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大學生就業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就業的密切相關程度。力求建立符合高校的學生發展模式。把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應用密切結合,形成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
【關鍵詞】就業導向;全程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1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能夠幫助大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增強自身實力;能夠正確地評價大學生認識自身的優缺點、長短處、現有和潛在的自身資源;幫助大學生提早確定職業人生發展目標;提升大學生競爭的能力,能夠激發大學生發揮自己更大的、內在的潛能;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質,最后為提升就業競爭力做好準備。
2 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課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對就業的影響
2.1 我國的職業生涯課程發展較晚,到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是通過課程的講授來實現,一般是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此過程。學生大部分沒有參與過職業實踐,不了解職業發展的趨勢。不能正確的評估自己,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效果不顯著。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力度不足。有一些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夠重視。
2.2 教師在對職業實踐中的調查較少,教學內容遠離實踐。
充當職業生涯的教師忙于其他事物工作。很少對專業相關的職業環境進行調研。大部分的信息通過各類報紙雜志以及網絡得到,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2.3 內容教條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職業素質。
多數學校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教育為主,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實踐性。但教育內容教條化、理論化。不能讓學生深刻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同時不能切實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2.4 缺乏專業性的師資隊伍。
職業生涯課程老師一般由就業指導的老師或輔導員教師擔任。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個人對職業領域的定位及自我能力分析方面。在職業生涯的教育和指導上出現各類不同的階段性指導,缺乏系統性、延續性。導致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脫節,效果不大。
3 構建全程式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模式的意義
3.1 針對大學生進行全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終目的是提升就業,提升學生對就業的競爭力。
由于我國在教育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沒有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低年級的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及嚴峻的就業形勢較不熟悉,存在著盲目的狀態。因此,職業生涯教育要貫穿大學的整個過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實施完善而富有層次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3.2 完善就業教育形式手段。
大學職業生涯課程應不止局限于單一課程;構建多元結合的課程結構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講授理論課程時,采用實踐式學習、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同時進行;可多多舉例說明;可采用課堂講述、理論培訓、戶外短訓、專題講座、頭腦風暴、情景模擬、企業實踐學習、實際操作指導、項目洽談以及名人訪談等形式,讓學生全程參與,從而鍛煉能力;教師課堂講述和網絡課堂訓練相結合。通過網絡課堂,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資源優勢;課程群體講授和個體輔導相結合,通過教學軟件,讓學生更方便的與教師觀摩討論。
4 做好就業指導,構建全程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相互影響同時開展。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人生觀和職業目標。在高等教育環境之下,高校就像車間進行生產一樣,學生猶如車間生產的產品,產品最終能否賣出去,主要由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決定的。產品的質量是由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加工工藝決定的。
4.2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學業學習教育相結合。
專業學習是職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多數大學生對職業和專業設置的關系不太了解,在專業學習上存在著盲目性;其次,大學生的學習有較大的自主支配空間,致使學生沒能把將來的就業壓力與當前學習狀態結合。這就需要職業規劃教師和專業教師的有效指導,幫助大學生掌握處理所學專業與職業關系的方法,確立與職業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專業學習目標,有計劃地開展個人專業學習、知識積累、素質培養和能力培養,為將來的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4.3 采取多數教育和個性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讓大學生有著清醒的目標而迷茫。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業選擇職業,能夠更好的發揮大學生自身的潛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在對大學生進行群體的正面教育的基礎上,個性化的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充分考慮自身的條件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科學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5 全程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
5.1 第一階段:引導和教育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就業現狀。
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初步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自我認知方法,學會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引導學生完成自我認知,掌握自己的優勢、劣勢、興趣、愛好和性格能力,初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通過軍訓,培養團隊意識,提升自理能力。通過學校內的講座,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由職業生涯規劃老師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通過社會實踐調查分享活動,引導學生正確進行環境評估。初步設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通過素質拓展訓練,培養提高團隊意識和人文修養。
5.2 第二階段:進一步加強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完善、明確職業生涯內容并按計劃執行。
有意識的開展職業道德訓練,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從而繼續提升自身能力。聘請校外行業人士、著名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正確了解社會需求的人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定個人詳細計劃表。發揮團隊優勢,引導學生正確的執行職業生涯規劃實現自己的計劃目標。
5.3 第三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測試,進一步提高各項綜合素質。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即將到來的就業做好準備。通過老師的講座理解和感悟,在書籍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提升職業所需的各種專項能力。
5.4 第四階段: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人生觀和職業價值觀,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
鍛煉即將就業的畢業生要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牢記老師的教誨及同學的忠告。在日常及各類實踐中獲得職業生涯模式體系所需的各種能力,能夠給大學生以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郭鳳臣(1974-),男,現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