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珍
【摘 要】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可見,興趣對于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辯論式教學活動、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藝術帶進語文課堂、巧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利用課前三分鐘、“微課”走進課堂等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教學;寓教于樂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種相互促進將會形成一種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一種熱愛之情,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鉆研、去體驗、去創造,而這些活動又必然會反過來促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回顧我這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經歷,再次慶幸自己很早就有了這樣的認識,并付諸了“寓教于樂、以趣激學”的嘗試,現將自己的粗淺嘗試總結如下:
1.開展辯論式教學活動
初次開展是在講評課外的一篇閱讀理解《羚羊木雕》時偶然興起的,學生對“我”把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萬芳與“我”的父母要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的做法認識不一,到底誰對誰非。我索性做起了“甩手掌柜”,讓學生自由站成兩邊展開辯論,讓他們各自陳說理由。有人說做人要講信用,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有學生針鋒相對地說“烏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我們怎能對父母的勸告置之不理呢?辯論過程中雙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不時引來陣陣喝彩。20多分鐘的一場辯論,就這樣在同學們的掌聲,歡呼聲中度過,下課鈴響,大家還余興未盡,戀戀不舍呢!
有了這樣的嘗試,學生展現了對辯論的狂熱。教學《論美》一課時,談到現今有些人為了追求外在美而不惜在臉上身上動刀美容整形時,學生又自發展開了辯論!看他們群情激憤,對不愛惜父母受之的身體發膚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又列出了眾多失敗的整容事例,指出了整容所要承受的醫學、經濟、家庭、社會輿論的眾多壓力,大談其弊害!而更有同學將視線投入到現今社會的方方面面——工作的面試壓力、擇偶的外在條件、懵懂的明星美夢、毀容后的容顏、自信的重塑……又一場精彩紛呈的辯論,讓我又一次感受到學生思維觸角的深度和廣度!
2.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
課本劇的嘗試緣于學校元旦文藝會演的契機。我放手讓學生將《皇帝的新裝》改編成課本劇,當一幕幕凝聚了學生心血的課本劇表演結束時,全場掌聲雷動,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就素質教育而言,學生排演課本劇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要求對課文有正確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對劇本有大膽的發揮和較強的記憶,它可以幫助學生把書面文字轉換成適合于舞臺的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同時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培植感情;還要求學生有很好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的能力,有的尋找貼近劇情的音樂;有的精心設計舞蹈加以點綴;有的負責編寫劇本,為了創作出精彩的劇本,有的學生竟然打了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其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態度觸動了全班同學;有的設計道具,比如制作皇冠、手杖、織布機模型等等,有的學生為了使舞臺效果逼真,把自己家里的穿衣鏡也扛來了,甚至有的同學到父親的工廠里拿來了紡織絨線來作為兩個騙子的生絲,只是馬上有同學否決,說劇中兩個騙子手中根本沒有生絲而在行騙,所以當然演出時也不需要,這位同學對文本的認識深度馬上獲得同學的掌聲。大家各揚其長、又群策群力,有時為了一句臺詞的語氣、吐字的輕重而爭論不休。有時為了一個細節而反復推敲。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被調動起來了。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品格,而且還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我們教材中的有些篇目,特別是古文如《晏子故事兩篇》、《桃花源記》、《唐雎不辱使命》、《公輸》、《木蘭詩》、《陳涉世家》、《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情節或曲折或豐富,人物眾多且個性鮮明,特別是人物對話較多,我們都進行了課本劇的嘗試,有的學生為了一個稱呼,還特地查閱資料豐富了知識,如:秦始皇統一以前國君稱自己為“寡人”而不稱“朕”;清朝以前的臣子回答時不說“喳”的……不僅課文內容、難點字詞都一一落實,不僅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和良好品質,真是一舉多得!
3.藝術帶進語文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字相結合,作用于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時,我配上二胡曲《思鄉曲》來深情朗誦,學習《詩經·蒹葭》時,我播放電影《在水一方》的同名插曲來渲染哀婉凄清的氛圍;學習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時,我清唱一首《明月幾時有》,來營造濃濃的思鄉情緒;學習《觀滄海》時,一曲《三國演義》片段插曲,使學生進入激昂豪邁的情緒之中,精神飽滿地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學習《智取生辰綱》時,劉歡的一曲《好漢歌》“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又加深了學生對除暴安良,殺富濟貧,俠肝義膽的眾英雄好漢的敬仰,學習熱情非常火熱。
我們的課堂,雖然不是舞臺,不是畫室,但我們也能把繪畫藝術搬進課堂。 教學古文《核舟記》時,我事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作者所描寫的王叔遠所雕刻的核舟及舟上的人和物等畫出來,一來給學生一個展示畫藝的平臺,二來借此讓學生了解這么多東西竟然都容納在一個“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桃核上,以此來認識王叔遠的高超的雕刻技藝。沒想到有了意外的收獲——學生大部分的內容都畫對了,唯獨對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這一句的理解有分歧。因書下對“臥右膝”的注解為“臥倒右膝。即右腿跪在船上”。所以有的學生畫的是右膝跪著的,有的是橫曲的,有的是盤放的。這一反饋信息讓我非常欣喜,看來學生都認真預習了,只是這個注解反倒使學生糊涂了,而這也恰是我備課的疏漏之處,于是我趕緊翻查各種資料,上課釋清疑點——“臥”應理解為“平放著”。為了鞏固認知,我讓兩組同學上臺表演東坡、佛印、魯直的坐姿、神情,相信此情此景肯定歷歷在目,此句的翻譯也印象深刻。
回想十幾年前,教學現代化根本沒有普及,在我們農村中學,教室里有一臺投影儀已經很是滿足。為了讓學生了解《幼時記趣》中作者的童心和豐富的想象力;為了讓學生了解魯迅小時印象中長媽媽的形象,我也會在投影紙上施展一下畫技。有時我畫興大發,黑板上也會多些“板畫”。《三峽》一文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表現三峽江面狹窄、山勢高峻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我信手將我的簡筆畫功底輕松展現,看得學生更是雙眼發亮,有的自己創作了來和我交流,關于某個細節該如何體現,某個畫面該如何表現……我感到一種學習熱情在學生中滋長。
雖然藝術與教育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兩者卻是相通的。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讓語文教學中多一點色彩,多一點樂符!
