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旦紅
摘 要: 語文課堂不能失去“語文”色彩,必須立足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既教給學生評點語言文字的方法,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讓人文精神和語言文字的學習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讀味”、有“品味”、有“寫味”和有“情味”,從而真正實現語文課的“有滋有味”。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文味 回歸本色
在新課程改革大潮的涌動下,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教學的盛行,呈現出各種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模式,大有百家爭鳴之感,但精彩之中也出現許多語文課喪失“語文味”的現象。刻意追求形式而沖淡語文教學的本位功能,使語文教學沒了“語文味”,甚至變了味。如有的老師在上《大自然的語言》時,整節課圍繞“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科學知識,將語文課上成了科學課。又如有的老師在上《雨的四季》時,向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活生生地將寫景散文賞析課上成自然風光展欣賞課。又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大談做人之道,隨意地斷章取義,大肆拓展,脫離文本,架空分析。這些語文教學幾乎不讀、不品、不悟,不讓學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語言之美和精神之美的教學,又怎么能稱之為語文教學?因此,回歸語文的本色教學,一提起語文課,仿佛就聽到富有韻味的瑯瑯書聲,聞到學生筆下的陳陳墨香,看到孩子們遨游在語言海洋中的幸福滿足感……讓語文課堂洋溢濃濃的語文味,充盈語文課本來的味道——有“讀味”、有“品味”、有“寫味”和有“情味”,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反復誦讀,讓語文課堂有“讀味”
富有感情的朗讀能充分地調動一個人的目、耳、心、口等多種感官,具有再現作品情景、引發思考、產生共鳴等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強調朗讀對文章理解的重要作用。要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知文章,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具備“語文味”的課堂首先應該是反復誦讀充滿瑯瑯書聲的課堂。
1.要有充足的朗讀時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有些老師為了追求效率,以講代讀,大量的講解取代朗讀,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朗讀其實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反復朗讀可以讓學生融會貫通,理解文意,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中。如《詠雪》這篇文言短文不足百字,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大聲自由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努力將文章讀流暢通順,在老師指導斷詞斷句后再扎扎實實地讀幾遍短文,然后可以分角色朗讀全文,整節課在老師的引導下,一遍又一遍地朗讀,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我們應該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朗讀,老師講解是不能取代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的。所以沒有誦讀的語文課堂,便好像一只失去聲音的百靈鳥,沒有了動聽的歌喉,失去了活力和朝氣。同時要防止學生出現朗讀乏味,可以采取多種朗讀形式,可以采用大聲朗讀,靜心默讀;可以齊讀,自由讀;可以讓學生領讀,分角色朗讀等,一個注重朗讀的老師會在恰當的時間引領學生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朗讀,使學生讀有所獲,使整個課堂興趣盎然,更使語文課堂充盈“讀味”。
2.要有目的的讀書,邊讀邊思考。
反復誦讀,強調朗讀,并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心不在焉地朗讀,老師應該讓學生帶著有價值的問題邊朗讀邊思考,這既能提高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又能讓學生認真仔細地品讀課文。如在朗讀文章《社戲》時,可以讓學生在通讀全文時思考文章寫了哪些事?那么學生就會在朗讀中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歸省樂土,鄉村樂事,看戲波折,月夜出航,船頭看戲,歸航偷豆。然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哪些段落具體寫看戲?戲好看嗎?哪些段落寫豆,豆好吃嗎?在學生朗讀時層層設問,不斷鋪墊蓄勢,讓語文課堂教學在朗讀聲中環環相扣。
3.要有正確的讀法指導,讀出感情。
在朗讀時無論采取怎樣的朗讀方式,老師都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可以通過朗讀、點評、再朗讀、再點評的方式,對學生的語調、語速、節奏、停頓、重音等逐一指導到位,尤其是在古詩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如蒲松齡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這句的正確停頓是“其一/犬坐/于前”,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也能加深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除了對學生進行停頓、節奏等朗讀技巧的指導外,也要注重對朗讀的情感把握,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讀出對文中人物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或激情昂揚,或低沉舒緩,或興奮,或悲傷,或思念,或憧憬,或譴責等獨特的情感體驗,而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朗讀指導。
二、咬文嚼字,讓語文課堂有“品味”
葉圣陶曾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果戈理說:“每一個文字都是無底的深淵。”朱熹曾說:“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挖掘一字一句背后的精妙之處。對文本進行咬文嚼字,斟詞酌句,在品詞析句中牽引出文字背后的意味、情味、韻味,從而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智慧,分享作者的心路歷程。
1.咀嚼精妙的字詞。
通常字詞都有它們本來的意思,但有時候放在特定的語境中會產生特定的語境義,在分析文章時,對這些字詞“細嚼慢咽”,領悟這些字詞的含義、情感、內涵,就會成為一節語文課的亮點,從而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中“看著窗外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不僅是要擋住兒子看到落葉,更是多么希望擋住兒子煩躁的情緒和絕望的心理,因此一個“擋”字就值得細細地賞析玩味。又如這句“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這里的“悄悄地”、“偷偷地”讓學生品味能否去掉?在這種比較賞析中,學生感受到一個母親面對兒子雙腿癱瘓后脾氣暴怒無常時的體諒、細心、耐心和隱忍。有時候只要我們和學生一起找準這些關鍵字詞,慢慢地“咀嚼”,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就會成為學生理解內容、強化情感的突破口。
