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珂
[摘要]《論語》中內含了孔子的眾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為政思想,都對今天的教育管理有著莫大的啟迪。文章首先從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四個層面分析了我國教育管理的現狀,其次從這四個層面透過對《論語》中孔子合理的思想成分的分析,最后看孔子思想對現如今我國教育管理的啟示。
[關鍵詞]孔子;《論語》;教育管理;現狀;啟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235
1 我國教育管理的現狀
1.1 集中統一的教育管理模式、立法不健全
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統一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各級各類教育和學校都能規范、有序地發展,從而實現了教育發展的相對平衡,使得不同地區的孩子們都有學上,保證了基本的教育條件和質量。但同時也導致政府部門過分干預學校管理,學校缺乏辦學自主性、創新性和積極性,辦學特色不足,學校建設和專業設置都如出一轍,培養的是“流水線人才”,喪失了學生的個性和特征,創新思維和意識比較薄弱,不能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的潮流。
在立法上,我國不斷完善有關教育各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但是,這些政策間的獨立性較強,使得1+1并不能>2,不能充分發揮這些政策制度的優勢,且受行政部門內部機構設置冗雜、辦事效率不高的影響,一些好的政策不一定能出好的實際效果。另外,監督機制的不完善還會滋生“腐敗”現象,使得好的政策產生壞的結果。
1.2 學校管理過度“行政化”、內部管理效益低下
學校行政化,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政府部門對學校管理的行政化,另一種是學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政府部門對學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過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預學校的工作,使得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受到限制。學校作為專門為社會培養人才和進行學術研究和創新的機構,不能被行政權力凌駕其上,這就使得學校變成了追名逐利的場所,喪失了學校存在的基本價值和本質意義。
學校內部管理效益低下主要在于學校內部管理組織體系不合理,機構設置過于冗雜龐大,部分職位重疊交叉,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水平不一,不能有效地承擔其管理職責;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能力不強,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有些交叉部門的職能被互相推諉,缺少奉獻精神和負責任的態度,工作積極性不高;學校領導對學術權力、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不重視,基層員工的知情權得不到保障,投訴、申訴的渠道不暢通等也會對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轉造成一定的阻礙。
1.3 教師理論學習不夠、教學模式僵化、作風不正、責任意識不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培育人才、承擔教育育人重任的教師的能力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時刻提高自身的科學理論知識素養,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現階段,學校里的教師都普遍存在著理論學習不夠、教學模式僵化的問題,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由于他們所承擔的教學任務較輕,所傳授的知識系統較為簡單,對自身的理論學習常常不以為然,毫不在意,教學模式也是統一的“我講你聽”,這對于發展孩子們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造力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1.4 學生被動學習
學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然而,在21世紀信息化高度發展、互聯網遍布各地的今天,學生往往不能將全身心投入學習當中去,總是會被外界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對學習的興趣不濃厚,學習往往成為被動的學習,是“老師讓做什么作業”、“爸媽讓學什么”的學習。被動學習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也很難發現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學習成績的倒退,進而喪失學習興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 孔子思想的啟示
2.1 國家層面——完善立法、“有教無類”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但同樣,孔子不反對刑法。他認為,在仁政和德政的前提下,也可適當運用刑法去維護“周禮”。在現代的教育管理中,當政者(國家和政府)也應注重刑法,注意完善教育管理方面的各種法律法規制度,構建合理的法律體系,為教育管理創造一個全面地制度環境,使教育管理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孔子在論語中也同樣提到“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有教無類”是指不分貧富貴賤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教育管理要有利于擴大教育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素質教育大環境下要求適齡兒童人人必須入學接受教育,這就需要國家和政府縮小城鄉、地域、性別、民族等之間的差異,力圖達到教育公平,對入學人員要一視同仁,不得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學生入學。
2.2 學校層面——“以人為本”、德育、重義避利、和而不同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正是論語人本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同樣可以運用到教育管理上來。學校在管理實踐過程中要注重以人為中心,在學校辦學中以教師為本,在教學管理中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關注他們的個性成長和發展,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因人施教,最終促進整個教育管理事業的發展。
孔子在《論語》中的“德育”思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管理者要“以德育人”,注重德育,要求“見賢思齊”樹立榜樣,正面引導;“既往不咎”嚴格要求,尊重愛護;同時鼓勵自我反省,自我改過。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要注重修身,先“修己”才能“安人”,要求管理者提高自身內在的道德修養和素質,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引導被管理者,“先之勞之”,做到以德服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重義避利是孔子“義利觀”的核心思想,《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啟發教育管理者在辦學和管理中要重義而輕利,注重學校的社會價值和公益價值,不要以功利性為目的,把孩子們學習知識和技術、激發思維和靈感的天堂,變成商業化、功利化的場所。這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國家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的價值標準。endprint
和而不同是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提到的觀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學校是一個思維和想法都非常多樣化的地方,正是由于這種多樣化,在對學校的管理中必然會有差異性即“不同”的存在,“不同”是“和”的前提,“和”是“不同”的結果,管理者要承認這種差異,并且尊重其多樣性,以“和”即寬容的態度去接納這種差異,海納百川。
2.3 教師層面——虛心學習、自我反思、啟發式教學、全面考察
《論語·公冶長》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述而》中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都是教師可以拿來借鑒的管理思想。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同時作為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雖已有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文化素養,但也要有勤奮好學、虛心向別人請教學習的品質和態度,而且面對學生要有耐心、不厭其煩,認真細致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和道理。
此外,孔子還提到了教師要懂得自我反思,“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時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方法進行反思,找出不足,更好地完善自身。在教學方法上,孔子倡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啟發、引導。而且教師對學生的考察和了解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從學生的言論、行為到內心全面考察,切不可受外界事物的影響(金錢、榮譽),或者只憑成績論終身。
2.4 學生層面——主動學習
學生作為被管理者,是整個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服務的對象,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然而,外因總要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因此,學生自身也要培養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學習為樂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虛心刻苦學習和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以興趣為最好的老師等都為學生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周巖.《論語》思想對大學管理的啟示[J].大學教育,2012(1):75-76.
[3]趙萬華.儒家思想對現代學校管理的啟示[J].文史雜志,2011(4):18-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