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成
摘 要 當前我國大學通識教育中,存在著“專業”與“通識”二分甚至對立之勢。而消減這一對立的基本思路乃是讓各學科能夠相互尊重、對話溝通。墨子主張“兼愛”,因為只有“兼愛”才能讓強勢者有著同情、憐憫這樣的倫理情感去產生與弱勢者對話的意愿,也只有“兼愛”才能讓彼此之間緊緊結合在一起,產生對話的可能。所以,以墨家“兼愛”為核心理念的通識教育正好可以使如此對話成為可能,在如今看來,確實可作為通識教育之跨領域學習的參考。
關鍵詞 墨家 兼愛 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1.015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dichotomy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owadays. The basic way to reduce this phenomenon is respecting and communicating. Mozi hold the opinion of all-embracing love, for it can let the strong have the feeling of sympathy, which could generate willing to talk to the weak. Whats more, it can produce possibilities of talking by combining people together. As we can see now, Mozis all-embracing love theory can be the reference of cross- 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 Mohism; All-embracing Love Theory; general education
1 通識教育的概念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科分化就像社會分工一樣,越來越細,各學科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在大學校園里,學生被分在不同的院系,他們在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接受學校所開展的通識教育。何謂通識教育呢?追本溯源,“通識”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的“liberal arts”,指人們在生活中所具備的一些知識或技能,主要有文法、修辭與邏輯三方面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不同的演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目的都是為培育一個人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一個可以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故而,通識教育亦可理解為我們所謂的公民教育。
2 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
目前,我國在研究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過程中,多承襲西方自希臘“liberal arts”之傳統,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就沒有如今我們稱之為“通識教育”的火種嗎?其實,儒家很早就對這個問題有所關注,在《禮記》的《大學》篇中就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奔唇逃谋举|在于培養人們的善良美德,教導大家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以致達到真善美的完人境界。儒家的這種成德之教雖然提出了一番深邃的人文教育之理念,可類比當今的通識教育,但是,在現今社會中,專業分科越來越細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在當今大學教育中已然成為主流,而儒家的成德之教并不看重如今所謂的專業學習,只是將其視為落于生命一隅的工匠之技。雖然儒家也講“六藝”的習作,但其目的乃是領悟其中的生命大道,而非技巧的精煉。因此,在如今以自然科技為典范之科技思維的主導下,儒家的成德之教對當今通識教育的開展及具體落實,即顯得難以著力!
而當時與儒家齊名的墨家,其主張卻大相徑庭。墨子以及其墨者團體,大多都是社會底層的平民工匠。墨子將這些工匠組織起來,依其特長,授予相關知識。在《墨經》中就有關于認識論、邏輯學和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墨子將這些知識落實于一些設備的制造,用于修城筑壩,甚至守城防御,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此外,墨者團體中的成員,不但各依其所長分配工作、各安其職、不斷學習,而且要求循環各部門并熟習之。而通識教育實際上也是一種“多元文化”或“多學科交叉整合”的學習,其相應的目標就是培育一不為任何現實上的既定所局限,而且對任何既定規范具批判能力的社會公民。在當時,墨家打破各領域的壁壘,引導成員的跨領域循環學習,是為強化成員與成員、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機制,促進整體之和諧與團結,在如今看來,確實可作為通識教育之跨領域學習的參考。
3 墨家“兼愛”思想可以成為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
通識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多元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用各種不同群體的歷史與文化上的基本項目,來使學生相互認識。這些基本項目,應該包括世界上各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以及各國內部的少數族群與種族、少數社會與性別團體。語言的學習、歷史與宗教的研究,以及哲學,都在實現這些想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有了對文化差異的體悟,才能推廣相互的尊重,而有了相互尊重,各種文化之間才會有對話。但審視社會現實,無論從古至今,還是從西方到東方,人類社會無法長久地和諧共處的主要原因就是彼此之間很難做到相互尊重,溝通對話。即使兩千多年前的墨者,在其團體內循環各部門的學習,雖然偏重工藝技巧的習作,但是,就算再精巧的人也不可能習得所有工藝技巧,因此,墨者團體要求其每一成員對其它部門的“熟習”,主要意義也就在于“認識差異,溝通對話”,這在墨家所處之戰國時代,為彼此相互征伐的各國來說,即是擱置爭議,對話磋商,求同共存。
