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霞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是作為一門最為基礎性的學科而存在的,其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比較基礎性的數學知識,加強學生數學方面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具體詳細的闡述,以期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學習發展和進步,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研究;進取精神;創新精神
一、營造和諧氛圍,培養進取精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營造和諧的氛圍能夠讓學生萌生更強烈的參加學習活動的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引入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愛護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尊重,確保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人人平等、不戴有色眼鏡的對待,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教師還要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只有不斷地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不斷地進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大腦,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和求知的欲望。比如,筆者在進行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便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對推導公式進行分析和研究。而且筆者在進行分組過程中,注意做好相應的“均衡”分組,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和成績偏弱的同學進行綜合分組,讓其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學生經過討論和研究,將三角形進行拼接,逐漸接近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對于學生的深入研究,筆者還進行了積極的鼓勵,讓求知欲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探尋上走得更遠。
二、更新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在我國比較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往往沿用傳統的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往往機械地進行記憶,很少有機會動腦思考,這就造成了學生智力開發的缺少,尤其是創新意識的培養更加無從談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思考,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比如,筆者在進行相遇問題教學的時候,并沒有單純地讓學生跟著老師進行書本學習,也沒有讓學生簡單地通過畫圖的形式進行學習,而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場上,讓兩個學生從同一個起始點出發,背向而行,通過實際參與的方式感受相遇問題的關鍵點。這樣的方式既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創建啟思、激趣、猜想、解惑和應用的課堂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思考中逐漸摸索更好的創新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漸得到萌生。
三、加強生活聯系,提升創新意識
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與數學存在很大的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必須要求教師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對于生活數學的認識,將自己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達到強化創新意識的目的。比如,筆者在進行“按比分配”一節的教學時,便將體育課上教師分球的場景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進行教學:教師一共有14個籃球,若要分別給男女兩組進行練習,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怎樣的?通過這樣的形式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此時筆者會不斷變換題中的條件,一方面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分配。比如,男多女少的情況下,男女各7個球就會對男生不公平,如果女生多的情況下,平均分配也同樣會出現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配,從而選擇最佳的分配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其創新意識也能逐漸得到培養。
四、布置開放作業,發散學生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不僅僅只是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還應該體現在課堂外的作業布置上,教師可以適度地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給予學生較為充沛的想象與創新空間,從而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帶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筆者在進行長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時,給學生布置了開放式作業:我們要給自己家里的窗戶做窗簾,大家量一量自己家窗戶的高度、寬度,根據量出來的數據進行“窗簾制作”好不好?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作業的溝通和交流,不同的數據讓同學們做出來的“窗簾”面積也不盡相同,這樣的方式既讓學生學習到了重要的知識內容,又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很多學生在此家庭作業的基礎上延伸出更多的“制作方式和內容”,加上教師的簡單點撥,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逐漸提升。
總之,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教師在工作中精心設計,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真正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創新的習慣,并培養其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曉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92-96.
[2]李桂蘭.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4(32):11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