4.巧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文言文和作文可能是學生最不愿意啃的兩個硬饅頭。確實,枯燥無味的文言文既難懂又無趣,學生怎么會愿意學呢?所以我巧妙利用多媒體這一高科技的教學手段,經常插入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錄像、圖片、音樂,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會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加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自制多媒體課件,引進從動畫大國日本捧回的TBS動畫數字作品大賽最優秀獎《桃花源記》,動畫中流淌出來的國畫、剪紙、皮影等中國傳統藝術,以及色彩豐富的畫面離奇曲折的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習的熱情高漲,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因為對畫面內容有了形象直觀的感知,所以文章的實詞虛詞、古今異義等一些古文知識都得到了落實,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效果極佳!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一部分,學生寫作文不容易,教師批改、講評作文更難。所以我經常運用多媒體的方式來講評習作,把學生習作中的好句好段好文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共同欣賞。這些“名句”“名作”也許并不是很精妙,但它們也許會比作家所寫的更令學生關注、羨慕,他們每次都充滿著期待、憧憬、驚喜,投入更大的熱情來創作,滿懷期待著也許下一次投影儀撒花姑娘顯現出來的就是他們的習作。有時,我也會將學生習作中典型的有問題的句子、作文展示出來,讓學生一起來糾錯,一起來診治,這樣的講評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比較、學習、感悟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我們的課堂應該更多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欲望,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
5.利用課前三分鐘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又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畢業班嘗試了課前三分鐘的演講活動,學生們演講的內容涉及身邊所見、所聞、所感,內容豐富多彩,諸如理想抱負、社會生活現象、個人生活感受、班級活動、家庭關系、學生之間關系等等,這些話題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使他們獲得許多無法親身接觸到的材料。演講的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閱讀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聽講的學生在聽取的過程中動腦又動手累積了鮮活的素材。在師生的點評中又不斷接收寫作技能技巧,進而在寫作程中借鑒模仿思想以立主旨,借鑒演講稿以用素材,借鑒思路以定結構,借鑒警句以煉語言,這樣的訓練使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少走彎路,更快地掌握各種寫作技巧,大大提高寫作能力。實踐證明,這種嘗試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在這靈動的語文活動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造力都大大提高,而且他們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去尋找和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6.“微課”走進課堂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課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微課進課堂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許對于很多老師來說微課還是個陌生的朋友,但它已經是我們課堂的常客。我經常會把語文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制作成一個個獨立的5—10分鐘的小視頻,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自我分析對照吸收。目前我運用最得心應手的應該是在試卷難點的講評上。平時試卷講評我都是一個人干講,哪怕讓學生關注第幾小節的信息,圈畫哪些關鍵詞,總有一些學生找不到,畢竟學生的能力是有差異的,面對一篇篇幅較長的文本,對于后進學生來講難度是很大,而且為了讓學生下次遇到類似的習題,一定要記住一些審題、析題、答題的注意點,我會讓學生做很多圈畫批注,答案也要認真記錄。但這樣的講評相當累人和被動,還有很多學生是跟不上的,處在云里霧里的狀態。所以,自從我接觸到微課技術,簡直如獲至寶,在試卷、習題講評時自己將某個比較典型的錯誤率比較高的習題做成一個微課視頻,用手機錄下我一邊在試卷上圈畫,一邊講評,一邊答題的過程,然后我就可以在課堂上超越很多投影儀、ppt無法完成的功能高效地給學生講評,甚至還會將學生的答卷中扣1分,扣2分,以致扣3-4分的各種錯誤的答案呈現給學生,一起對照自我,更加明晰如何正確規范地答題。如果有的學生課上沒能理解,課間還可以再看,回放選擇時間點非常方便,甚至可以下載回家加以鞏固。學生們都表示有了微課這個新朋友,感覺語文課堂更加新鮮,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更加方便有效了。
總之,成功的語文教學者,必須要充分的發揮語文本身所具有的多方面魅力,寓教于樂,從語文科的教學目標出發,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文課中汲取思想營養和人文精神,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使學生在三年的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學得高興,學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