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慧 孫傳芬 楊陽
【摘要】 目的:探討對風濕類疾病患者共存疲乏不適的情況進行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50例類風濕性疾病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觀察兩組對疲乏不適不良反應的緩解效果。結果:出院后4個月,觀察組無疲乏程度的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AQ調查問卷評分可見,對照組出院時和出院4個月后復診的數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出院時和出院4個月后復診的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對風濕性疾病出現的疲乏不適癥狀有較好的臨床干預效果,尤其是患者出院后自我調整效果,預后較理想。
【關鍵詞】 風濕; 關節炎; 疲乏不適;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fatigue unwell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Method:5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on this ba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n the fatigue discomfort response were observed.Result: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patients with no fatigu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HAQ questionnaire scores showed,the data at discharge and 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ollow-up compared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while the data at discharge and 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ollow-up compared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aking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fatigue discomfort symptoms of rheumatic disease has a good effect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in particular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self adjustment effect and the prognosis are ideal.
【Key words】 Rheumatism; Arthritis; Fatigue unwell;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antai Yuhuang Top Hospital in 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1.025
風濕類疾病屬于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多發生于關節處,其次為骨骼、肌肉以及結締組織均可發病[1]。風濕類疾病多見于風濕性關節炎,而發病年齡無特定,各年齡段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本病常反復發作,急性期后可遺留慢性心臟損害,形成風濕性心瓣膜病。同時發病多不易發現,病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具有一定程度的遺傳情況,因此對其的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的難度。在風濕性疾病中,患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關節變形,甚至殘疾等,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也是最為困擾風濕性疾病患者的癥狀。除此之外,疲乏癥狀是第二大困擾風濕性患者的臨床表現。疲乏感往往經過休息也不能有效的緩解,因此會產生患者失眠、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的出現[2],對患者的治療以及生活質量均有嚴重的影響。因此本院對風濕性疾病的患者的疲乏感進行重點研究,通過合理有效地健康教育可對患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來本院就診的50例類風濕患者進行臨床研究,診斷標準為2010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修訂的RA分類標準。排除標準:其他可能引起疲乏癥狀的慢性疾病、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和依從性差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1~74歲,
病程1~15年,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
21~69歲,平均(43.00±5.24)歲;病程1~15年,平均(8.00±2.47)年。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5~74歲,平均(49.00±5.80)歲;病程1~15年,平均(9.00±5.4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在患者住院期間按照本院風濕內科治療方法進行常規治療及護理,囑患者按時服藥,同時對風濕性疾病的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心理指導等。同時不定期地舉行風濕性疾病的專題講座,可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出院后,4個月進行復診。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治療及護理的常規基礎上,觀察組對患者進行更直接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3]。而健康教育應從患者入院第1天起便開始進行,首先應了解患者最基本情況,如病情、病程、既往病史、有無過敏史、家庭環境、知識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健康教育應定為每天下午進行,時間在30 min左右,具體方法:(1)集體教育以及單獨指導相互結合,給患者發放宣傳材料,并觀看相關VCD的影像資料[4]。(2)耐心向患者、家屬介紹有關風濕性疾病的常見病因、疾病的類型、臨床表現以及常見并發癥和治療原則等。(3)飲食指導:養成良好衛生飲食習慣,定量,并不吃過熱、過冷、過硬以及刺激性、難以消化的食物。(4)心理干預,由于該疾病多引發不同程度的疲乏感,因此應對此類情緒進行重點引導,同時防止和預防并發其他負面的情緒,如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5]。
