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葉
傳統課堂中,教師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只是簡單的機械的接收教師所傳達的知識,課堂不再是雙邊的活動,而成為單一傳授知識的活動。在新課程標指導下, “放”與“收”的互動課堂教學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旋律。但是隨著開放式課堂的實行,一些問題也凸顯出來。怎樣恰到好處的“放”與“收”的關系成為我們所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師生互動;開放式教學;課堂;“放”與“收”
1 數學教學中“放”與“收”的新認識
1.1 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學生觀
學生即受教育者,對于在課堂上來說,就是老師傳授知識的對象,孩子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不僅包括生理上,還包括心理上和處理事情的能力上;新課程標準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改進,在班級中老師要去關注每位孩子的成長,要陪伴著他們一起快樂的長大,這就要求老師要以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找到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
1.2 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觀與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傳統教學中,一節課幾乎都是老師在臺上面講,這樣的教學對愛學習的孩子得到的是知識,對不太愛學習或者聽不懂的孩子而言他們就覺得什么也沒有得到,他們一直處于被接受的狀態,這使得教學過程變成一種被動的、填鴨式的教育過程。
2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
在新課標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結合對教學內容的解讀、重組和育人價值的分析以及對學生的潛在狀態和發展需要的分析的基礎之上,將教學中的“放”與“收”轉換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2.1 “放”的含義
案例1:在學習人教版教材高中數學必修5中的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時候,以高斯的故事為例進行課題導入,引發學生對后續類似問題的思考。
高斯在他10歲時,老師出了一道題“1+2+……+100=?”,當其他的小朋友都在:1+2=3,3+3=6,4+6=10,… 算的不亦樂乎的時候,高斯站起來回答說:“1+2+3+……+100=5050.”
同學們發現將求和的公式按照上述的“豎直”排列時,每個方框內兩個數的和都相等,而橫直方向的數之和也相等,這就是下面將要介紹的“倒序相加法”。
案例1中,老師將問題解決的方法交由學生自己發現,而不是單純的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經由學生自己探究得出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解題思維,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2 “收”的含義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收”就是要求老師在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礎上,對有關問題進行必要的歸納和綜合,使學生獲得的新知識明確化、系統化和完整化,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3 數學教學中“放”與“收”的關系
教師要善于放手,讓學生自己親自去思考,去創造。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該如何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呢?
教學中處理“放”與“收”的關系:
“放”的不適時,“收”的不及時;“放”的無限度,“收”的不準確;“放”的無順序,“收”的未面向全體學生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課堂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1 數學教學中的“放”
數學教學中的放我們要做到:放的有方向,放的有限度,放的有順序。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概念的的教學是我們數學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人說概念教學就是把書上的定理告訴學生就行,應該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習題的練習上。但是如果對概念的認識不夠,不知道概念是從何得來,不知道概念中應該注意的點在哪,那么做題也不會太高效。
3.2 數學教學中的“收”
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知識,但并不是說完全的任其自流,而是要收的及時,收的準確,收的面向全體學生。比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圖像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作圖,但是學生選擇的二次函數或許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類型,此時就要求我們去引導學生,利用以前所學習的圖形平移的規律去做出所有二次函數的圖形,從中還總結其知識點及規律。
4 總結
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放”與“收”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未來中學教學的主潮流。秉承著“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的原則,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做到適時的放,及時的收;放的合理,收的準確。
參考文獻
[1]何小亞,姚靜.中學數學教學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0-15.
[2]謝小慶.課堂在動態中推進 思維在互動中生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5(04),26,48.
[3]倪小利.放的精彩 收的完美[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2,2(01),1-3.
[4]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20.
作者單位
山西省朔州市懷仁一中 山西省朔州市 03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