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旅游局于2016年2月公布了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濟源市名列其中。濟源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發展全域旅游的良好條件,濟源發展全域旅游將大有可為。文章就濟源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進行分析,并對其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濟源市;全域旅游;區域整體發展;對策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82
1濟源市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分析
11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全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濟源擁有1931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積,且80%以上是宜游面積。王屋山被譽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五龍口生活著地球最北界的獼猴群落,黃河三峽堪稱“中原第一高峽平湖”……旅游資源雄厚,發展潛力巨大。
12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全域發展帶來了良好氛圍
濟源森林覆蓋率4439%,林木覆蓋率超過524%,南山森林公園更是入選首批“中國森林氧吧”。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等,顯山、露水、透綠的綠化格局,讓群眾樂享“綠色福利”。
13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建設,為全域發展夯實了硬件基礎
濟源經過10余年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探索,已經是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在70%左右,城鎮化率超過58%。鎮鎮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公交、組組通硬化路,交通成為濟源閃亮的名片。
14獨特的愚公精神,為全域發展注入了文化的靈魂
作為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生地,愚公移山精神在濟源代代傳承,逐步形成了“愚公移山、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多年來,濟源市以愚公移山精神為引領,依托濟水文化、黃河文化、道教文化、荊浩畫文化、盧仝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
2濟源市發展全域旅游的主要做法
21加強全域規劃
一是提前謀劃,編制《濟源市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并先后邀請國內、省內專家、市級老干部及相關部門召開多次規劃研討論證會。二是全要素整合,對地域管轄范圍內,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要素,進行綜合性的梳理、整合,形成構建全域旅游的核心氛圍。三是主動融合對接,交通體系、城市水系、海綿城市、智慧城市、花園城市和美麗鄉村、國土利用、綜合管廊等重大專項規劃編制,主動與全域旅游總體規劃融合對接。
22創新機制體制
一是組建濟源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及全域旅游發展領導小組。為了順應旅游供給側改革,推進旅游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變旅游業體制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的狀況,成立了濟源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全域旅游發展領導小組包括兩個層次,分別為市級黨政領導小組、鎮級(街道)領導小組。二是加強多部門協同推進全域旅游功能,加強考核比重。對部門、鄉鎮的工作考核增加全域旅游方面的考核比重,提高部門、鎮辦及社會各界參與全域旅游發展的積極性,整合各方面力量及政策、資金,推進旅游業快速發展。三是創新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建設旅游綜合執法平臺。設立旅游綜合執法指揮調度辦公室,成立旅游警察大隊、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市場監管旅游分局等機構,形成各部門聯勤聯動、運轉高效的綜合監管機制與綜合執法平臺。
23提升項目工程
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優化人居環境。對旅游交通道路、交通干線服務設施及旅游景觀廊道進行改造提升,對休閑服務設施、特色旅游商業街區等進行升級改造。二是堅決清除各種旅游亂象,不斷改善旅游環境。繼續深入實施依法治理旅游市場秩序三年行動計劃和旅游安全整頓治理活動,圍繞游客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旅游市場秩序專項治理活動。健全旅游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信用評價制度和紅黑榜制度,建立導游準入、退出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三是不斷提高旅游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旅游產業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將智慧旅游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智慧旅游數據中心建設;旅游標志標牌覆蓋所有道路入口、境內主干道、休閑農業示范點、工業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示范點等;建設完善、便捷的旅游集散體系。四是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提升景區品牌影響力。挖掘濟水文化,建設濟水文化產業園等;圍繞道教文化,開發道教文化產業園等;深挖愚公精神文化,建設愚公文化體驗園等;挖掘紅色文化,建設留莊民俗村等;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打造黃河北岸基地教育群等。
24打造龍頭旅游項目
重點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超強吸引力的標志性旅游項目。加快王屋山和黃河小浪底——黃河三峽創建5A級景區。依托王屋山獨特的山水景觀資源優勢,按照“天下第一洞天,中華養生福地”的定位,整合優質旅游資源,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將王屋山打造成集祈福朝圣、道教文化體驗、休閑養生為一體的中國道教文化旅游度假集聚區,充分激發王屋山龍頭景區對全域旅游的帶動作用。要加強與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的合作,共同推進黃河小浪底——黃河三峽創建5A級景區,形成一南一北兩個5A級景區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3濟源市發展全域旅游存在的問題
31旅游軟硬件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硬件建設方面,旅游交通可進入性不高,旅游餐飲住宿設施不足、旅游購物場所較少、旅游產品匱乏等問題仍比較突出;景區部分設施老化,修繕耗費時間較長。軟件方面,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導游水平及后續服務等,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32與同類旅游資源相比競爭力較弱
濟源從地貌上來講,屬于典型的山地旅游范疇,旅游資源同類不可避免,也無法改變。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濟源和周邊及其他同類旅游產品相比,在景區營銷手段、交通便利度和知名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且景區同質化問題嚴重。
33旅游產業規模小
部分景區面積小、線路短,造成游客停留時間短;品牌效應不突出,游客范圍僅限于本省和周邊省份;旅游資源利用率較低,目前有些優質資源還“藏在深山人未識”,沒有真正轉化成旅游優勢。
34景區的整體推介力不夠
旅游市場培育力度不夠,宣傳促銷不足,至今尚缺乏鮮明的旅游總體形象策劃,在對外宣傳推介上還沒有一張精致的“名片”,全市包括各景區景點,旅游形象的宣傳主題概念不明確、不獨到、不生動,宣傳力度、廣度、深度都不夠,對于游客缺乏感染力和沖擊力。
4濟源市發展全域旅游的對策建議
41全景融合,實現全要素旅游發展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開發全產業鏈,加快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構建旅游產業新體系。比如,產業圍繞旅游轉,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共生共榮,旅游關聯產業在布局中需充分考慮旅游業發展的需要;產品圍繞旅游造,著力構建主打旅游產品,實現產品圍繞旅游造,打造產品的全域化發展;結構圍繞旅游調,鼓勵招商引資,旅游業引領第三產業比重加速提升,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功能圍繞旅游配,區域功能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緊密圍繞旅游業發展合理配置;民生圍繞旅游興,切實增強區域旅游產業實力,使旅游業成為改善民生的主力。
42跨界整合,探索“旅游+”發展模式
一是依托濟源良好的工業基礎,發展“旅游+工業”;二是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旅游+農業”;三是推動旅游與電子商務緊密聯系,發展“旅游+互聯網”;四是結合依托濟源的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五是以引進武林風賽事為契機,發展“旅游+體育”,促進旅游業與體育休閑的融合。
43圈層發展,構筑全域旅游格局
圈層發展就是以濟源目前的核心景區、著名的景區為核心,也就是以王屋山景區為核心,以濟瀆廟景區為核心,以小浪底北岸新區為核心放射發展,打造王屋道教養生旅游度假區、濟水文化古鎮、小浪底北岸省級旅游度假區,以點帶面,實現圈層的放射性發展。
44整合推介,充分彰顯品牌效應
要將旅游更多地走出去,與外省市加強交流,強化推介,積極參加各類旅交會以及各種區域聯盟合作活動,并努力開拓臺灣、韓國等市場。還需要進一步發揮王屋山等龍頭景區品牌效應,將優質的旅游資源整合在一起,打好組合拳,通過整體運作打造整體品牌,提高濟源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作者簡介]黃盼(1985—),女,漢族,河南省濟源市人,中共濟源市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