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樹群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求。而生活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直接接觸最熟悉的生活,來實現小學數學日常教學活動。重點從小學數學應用生活情境教育模式的注意要點出發,進而提出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方式。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生活化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甚至會讓學生排斥數學科目。在生活情境教學課堂上,教師再也不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而是輔導者、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學習、“機械性”記憶知識,而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通過生活情境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營造課堂和諧、有趣的教學氣氛,進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更多課堂知識,并且能夠學以致用。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學生的生活性
任何知識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也同樣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而且抽象性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將數學知識進行演變才能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在設計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避免設立的情境讓學生無法接受、無法理解,那么生活情境教學將毫無意義。
2.生活情境設計要與學生年齡相符合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設置的生活情境要與學生年齡相符。由于小學義務教育普遍為六年,個別地方是五年,但無論是五年還是六年,期間的跨度也是非常大的。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以最基礎的生活實際引入,而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就需要引用更加復雜的生活情境,從而保證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思考。
3.生活情境要突出教學重點
很多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式時,往往流程過于表面,實質上依舊是傳統教學模式,情境設立無法突出教學要點,更像是一種單純的課堂游戲,使生活情境教學方式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而且還有些教師為了跟上教育改革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將情境生活教學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切實做到時時有情景、處處有情景,但忽略了課堂復習、舊知識導入環節,淡化了教學重點,忽視了知識鞏固,同樣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1.讓教學情境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其重點要求低年級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據有關研究表明,當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時,學習活動會對低年級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活實際設置一些課堂活動環節,讓學生在互動中探討和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可以通過設立生活情境活動來實現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自主、互動中獲取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加減法”有關課程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開“超市購物”的數學活動,教師可以簡單將課堂設置成超市的格局,讓學生以“售貨員”和“顧客”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此環節中,顧客必然會出現購物花錢問題;售貨員必然會出現找回多少錢的加減法問題。在此期間,學生之間會進行交流與溝通,共同進行計算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通過這一情境活動,能夠將枯燥、乏味的數學問題變成一種生活實際情境,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鞏固數學知識,并且掌握其中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2.動手實踐,讓情境高于生活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數學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數學是實際生活的升華與提煉。對于小學生而言,特別是最初接觸數學的學生,會感覺數學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情境教學中,在教學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創設一些高于實際生活的情境,從而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例如,在講授有關“三角形”的知識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立生活情景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并且鼓勵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進行互動探究。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日常吃的“三明治”進行引導:“通過都吃過三明治,三明治是典型的三角形,同學們知道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嗎?什么條件下能夠形成三角形呢?”“請同學們拿出事先準備的三根木棒以及三角尺自行研究一下?!睂W生通過研究及引導,最后學生會得出結論:三根木棒中,有一根木棒太長了,無法組成三角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尺子測量三根木棒的長度,引導學生將長的那根木棒折斷,從而拼成完整的三角形。經過學生進一步實踐研究,最后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想要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教師就必須要將合理的生活情境引入到日常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做到學以致用。并且,通過讓學生親自實踐生活,來獲得數學知識,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未來數學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婁阿鳳.如何在低段數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2011(5):4-5.
[2]王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現代閱讀,201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