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嬌
摘 要:在音樂教學中,識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識譜也是整個音樂學習內容中最為基礎的部分,是學生真正進入音樂藝術大門的鑰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識譜能力是學生基礎學習素養(yǎng)之一,教師開展識譜教學時會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來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主要分為低年級與高年級兩個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利用合適的教學策略來開展識譜教學。同時,也要結合識譜教學的特點和內容來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關鍵詞:小學音樂;識譜教學;新課程理念;教學措施
識譜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基本音符的認識、節(jié)拍的掌握、基本五線譜的認識以及如何閱讀五線譜等,這些內容中有難有易,在小學不同的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也是不同的。一般按照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是根據學生認知度的高低安排的。根據皮亞杰的認知主義發(fā)展理論,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只能接受直觀性較強的知識和事物,因此,教師只能教授一些直觀性較強的知識內容,比如基本的音符或者音樂節(jié)拍的練習;到了四年級以后,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真正地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此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五線譜的學習,提升教學內容的層次。
一、目前小學識譜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在識譜教學中,由于教師所面向的不同年級層次的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差異,因此,教師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也是不同的。而在如今的小學音樂識譜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生在識譜的過程中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激趣手段不夠豐富和吸引學生;第二個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還有待創(chuàng)新。下面筆者將具體就這兩個問題進行一個詳細的論述。
(一)課堂教學激趣不夠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識譜這個學習內容相比起以前他們在幼兒園大班中所接觸到的音樂學習內容來說,是比較難的。盡管學生的抽象思維相比以前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要讓學生去學習陌生的音符符號還有一定難度。然而,在如今的小學音樂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看見許多音樂教師會一本正經地和學生講解音符的含義是什么,或者只是單純地帶著學生進行音符、歌曲的學唱練習。實際上,這種教學形式是十分枯燥無味的,學生很難積極地跟隨教師的教學腳步。因此,教師對于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提升是必要的。
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我們可以發(fā)現教師在課堂上采取的教學方式開始變得固定化和模式化,很少會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去進行一些課堂教學內容的調整,導致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平平。
(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不夠創(chuàng)新
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整個學習內容的興趣。在如今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大部分的音樂教師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也就是單純的通過教師的語言來向學生傳達知識,事實上這種教學方式是與時代脫節(jié)的。隨著如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知識內容的呈現早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呈現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教師應該要積極地迎合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潮流,從而不斷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開展教學活動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要掌握的識譜知識是比較簡單的,而低年級的小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更加的好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提升,這是吸引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從感性認知開始,由淺入深地向學生傳達教學的內容。而在高年級的識譜教學中,教師平時可以多多注意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他們接觸較多的事物是什么,選擇學生喜歡的一些事物作為識譜教學的載體,這樣學生會更容易被教師吸引進入到學習的進程中去。然后,教師再利用合適的教學媒體來輔助課堂的教學,將一些枯燥的樂譜知識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娛樂性。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低年級學生樂譜知識中的四分之一節(jié)拍時,我在課堂上讓學生都站起來,和著多媒體教學設備中播放的音樂,跟隨我一起來進行節(jié)拍的拍打。在打節(jié)拍的過程中,我還會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來帶動整個課堂的氣氛。在節(jié)拍的拍打練習以后,我還利用音樂的視頻資源向學生播放了一首動畫版的四分一節(jié)拍的歌曲,深化了他們對于整個識譜內容的學習。
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開展識譜教學
(一)注重愉悅性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所謂愉悅性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歡快、輕松的教學氛圍,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到音樂的學習情境中去。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處于一個感性思維發(fā)展的階段,更愿意接受直觀性的音樂事物,對于抽象的音符和定義很難真正地接受。因此,我們要迎合學生的這個學習偏好,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他們的感性思維,從而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播放不同的音樂,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但是這種方式只能起到一個緩解學生情緒、進行輔助教學的作用,對于具體的教學過程并沒有太大的效果。因此,我在課程教學中加入了游戲教學理念,利用游戲中的娛樂性來提升課程內容的學習趣味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又如,在教授低年級的學生識譜時,我利用電子白板來創(chuàng)設了游戲式的教學情境:在多媒體的顯示屏幕上,學生先看到一個門窗緊密的七層的房子,然后隨著畫面上太陽的升起,不同的樓層的窗戶打開,開始出現不同動物的頭像,比如,一樓的大象唱了一個“哆(1)”;三樓的小貓伸出腦袋唱了一個“re(3)”等。隨著動物的一個個出現,學生能夠輕易地分辨這些音符調的高低,無形之中讓學生明白了音高與音低概念。同時,也讓學生認識了七個基本的音符。
(二)注重節(jié)奏與識譜的結合性教學
在音樂的學習內容中,節(jié)奏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之一,但是節(jié)奏是一種音樂的感性感知,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節(jié)奏的訓練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學習的基準,因此,教師如果能在小學識譜教學中融入節(jié)奏的練習和訓練,對于教師的整個課程教學來說,能夠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們如何將節(jié)奏和識譜進行一個適當的融合呢?
(三)教師自身教學語言的運用
運用節(jié)奏來引導學生的識譜練習,教師除了要考慮兩者的結合以外,還要考慮如何向學生傳達節(jié)奏的韻律感。而在這個內容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自身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來向學生傳達節(jié)奏所表達的韻律感,例如,在歌曲《小鴨子》教學中,有X—、X、XXX這三種節(jié)奏,根據這三種節(jié)奏的特性,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故事性的情節(jié):有一天鴨媽媽給三個鴨寶寶,準備了三個禮物,第一只小鴨子比較胖,收到禮物發(fā)出了“嘎——”的叫聲;第二個鴨寶寶比較瘦,收到自己的禮物時發(fā)出的叫聲是“嘎”;最后一個鴨媽媽看到兩個兄弟都收到禮物了,馬上跑到媽媽身邊發(fā)出“嘎嘎嘎”的叫聲,跟鴨媽媽索要禮物。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三種節(jié)奏,然后,我再將這三種節(jié)奏結合以來,在班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和聲的練習,取得的教學效果意外的好。
總而言之,在小學的識譜教學中,給小學低年級開展識譜教學相比較于高年級的識譜教學來說,要難一些,教師所要花費的教學精力也比較大。但是,教師只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去合理地設計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最終取得的教學效果也不會與理想中的相差太大。
參考文獻:
[1]馬曉春.識譜教學“順帶著”不等于“不帶著”[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10).
[2]張惠玉.談如何提高音樂課講評藝術[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