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璇
摘 要:近年來,核心素養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詞,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落實,我國目前逐步推進在各學科課程中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教育,著力構建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統領的中小學課程體系,力爭在教育方面把學生培養成全方位、多方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那么,作為班級領導者的班主任應如何在課堂上實施核心素養教育,提升課程品質呢?就小學班主任在這方面的工作做了淺談。
關鍵詞:小學課堂;核心素養;課程品質;班主任;管理工作
在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隨后在各學術界和教育界引發了廣泛的探討,核心素養教育也不斷融入中小學的課堂之中。在小學課堂中實施核心素養教育,不僅是新課改推薦下的要求,它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
“核心素養”這個概念舶來于西方,英文詞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語中有“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等含義。“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譯為“能力”,但從它所包含的內容看,譯成“素養”更為恰當。簡言之,“核心素養”就是“關鍵素養”。目前我國許多人士對于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內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各說紛紜,沒有明確的界定。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同時也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剛開始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是一個需要伴隨一生不斷學習改進的過程。
二、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1.核心素養基本內涵的表現
(1)文化基礎。文化基礎主要表現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個方面,它既強調了要學習中國傳承下來的悠久的、具有深刻意義的文化精神,同時也要注重現代社會中的發現、探索精神。
(2)自主發展。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兩個意識形態。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能夠對學習和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獲得健康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3)社會參與。社會參與強調的是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它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履行道德和行為規范,在學習生活中能夠有創新意識,能獲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2.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
(1)人文底蘊中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對人文知識所形成的認知了解、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2)科學精神中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精神。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要開動自己的大腦,積極地對知識進行探討,敢于質疑和探究知識的奧秘。
(3)學會學習中的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識。學會學習主要指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4)健康生活中的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它主要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對生命有健康的認識,能夠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事物,能夠認識自我、規劃人生。
(5)責任擔當中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責任擔當不僅是指對社會的責任,還有對國家的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為建設中國的繁榮富強作貢獻。
(6)實踐創新中的勞動意識、問題解決和技術運用。核心素養中的實踐理論要求學生要尊重勞動,有自己動手的能力,并能在實踐生活中運用技術解決問題。
三、班主任在小學教學中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策略
1.以關愛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
教師的行為準則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在小學班級的管理中,班主任要養成良好的素養,對學生多給予關懷和照顧,讓核心素養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呵護小學生健康成長。例如,在班級里有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可能在性格、心理方面有些孤僻,作為班主任要適時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關心,比如在生活中為學生添置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在學習上給予他們一些肯定。也可以嘗試和學生多交流溝通,讓學生把心理話講出來,對學生進行開導和教育,班主任要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心態,告訴他們父母的難處,同時在生活和學習中盡可能給予他們關心和幫助,讓他們不會因為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而產生自卑感,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去學習、生活。
2.結合學科特點,在課程目標中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小學是學生剛進入學校的時期,此時課程教育的培養對學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課堂教育中,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知識外,對學生的品質素養也不能忽視。核心品質素養既包括道德的取向,又包括審美的取向,還包括文化的取向。剛步入學校的小學生,心智還不太成熟,對于很多事都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因此,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在教學中,班主任可以將核心素養與課程進行有機的結合,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科學時,中間有一單元是“動物的生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班主任除了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視頻影像讓學生觀看欣賞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去動物園參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更親密地接觸動物、了解動物,從而對這堂課有更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審美素質,讓小學生更愛動物,更愛這個世界。
3.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完善自主發展的管理模式
從核心素養到學生素養,關鍵需要形成課程、走進課堂,落實到學生身上,尊重學生自主發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是進行核心素養教學的重要前提。在小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班主任在管理中應積極引導學生的發展,釋放學生天真爛漫的個性,將有效管理和自我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素養,尊重學生個性,創設一切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建立學生自主發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讓學生精神品質得到提升,讓課堂教學更具魅力。例如,在班級管理活動中,班主任可以多開設家庭親子活動游戲課程,在學校的節慶日或是小孩子喜歡的節日里,將班級打造得漂漂亮亮,然后制定一些關于親子的游戲,請家長來學校觀看孩子的學習成長,和孩子一起玩耍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各種互動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健全心理和良好習慣,讓學生獲得更好成長。
4.建設優質資源,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資源建設和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外部保障。在小學教育中,班主任可以通過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和教學研究平臺,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水平,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在教學環境設計方面,鼓勵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理念的課程創新。例如,班主任可以向學校申請使用電子課程、多媒體等設備進行教學,通過有聲有像的教育方法,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深入課堂中,充分詳細地了解課本知識,通過豐富的教育資源設備,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育文化氛圍。
5.健全班級規章制度,形成良好風尚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小學班級的管理一定要制定一定的規則,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習慣。小學生剛剛步入校園,心智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思想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如果不加以規范,可能就助長了學生養成不良的習氣,因此,班主任在小學教學中要健全班級的規章制度。例如,在課堂上制定紀律衛生制度,通過在紀律、衛生方面的檢查安排,讓學生在自律、責任感方面得到培養。小學生的自律性一般不高,制定規章制度可以讓課堂更加規范,同時讓課堂學習更具效率。
6.以身作則,給學生做好表率
班主任是整個小學班級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小學教學中,班主任要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學校生活中,班主任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外,也可以多帶領學生開展去敬老院看望幫助老人的活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老人噓寒問暖、奉獻愛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自身良好的道德示范,讓學生明白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能做,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時間觀,爭取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
7.正確教育,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對于心智還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難免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而犯錯,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可能很多教師在學生犯錯的第一時間就是進行批評,這樣完全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作為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多采用溫和寬容的態度,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例如,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班主任要仔細對學生進行觀察了解,在學生犯錯的時候,要了解其犯錯的原因并加以開導,比如該犯錯的學生是班級活動的踴躍參與者,教師就可以揚長避短,對他在班級活動中的行為予以表揚,對他的錯誤進行寬容式教育,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懷,還能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以后的學習生活。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指向關鍵能力和共同素養,這是學生發展的基本素養,也是面向全體的培養目標。在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外,對生活也不能松懈,要在思想上對小學生多進行引導教育,幫助小學生獲得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小學課堂的教學氛圍更好。
參考文獻:
[1]侯斌斌.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周麗軍.談核心素養:“教書”到“育人”的深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3]楊維靖.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