,B與B1,C與C1是對稱點。接著指導學生自學、討論課本有關內容,把具體概念升華到抽象概念: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折疊,如果它能夠與另一個圖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說這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對稱,兩個圖形中的對應點叫作關于這條直線的對稱點,這條直線叫作對稱軸,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對稱也稱軸對稱。同時,在學習興趣驅使下,學生不知不覺對課前預習進行評價、總結、深化、延伸
三、以“示范、引導、拓放”為自學階梯
教學活動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智能的順序?!吧w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由于學生深受傳統教學常規的束縛,剛開始自學時根本不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認為會背誦數學概念、會模仿數學例題依題畫葫蘆即可大量吃進“夾生飯”。面對這種狀況,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有效的方法是循序漸進地進行“示范、引導、拓放”。“示范”就是教師示范性地帶著學生閱讀教材,講解閱讀要求和方法,示范性地帶著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給予學生認真閱讀、靈活運用示范,清楚審題、嚴謹思路、流暢書寫示范等;“引導”就是在教師給學生自學模式后,制定自學提綱;讓學生按自學提綱閱讀,匯報閱讀情況,互相交流,教師進行引導,給予學生思維方向引導、學習方法引導、解決疑難引導等;“拓放”就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進一步拓寬學生思路,釋放學生潛在自學能力,系統地吸取不斷更新的知識。要拓就首先要放,放就是放手,學生自主,放開,開拓思維空間。拓就是拓寬,包括知識的拓寬、觸類旁通;運用的拓寬,舉一反三;方法的拓寬,選擇最佳方法。要力求高效,盡量縮短全過程同期,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進行“看”、“聽”、“問”、“做”,從信息源各種載體和交往中獲取信息而內化,一步一步把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
四、減輕學生負擔并不意味著不留課后作業
教學活動應遵循認知規律,“一切后教的知識都是根據先教的知識”,要“知新”需先“溫故”。自從素質教育實施后,“指導—自學”教學法常以“減輕學生負擔”優于傳統教學法一籌。然而,“減輕學生負擔”常被異化為“不留課后作業”,原有的題海式作業轟炸急劇減弱,仿佛只要課前預習,一切問題就解決了。正確的作業質量觀應建立在“溫故知新”原則的基礎上,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是外顯和內化的統一,是結果和過程的統一。實際上,舊課的課后作業是新課的課前預習的前提,是真正提高新課課前預習質量的保證。數學學科不僅具有邏輯上的嚴密性、系統上的完整性等特點,而且各部分內容互相滲透,縱橫聯系十分緊密。因此,要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網絡的理解、記憶和運用,應根據特定階段的需要和可能,因人而異,既做到課后與課前作業量、解題與閱讀作業量的“適量”,又做到作業的難度、速度、尺度的“適度”。對學習后進生不能一味加“量”,而要重在態度轉化和方法指導,注意能力訓練、創造力培養,合理運用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獨立作業和協作業、統定作業與自選作業等各種形式,講究總作業的適量、適度,精心挑選、設計作業,減輕學生負擔“適量”、“適度”和發展學生素質“高質”相一致。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不斷探索、實踐,并在遵循教學規律,科學地借鑒傳統教學法優點下不斷修正,將創新性與基礎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努力學習其他老師的先進經驗,刻苦鉆研教材,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爭取把教學教改工作做得更好,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