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偉
【內容摘要】德育貫穿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育人模式給學校德工作育的轉型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必須與時俱進,利用網絡的優質資源,改變傳統的德育管理,助推育人模式轉型。
【關鍵詞】育人模式 網絡環境 德育微課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科目考試已經是高考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網絡早已融入到了高中生們學習生活中。網絡環境下高中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面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身心發展,所以迫切需要我們改變原有的觀念,利用網絡的優質資源,改變傳統的德育管理,達到育人模式的轉型。
德育貫穿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育人模式給學校德工作育的轉型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必須與時俱進,主動地適應新時代,多思考,多實踐,獲得新成效。下面是我對網絡環境下高中德育教育的一點思考與一些實踐。
一、學校德育是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的主渠道
高中學生身處豐富信息的網絡時代,而高中生雖然對各種活動有興趣,但意志薄弱,紀律觀念淡薄,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①。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的的自我發展。
學校德育是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的主渠道,要把高中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作為德育的重點,以網絡資源開展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使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利用網絡中德育資源作為開展高中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二、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的一點思考
信息網絡有利于我們利用社交軟件進入學生的心理世界,選擇溫和的方法和有效的教育。因為在網絡環境下沒有約束,沒有利害關系,也不用顧慮隱私,在這種氛圍下,德育工作就可以在網絡中開設。利用學校的網站開辟聊天室,公開心理輔導老師的E-mail,或者用和同學們相同的身份談一談身邊發生的事情,在交流的同時并及時和班主任溝通,在現實中得到真正的幫助并建立信任。定期開放學校的機房,不定期檢查學生的使用記錄。另外也要與家長密切配合,有條件的家庭最好在家長的陪同下與孩子一起關注和學習相關的一些網站,杜絕學生到營業性網吧,讓學生在校在家都要正確地、負責任地使用網絡。
三、網絡環境下德育的一些實踐
1.德育微課是“微時代”的“微教育”
為了提高德育的時效性,將教育方面的內容做成微課程。微課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與擴充性②。經過研究與實踐,在每周一的班會已初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德育微課教育模式。例如禮儀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這是班會中穩定的專題。在高一新生軍訓中強調的紀律的遵守是德育的階段性重點,在做德育微課時穿插一些有關軍訓內容的熱點(比如長征80周年紀錄片),結合學校內軍訓時的每一個感人的小細節,形成相對完整的德育微課。德育微課要求短小,方便制作并容易推廣到全校的每一個高一班級,雖然信息量不大,但沖擊力卻不小。德育微課直接指向具體問題,關注“小現象”,直接解決問題。
2.來自身邊的德育校本課程
網絡學習是學生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而德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大部分來自于我校的學生,讓學生直接參與與創編我校獨具特色的校本資源,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動。利用校文學社在校園網上征稿,說說自己的故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公開的評選,選出優秀的、激勵人心的故事例做成德育校本課程并刻錄成光盤,或做成PPT,MP3,視頻。
3.德育實踐作業與學校的網絡社區
德育實踐作業有利于高中生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真切地感染和體驗生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為了讓德育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假期可以安排了德育實踐作業記錄表,建立班級內部的QQ群、家長的微信群,學校還要建設網絡社區并定期發布德育實踐作業,根據老師指導學生的完成狀況作為優秀班主任和優秀德育工作者的考核依據。德育實踐作業的設計一是加強學生安全教育,二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布置德育實踐作業,提倡重實踐、能力為本的求實精神。樹立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的良好風尚,真正實現青年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養。
四、網絡環境下的育人模式轉型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高中生的思想呈現了多元化,傳統德育的方式方法相對滯后,而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會讓高中生理想信念較為模糊,責任意識欠缺,學習目標不明確,放松或降低要求,遇到挫折自暴自棄,身心素質等不能適應高中生活的需要,導致德育目標難于實現。
模式轉型的重點是學校要為學生提供網絡課程,學校要可以吸納豐富社會教育資源,例如國外的網絡課程,TED等優質的教學資源。這些勵志的、學術的教育資源,實質上是架起了校園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橋梁,強調高中生對學習經驗的提升和思維的優化。
面對新的教育環境,高中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順應形勢,堅持以“育人模式轉型”為目標,以網絡教育為手段,主動占領網絡德育教育這塊新陣地,牢牢把握網絡德育主動權,努力營造高中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以網絡下的德育為抓手,助推義務教育的育人模式轉型。
【注釋】
① 王祖輝. 論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激勵教育[J]. 考試周刊,2015(12):132.
② 劉忠民. 教育電視應對新興媒體挑戰的發展對策探索[J]. 中國電化教育,2011(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