戰國時代的墨家,面對天下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將原本離散的民眾組織起來,結合成一體,不但保全了生命、保障了生活,更是形成一股力量,試圖撥亂反正于天下。墨子發現,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與人之間不能彼此相愛,而不能彼此相愛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人們因“別”而易于徇私,徇私則易于固守自身,甚者則流于爭奪、以致于彼此征伐。故而,墨家提倡“兼愛”,兼以易別,狹隘的專業區分就是“別”。當然,在這里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別”,根據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事物之所以多元,就在于有所“別”?!皠e”并不影響成為社會公民的多元跨領域學習的通識教育的一致性,就像在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至少某種程度的立場,我們也肯定當世代多元立場(即“別”)存在的合理性,“立場”代表某種觀視的“角度”,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固著于某一認知體系,“立場”即很可能導致“專業壁壘”。那么如何讓受教者在各學科、各專業在“別”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呢?實際上,就是像墨子所做的那樣,讓各學科能夠對話溝通,而對話溝通之所以可能即在于“相互尊重”,真正能彼此尊重,才可能有真正的對話。
然而,如何實現各學科間真正的溝通對話?也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與對話,雖也是認知的問題,其難點卻在于情感與意愿,彼此了解有助于情感的培養與意愿的提升,可是,如何引導人們去增進這些了解呢?或者說,人們去了解的動機何在?另一方面,如何的教育手段方足以引起動機、獲得動力呢?
筆者以為,以上兩方面問題都可以在墨子的“兼愛”思想中找到答案,因為“兼愛”能讓強勢者有著同情、憐憫這樣的倫理情感去產生與弱勢者對話的意愿,進而讓彼此之間緊緊結合在一起,產生對話的可能。如今,專業與專業的對話不就需要如此嗎?故而,以墨家“兼愛”為核心理念的通識教育正是使得如此對話成為可能,通識教育本身也就營造了如此對話的機會。
4 對我國當代通識教育的啟發
墨子針對當時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霸,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的社會現狀指出,其原因在于大家彼此不相愛,大家不相愛的癥結在于有“別”,墨子認為,唯有去“別”才能真正做到“兼愛”,才能共同獲利,營造眾人的福祉。言及于此,不難體會,墨家所言“兼愛”,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人我一體,休戚與共”的主動性結合,“兼愛”的行動準則為“視人如己,愛人若己”(去“別”),“兼愛”的目的是為成就大眾之共同福祉。唯有兼愛的行動才能喚起人天生稟賦之“愛的能力”,彼此的結合才能創造共同的福祉。
回到今日之社會,專業分科的掛帥、知識體系的細化,使得學生知與行二分。如今的教育著重在知識的發展,“教”(知識的傳遞者)與“學”(知識的接受者)的對立,“考試”成了知識傳遞者(教學者)灌輸其認可之重點的模式,學習者的學習也就成為流水線上同一模子的產出,學生的個性、多樣性被抹殺。知與行的二分、專業知識發展的掛帥,使得學生能將所學知識落于實處的具體實踐能力(行動力)大幅降低,造成一般所謂理論與現實脫節!而教學者在某種知識體系內藉由“考試”而強調“重點知識”的傳遞,所灌輸的只不過是教學者的重點,其重點的來由,亦不過是知識體系內之理論上的抽象問題,而非具體現實情境內之疑惑。如此,在一味地滿足知識體系之完美化的要求下,一方面不斷拉大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一方面使得“學以致用”淪為一句口號!
而戰國時代的墨子,組織百姓成墨者團體,平民化地為百工建構了一個可以彼此了解、對話以及學習的場域,而且這個場域就是營造在當下活生生的現實情景中,面對的都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每位墨者在本身既有的工藝技能上,彼此合作以解決問題。因此,在墨者團體中的學習是彼此相互的、更是自主的,因此每一位墨者都是學習者,如此才能培養可以獨當一面之經驗豐富的成員,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而達成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基于“兼愛”的核心理念來維系的。
我國當前的通識教育最為缺乏的就是某種核心理念的注入,我們放眼世界在尋找這一核心理念,殊不知,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墨子的“兼愛”思想是那么適宜的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因為,唯有兼愛才能打破專業壁壘,使各專業的溝通對話成為可能,也才使得自主學習成為可能,讓學生能夠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知行合一。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2015SJB226),南京工程學院校級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YKJ20143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清)畢沅校注.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龍其林,諸子生命形態和文化現場的還原——楊義先生先秦諸子還原系列著作讀后[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