風濕性疾病患者出院要進行為期4個月的電話隨訪工作,具體時間應避開三餐及午休時間,一般為早九點至十一點,下午安排在下午三點至五點。回訪頻率為第1個月每周1次,第2個月延遲至每兩周1次,第3、4個月均每個月回訪1次。患者入院至4個月后復查期間,應實時觀察患者的心理,服藥后是否出現不良的反應。同時也應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提高家屬的配合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其家屬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穿衣,走路等功能情況的表現,以及每天出現疲勞感的程度。同時給予健康指導,健康指導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干預措施,耐心仔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防性指導。具體健康教育內容如下:(1)情志疏導:查閱患者入院后所有診療及護理記錄,并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交流,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鼓勵患者提出當前對治療及護理期間存在的疑慮,引導患者回顧在應對上述問題時所采取的措施,并教會其再次遇到上述問題時的正確解決方法[6]。鼓勵患者如實表達自身心理狀態,在指導患者正確解決問題的同時,采用啟發性、安撫性、支持性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患者充分發揮自身潛能來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盡最大努力改善當前情況[7]。以患者為主體,采用誘發性、開放性提問的方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引導患者說出當前對健康的需求及期望,指導其根據自身思維方式制定各階段切實可行的目標,鼓勵其以上述制定的目標作為努力的方向,并誘導其聯想實現目標后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增強其實現目標的信心[8]。(2)用藥指導:醫生開出藥物后,應提前告知患者藥物的主要臨床作用,以及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如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應早上飯后服藥,這樣就可有效地減輕皮質激素對胃腸道的刺激[9]。再如非甾體抗炎藥的胃腸道反應較大,囑患者飯后立即服藥,并配合服用胃黏膜保護劑,以減少患者的胃部不適感,同時注意服藥期間可多飲水,可以加速藥物排泄,減輕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10]。(3)康復指導:對于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要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但往往會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從而很多患者不愿意進行康復訓練,延誤病情,導致致殘等情況。因此在康復鍛煉時,應配合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11]。同時根據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興趣來制定不同的康復訓練計劃,尤其對于疲乏不適的風濕性患者,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及耐受程度,在患者的精神及病情均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四肢的被動鍛煉,次數可1次/d逐漸增加,患者如有明顯疲勞感可停止,稍作休息等[12]。
(4)飲食調護:應合理搭配患者飲食,可指定不同營養套餐,供患者自己選擇,在套餐中盡量多加入蔬菜、豆類、瘦肉、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切記油膩。同時應忌食生、冷、酸、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養成良好衛生飲食習慣,定量并不吃過熱、過冷、過硬以及刺激性、難以消化的食物[13]。
1.3 評價方法 觀察患者入院、出院當天及出院后4個月復查時的疲乏程度及功能狀態。(1)疲乏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橫線,讓患者自我感覺在橫線上標注記號,來表示疲乏的程度。總分共10分,0分為無疲乏程度,1~3分表示為輕度疲乏感,4~6分表示中度疲乏,7分以上為重度。(2)功能狀態采用健康評估問卷(HAQ)評價:由患者對HAQ中涉及的穿衣與梳頭、起身、進食、行走、個人衛生、觸物6個功能方面的20個問題的選項進行選擇,采取0~10分進行評分,其中功能狀態無困難為0分,稍有困難1~3分,很困難4~6分,無法完成功能活動7~10分。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當天及出院后4個月復查時的疲乏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當天疲乏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4個月,觀察組無疲乏程度的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功能狀態比較 對照組出院時和出院4個月后復診的數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出院時和出院4個月后復診的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風濕性疾病多屬于自身免疫性系統疾病,其主要是累及人體的關節最為多發,臨床常見疾病為風濕性關節炎,嚴重的患者可侵犯至骨關節的周圍軟組織,如肌腱、滑膜等部位[14]。風濕性疾病還包括彌漫性的結締組織疾病,最常見的如系統性的紅斑狼瘡等,還包括脊柱關節系統疾病,如臨床常見的強制性脊柱炎等,均為風濕性疾病。對于風濕系統疾病的廣義上認為只要是引起關節、肌肉疼痛,均可以歸為風濕性疾病[15]。經全球風濕性疾病的研究,廣義的風濕性疾病已經囊括了一百多種疾病,其中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遺傳性、退行性、腫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狹義上應該僅限于內科與免疫相關范疇的幾十種疾病,其中有些病還是跨學科的,如痛風、骨性關節病、感染性關節炎等[16]。
風濕性疾病在以往的臨床研究中,往往只關注臨床用藥效果,止疼效果等,而對于風濕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除疼痛外,還會出現明顯的疲乏不適的感覺。而這種疲乏不適,經作者不斷臨床研究發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很多患者入院治療效果顯著,而出院后,病情往往復發或更為嚴重。因此,針對風濕性患者的疲乏癥狀,筆者發現,經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進行指導,可有效地緩解患者這種疲乏癥狀,尤其對于出院后患者,可以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17]。
