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在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的大學生。大學生網絡異化問題是網絡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方面,網絡異化的揚棄必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并不是提倡限制甚至摒棄網絡技術,而是分析預測其可能的雙重性,從而采取措施做到趨利避害,揚棄網絡異化,最終實現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環境 網絡異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13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的現象屢見不鮮,“手機低頭族”也已成為校園里隨處可見的普遍現象,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嚴重困擾著當代大學生,高校大學生網絡異化問題由此突顯。
網絡異化的基本內核:控制和否定
什么是網絡異化?網絡異化是指人對“網絡的過度使用而形成的高度依賴現象,即網絡作為一種外在于人的異己力量而存在并與人對立,使人受控于網絡而不自覺并傷害到人自身。”①意即馬克思所講的“主客易位現象”,主體在網絡中是不斷地被弱化直至消失不見的狀態。網絡對主體的蠶食和控制,意味著個體的自我確定感和存在感在網絡中的逐步喪失,網絡異化就是網絡對人的入侵和奴役。在這樣一種境況下,人“不能真實地看待別人和自己,而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操縱,所扭曲。”②同時“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自身和豐富性的載體,而看成是一個貧乏的‘事物,依賴于某種自身以外的力量,把他生存的意義投射到這種力量的身上。”③
網絡異化的三個層面:人際交往、道德情感和自我
“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發現的異化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它存在于人與他們的工作、與他所消費的物品、與他的國家、與他的同胞,以及與他自身的關系中。”④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異化,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道德情感和自我三個層面的全面困擾和危機。
人際交往困擾。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來往,即人們用語言、非語言符號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交流過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當面對面的交往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實現時,大學生大都會選擇網絡作為替代。網絡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主要承載物是文字,這種交流方式抹掉的是人的聲音和面對面交流時帶來的存在感,并且缺乏情感的傳遞。它造成的結果是:我們在網絡上與他人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現實生活中卻與他人越來越疏遠;我們享受網絡中的親密無間,卻在現實中承受孤獨。我們試圖通過網絡加強聯系,但是實質上這種聯系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我們在網絡世界中可以隨時連接彼此,也可以隱身從此不見。人們想通過網絡連接來建立親密感,回避、逃離孤獨的情緒感受,卻注定要在網絡世界中無處可逃。網絡“科技本身并沒有創造這種聯系我們的感情和別人的方式”⑤,我們似乎一直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但實際上我們只是活在自己的“氣泡”中。
道德情感危機。大學生是最追求真善美的年齡群體,而網絡異化恰恰消解的是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整個社會價值體系都發生了裂變,人人都變得焦躁不安、唯利是圖,都想要在個人層面上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大學生也不自覺地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變得急功近利,通過對網絡資源的使用和占有來獲得幸福感。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里,我們與他們具有的惟一的聯系就是,我們知道如何操作和享用它們。”⑥
另一方面,網絡上大量虛假信息的存在,使得個體在面對選擇時會逐步放棄對真假的分辨而變得漫不經心,僅僅以一種在線或瀏覽的方式存在。人在網絡世界中往往“只知道不想要的東西,而不知道想要的東西。”⑦這種在網絡世界中產生的不確定感的擴張,會進一步削弱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遵守道德倫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它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學生最終在網絡世界難分真假、善惡和美丑,進而對網絡世界的事、物、人產生無所適從感,最終投射到個體精神層面就是道德情感危機和信念危機。
自我異化。現代移動設備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和其功能的發展強大造就了網絡世界的無處不在,人的永遠在線狀態,使得個體的存在狀態出現異化,從而也使得個體對自身的存在狀態在認知層面上也出現異化,即自我異化。因為“異化不僅存在于與他人的關系中,而且存在于自己的關系中。”⑧一個在自我層面上被異化的人,他已經喪失了自我意識,“他同別人一樣,像物一樣地被認識;他雖然有各種感覺和常識,但是同時卻與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機的聯系。”⑨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笛卡爾正是通過反思思維本身確定自我的存在,確定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可是在網絡世界中我“在”哪里?何為“我”?當每個人通過移動設備時刻與他人保持聯系時,網絡與現實的界限已經被完全模糊化。這種通過移動設備將自己與網絡緊密相連,永遠在線的狀態,使大學生在網絡中獲得了網絡自我的兩種新狀態。第一種狀態是逃離現實世界,雙重在場狀態即個體是既在現實中又在網絡中,身體在現實場所中而注意力在別處。第二種狀態:雙重自我即“非我”出現。網絡世界里的我好像是以真實的自我出現的,而實際上我們卻常常在網絡上美化自己成為另外一個人即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所以,網絡“異化就是一種認識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人把自己看作一個陌生人。”⑩
結語
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我們都應該承認,如今網絡已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新環境。在這種新環境下,“人要成為自主的人,要決定自己的生活,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既然現代人不可能擺脫技術,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人被異化是種必然。海德格爾曾說過:“盲目抵制技術世界是愚蠢的。欲將技術世界詛咒為魔鬼是缺少遠見的。……我們可以在使用中這樣對待技術對象,就像它們必須被如此對待那樣。我們同時也可以讓這些對象本息于自身,作為某種無關乎我們內心和本真的東西。”?這一觀點清楚地表明,我們今天對待網絡技術的正確態度應該就是:合理地運用它。就像辯證法所啟示的那樣,任何事物的產生和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學生網絡異化問題只是網絡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方面,而網絡異化的揚棄也必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今天的討論與反思,并不是提倡限制甚至摒棄網絡技術,而是分析預測其可能的雙重性,從而采取措施做到趨利避害,揚棄網絡異化,最終實現大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大數據視角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力與實效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KS03)
注釋
徐慧:《網絡異化問題研究》,《新西部》,2009年第24期,第49頁。
④[美]埃里希·弗羅姆:《健全的社會》,蔣重躍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第107、108、108、116、107、104、104頁。
[美]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0頁。
[法]讓·博得里亞爾:《完美的罪行》,王為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42頁。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第127頁。
[德]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孫周興選編,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6年,第1239頁。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