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信義
摘 要: 學校特色是學校發展的驅動力量,是學校發展的靈魂。突出的學校特色決定著學校戰略及相應的制度策略的制定,決定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發展的速度,影響校內各種資源的開發與組合,塑造學校的品牌價值??梢哉f,沒有特色的學校就是沒有生命力的學校。學校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追求辦“規范+特色”的學校,培養“合格十特長”的學生的辦學目標,以務實創新的精神和“以特立?!钡霓k學理念,把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和突破口,積極實踐,大膽探索,通過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的特色形成。
關鍵詞: 學校特色 校本課程 育人活動
學校特色是學校發展的驅動力量,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實踐證明,學校特色建設的關鍵不在于建立各種特色形式本身,而在于特色建設所產生的影響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學校的辦學特色,即真正使學校特色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巨大力量。無數優秀學校的發展史表明:突出的學校特色決定學校戰略及相應的制度策略的制定,決定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發展的速度,影響校內各種資源的開發與組合,塑造學校的品牌價值。可以說,沒有特色的學校就是沒有生命力的學校。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追求辦“規范+特色”的學校、培養“合格十特長”的學生的辦學目標,以務實創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辦學理念,把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和突破口,積極實踐,大膽探索,不斷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的特色形成。
一、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地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開發特色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具體體現在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可選擇性和豐富性上。傳統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忽略學生作為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體驗;而特色校本課程則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關注每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從學生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課程,體現差異性教育原則,做到因材施教。同時,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是從學生需要出發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從而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為此,學校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活動,并在活動中總結經驗,初步形成科學的校本課程體系:第一,學科拓展課程:以學校當前開設的高考科目為主體,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在理論深化和實際應用兩個維度上適當拓展,著眼于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重點開設學科競賽、學科補充、科學研究等課程。第二,體育藝術課程:培養學生終身健身的習慣和一定的體育技能,認識健身對人生的作用;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能力,認識藝術對人生的作用,培養藝術素養。主要涉及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重點開設書法、攝影、設計、聲樂、管樂、舞蹈、民樂、播音主持、棋類社、繪畫社、剪紙、陶藝、秦腔、籃球隊、足球隊、排球隊、田徑隊、太極拳、太極扇、太極刀、健身操、輪滑社、街舞社等課程。第三,科技創新課程:以學??萍冀M為依托,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利用我校理化實驗教學及自制教具的優勢,研發教材。主要涉及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目前重點開設機器人社、實驗創新、物理第二課堂、電子信息控制、家政與生活服務、建筑及其設計、現代農業技術、科學愛好者、科技創新競賽類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技能,啟蒙學生職業規劃。第四,人生導航課程:以引導學生健康生活、有效學習、快樂成長為目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目標,研發教材、開設課程。第五,社會實踐課程:以政教處為依托,旨在通過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增長見識,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重點開設軍訓、社區服務、行萬里路、假期實踐、學生異地交流等課程,通過以上特色校本教材的開發,使學校走上“課程引領,特色立校”的辦學之路,真正讓特色教育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
二、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開發特色校本課程鍛煉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促進教研之風、學習之風的形成。教師具備精良的文化素質、高尚的道德素質、健康的身心素質,不斷提升教師的修養。隨著校本課程的不斷開發和深入,教師的觀念不斷轉變,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廣大教師深深認識到,校本課程的開發能提高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編能力,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的能力。幫助教師們認識到自己所教的學科與學校整體教育目標的關系、與學校發展前景的關系、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整體的課程觀和結構的課程觀,形成整體的課程意識而不是狹隘的學科意識。由于傳統上教師并不負責教材的改編或重組,長期處于課堂的具體教學設計,并沒有選擇學習主題,設計教學內容的能力。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無疑可以幫助教師獲得這種能力;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研究自己的學生,研究教學內容,研究和思考學校發展的遠景和文化的創生。在與全體編委成員共同開發校本課程中,教師以課堂師生互動的自然情景為研究對象,進行行動研究。在這種研究過程中,教師們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大大增強;增強教師們的合作意識。改變教師們傳統的孤立開展教學的形式,校本課程主張以學校為整體,集體協作共同決策和開發課程資源,每個年部之間的校本課程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這就要求教師們相互學習,共同研究問題并找出解決的方案。教師們在合作過程中會增強合作意識,提升合作能力,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教育情景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所以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知識只能在實踐中獲得。教師參與課程開發,不僅能加深自己對本體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豐富條件知識,累計實踐性知識,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與完善。所以,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
一個學校有沒有特色,首先看他有沒有自己的辦學思想。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就是在保證基本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給學校一個空間,讓學校根據自己的客觀現實確定自己的辦學思想,確立學校正確的發展方向。特色化課程的建構是實現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學校功能的重新定位。傳統教育理念認為學校必須順應現存的社會價值規范和文化傳統,學校的任務就是傳承文化。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理念認為學校除了傳承文化之外,同時肩負著改造現存的教育弊端,沖破不合時代的落后的文化傳統的任務。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賦予學校教育選擇的權力。在傳統課程開發模式下,學校只是國家課程的執行單位,校長的任務只是上情下達,教師只是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特色校本課程則具有研究性、學習性、發展性、開放性。支持學生、教師的個體發展,為每一個人的發展創造機會和空間。教師之間、學校之間要對外開放,形成一種交流的思想,在合作交流中進步,讓從事教育事業的基層教師有機會參與決策,分擔責任,極大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當下,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的投資的概念已被多數家長所接受,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讓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已成為普遍的教育需求,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強調自主決策、自主開發,有利于形成品牌效應,更好地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逐步提升學校的品牌價值,擴展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真正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
總之,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遵循科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生活與校本課程相結合、興趣與校本課程相結合、文化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的原則。從切實提高學生素養需要出發設置系統的特色校本課程,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挖掘各類課程要素,提出各類課程具體目標,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感染性,最終掌握科學的育人方法,并形成自我的教育、教學風格,實現自我發展;學校完善辦學理念,改革學校管理,追求校園特色品牌的形成,學校通過深入進行特色課程校本開發研究,推動特色學校的建設,最終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特色的品牌學校。認真研究校本課程,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并有效地利用校本課程,培養出更多有個性、有特色、學有所長的人才,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為學??沙掷m發展注入活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特色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特色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