健康教育為整體護理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以及有評價的教育活動來有效指導患者及患者的家屬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和預防等,從而促進患者建立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以及行為方式,保護自己的健康。依從性指個體對于醫療的認可程度以及執行力,個體行為(患者行為)對醫務人員的治療以及健康相關指導的一致程度的高低[18]。根據患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指導患者正確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引導患者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資源和潛能來阻止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努力改善當前情況,有利于調動主觀能動性,激勵其自身效能和資源[19]。此外,通過對患者所做出的努力,及時給予正向支持反饋,予以肯定和支持,鼓勵患者繼續努力,有利于增強患者對實現目標的信心,增強其執行意愿,同時對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經本文的臨床結果可見,在實施同一治療方案后,兩組患者出院時進行的功能狀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4個月后復查,實施健康教育的觀察組預后功能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顯示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更有效地讓患者了解和支持醫生的治療意圖以及方法,更能遵照醫生的醫囑,有更好的依從性,進而能夠更好地實施遵醫囑行為,達到更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本組所研究的50例類風濕性疾病疲乏不適患者,觀察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治療模式,針對患者臨床疲乏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對風濕性疾病出現的疲乏不適的癥狀有著較好的臨床干預效果,尤其是患者出院后自我調整效果,預后較理想。
參考文獻
[1]烏蘭,包長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整體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4(13):1778.
[2]王秀芹.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15-17.
[3]周厚清,吳瑾濱,董敏.類風濕因子陰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抗瓜氨酸肽或蛋白抗體、IL-10及IL-18檢測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3):1441-1442.
[4]柳貴梅,周雪蓮.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系[J].河北醫藥,2011,33(16):2482.
[5]梁燕芳.優質護理服務在風濕免疫科無痛病房中的實施對策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4):99-100.
[6]施春香.綜合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疲乏癥狀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1,11(1):23-26.
[7]孟莎莎,葛學慧,喬慧.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護理方法及效果[J].醫藥,2015,16(4):00 066.
[8]秦中廣,毛宗源,鄧兆智.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4):265-270.
[9]何曉琥.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國際風濕病學會聯盟新分類標準討論稿[J].中華兒科雜志,2012,40(4):254-255.
[10]萬麗麗,王曉東,慈春增.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進展[J].醫藥,2015,16(4):292-294.
[11]劉健,程華威,郭雯,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生活質量調查[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9(2):106-108.
[12]張義浜,劉志敏,熊凌霜.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及其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5,21(s1):88-90.
[13]路秀英,楊貴貞.免疫細胞,細胞因子及其抑制物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發展[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3,16(4):183-187.
[14] Primdahl J,Wagner L,Horslev Fetersen K.Being an outpatient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focus group study on patients self-efficacy and experiences from participation in a short course and one of three different outpatient settings[J].Scand J Caring Sci,2011,25(2):394-403.
[15]李玉芬,張寶華.內科病人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4,20(5):15-16.
[16] van der Linden M P,Knevel R,Huizinga T W,et al.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comparison of the 1987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riteria and the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2011,63(1):37-42.
[17]陳愛萍,張維娜,蔡虻,等.高血壓病人的治療依從性與健康教育護理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2,16(3):145-146.
[18]王志紅.淺析護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52-53.
[19]鄭訪江,師燕,李丹琳,等.淺談健康教育處方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價值護理實踐與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97-98.
[20]徐燕.關于醫院健康教育實施現狀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99,15(8):52-53.
(收稿日期:2015-10-13) (本文編輯:周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