2.推敲有韻味的語句。
曾國藩曾對一條教學經驗推崇備至:“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灌稻……”意思是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鑒賞應該要反復玩味和推敲,沉潛其中,以獲得其中真味。在語文課中,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反復地推敲那些美文佳句,理解句子的表情達意。如胡適的《我的母親》中“如果我學得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原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豪言壯語,卻能感受到這位母親對“我”的深遠影響,字里行間,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母之情,敬母之情,細細地賞析,讓學生產生共鳴。
一個個生動形象的詞語,一句句精彩又有韻味的句子,是連接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橋梁,所以咬文嚼字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帶領學生慢慢地品,細細地品,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和內涵,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品字品句能力,更能讓學生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悟,而這樣的語文課堂,更是充滿魅力和“語文味”。
三、抒寫所感,讓語文課堂有“寫味”
語文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目的,而寫是語文的靈魂,是語文教學價值的體現,是語文的最終歸宿。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地練習閱讀和作文熟練技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的契合點,并及時進行課堂練筆。
1.補“留白”,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課文內容設置“留白”,有語言“留白”,心理活動“留白”,也有設置情節懸念等,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有感而發,言之有物,老師應該及時地捕捉這些“留白”之處,既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秋天的懷念》中“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這位母親有千言萬語卻來不及講完,但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將母親的話補充完整。相信許多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更加體會到這位母親對孩子割舍不下的情懷和深深的眷戀。
2.寫感悟,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這里的感悟是指學生在學習文章后所產生的對人物形象或主題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通過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描述出來,既能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又可使自己的情感體驗得進一步的升華。尤其是那些情感比較濃重的課文,不妨讓學生寫寫感悟。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文中的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很重感情,一直鼓勵英子要堅強。因此在課堂的最后不妨讓學生結合英子的成長歷程,寫寫自己的成長體驗。相信學生會與文本產生情感上的振動,寫出來的內容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仿改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編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專家們精心挑的文章,它們在寫作上往往也起到示范作用,在學習這些課文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句、仿段、仿篇寫作練習,充分地開發教材背后隱藏的內在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多模仿創新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機會。如泰戈爾的《金色花》、莫懷戚的《散步》、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文章,都給學生在文章的結構和寫法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我們可以對一些精彩的片段語句進行課堂仿寫,如朱自清的《春》中可以讓學生對春草、春花、春雨等片段進行仿寫,相信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撥動心弦,讓語文課堂有“情味”
語文應該是有生命的,它不同于其他學科,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尋找與人性的對話,激發學生的靈感,點燃學生的情感,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中感受到自我與生命的成長,感受到愛和溫暖。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及時地抓住學生的每一次感動,捕捉他們情感的爆發點,讓課堂充滿“情味”綻放光彩。教師可以利用文章本身深厚的知識背景喚醒學生的情感觸動點。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臨行前上疏后主,懇切的言辭、真摯的情感無不讓人動容。教師還可以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成長體驗,或者利用自身的情感體驗等撥動學生的心弦,讓他們在“情味”中感悟人生,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回歸語文本色,讓語文課堂在亦讀、亦品、亦寫中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和情感,并使之轉化為智慧,積淀成文學素養,最終成為自己獨特的精神食糧。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心靈棲息的港灣。
參考文獻:
[1]程少堂.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新起點.中華讀書報,2003-7-16.
[2]姜國忠.語文味品咂教學與教師修養.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5.02.
[3]王麗萍.返璞歸真,語文課堂盡顯“語文味”.新課程,2014(07).
[4]王治國.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新課程背景下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本位意識.語文建設,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