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翡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數學本身屬于一門極具抽象性的課程,因此,教學過程如果仍然采用那種抽象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更加困難,所以,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開展一些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積累更多的活動經驗,這一點目前很多學校已經有所開展,然而在開展過程中很多學校暴露出很多問題,現以暴露的問題作為出發點,探討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現狀;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新時期小學生學習數學應該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即具備基礎數學知識、基本數學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其中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近幾年剛剛提出的一種新理論,它主張讓學生在課堂中參與各種活動,在活動中自主形成各種活動經驗,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近幾年各小學紛紛響應這一要求,使得很多小學生從中受益,然而目前很多小學在開展活動時暴露出一些問題,下面對目前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現狀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現狀
目前,小學數學開展基本活動經驗積累存在以下幾個顯著問題。
(一)缺乏引導與參與
目前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認為學生只要參與到活動中就可以了,教師不需要進行過多的干涉,有的教師認為教師在學生參與活動時應該充當引導者的身份,但不能參與其中,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教師在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應該充當引導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積累活動經驗。
(二)缺乏總結與反思
目前,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當活動結束后往往不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其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活動即將結束前進行反思,讓學生自己對活動內容進行思考,反思自己活動中積累了哪些經驗,有哪些經驗是錯誤經驗,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三)缺乏比較與探討
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過程中往往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小組配合,缺乏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比較和相互之間的探討,忽略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其實也是一種經驗積累,導致很多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都是埋頭自己行動,不懂得與別人分享。
二、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優化策略分析
鑒于目前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想讓小學生獲得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必須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發,向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改變。
(一)引導學生比較促進經驗直觀化
首先,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將活動中所積累的各種經驗拿出來進行比較,從而辨別出這些經驗的真偽性,并結合比較的結果進行分析,為今后更好地進行數學活動打下基礎。
比如,在講授“認識負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時,教師以溫度作為出發點進行引導,教師引導學生:“我們都知道室外溫度分為零上和零下,那么0℃和-1℃之間每一度區別大嗎?”學生:“不大。”教師:“我今天帶來一個小冰柜,請大家到講臺前將手伸到冰柜里,感受一下溫度并猜測冰柜的溫度。”于是某位同學上臺將手伸進去然后說道:“好冷啊,-1°吧?!苯Y果教師給它展示溫度卻是零度。學生感到很詫異,教師:“你再試試這次的溫度?!睂W生又把手伸到另外一個溫度中說道:“哇,這個更冷?!苯處煟骸拔以俳o你調幾種溫度,你比較一下吧。”于是教師又調出不同的溫度讓學生感受,最后學生終于明白0℃到-1℃之間盡管只差一度,但溫差竟然那么大。
案例中的學生之所以能明白溫差的大小,主要是因為他進行了比較,如果不進行比較,學生僅僅參與活動也是無法獲取這一經驗的。
(二)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積累經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參加小組合作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斷認識數學知識,從而獲得更加正確的活動經驗,讓活動經驗變得更加富有結果性。
比如,在講授課文“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在講授完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組織學生參與“我是小小測量師”的小組活動,讓每組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通過測量和計算的方式算出這些物品的面積來。很多小組紛紛在教室中進行尋找,在巡視過程中,教師發現某組學生一直在尋找外表非常規則的物品,比如,鉛筆盒、書本等,對于那些不規則的物品不敢測量,比如書包,于是教師引導道:“你們認為多邊形的計算必須是規則物品嗎?”學生:“對啊,不然不規則的怎么計算。”教師:“我這有個書包,大家誰能把它的面積估算出來?!币宦牴浪悖〗M中有同學開始有了頭緒,開始對書包的長寬的大概數值測量出來,并套用公式將書包面積計算出來,教師見大家已經獲得正確的活動經驗,說道:“對啊,有時多邊形的面積計算不是非要很精確,只需將大概的數值計算出來進行估算即可?!苯處熗ㄟ^這種方式讓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從而自己發現或辨別出錯誤的活動經驗加以改正,對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對數學經驗進行積累,然而目前很多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活動的內容,忽略了學生參與的過程及結果。為此,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反復的比較來提高對某一數學活動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活動積累。教師應多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對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錯誤觀點,并通過實際行動自行改正,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佳.小學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途徑分析[J].才智,2016(3):9.
[2]杜榮興.基于活動經驗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亞太教育,2015(2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