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亮
【摘要】隱性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創新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徑,它能有效的促進高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隱性教育方式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必要性和途徑兩方面來展開分析。
【關鍵詞】隱性教育 高校 學生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不僅影響著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對他們今后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效果不是很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管理方式、方法過于僵化,行政化較嚴重,因此,要改善高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創新管理方式。隱性教育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創新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徑,它能夠有效的促進高校學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有重要的意義和廣泛的運用途徑。
一、隱性教育方式在高校學生管理運用的必要性
(一)它是由隱性教育的特點決定的
隱性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教育目的的潛隱性。隱性教育目的往往隱藏在教育情境中,不易被教育對象察覺,教育對象往往在教育者所設置的教育情境中不知不覺得接受了教育,實現了教育目的。二是教育方式的滲透性。隱性教育總是把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滲透到各種活動中去,受教育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這有利于教育對象主體地位的發揮,有利于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育活動在一種開放、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故而能夠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教育主體的自主性。所謂教育主體的自主性,是指“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信息的自主反應、自主選擇、自主整合、自主內化和外化?!惫芾硪庾R和管理最終還是要內化成受教育者的自覺活動,被管理者要真正服從管理,自覺地將管理者的指令轉化為自律行為,離不開教育的說服。教育與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教育促進管理,管理保障教育;教育與管理又是相互貫通的,教育蘊含著管理,管理也蘊含著教育,管理是說服教育的工作,因此管理本質是一種教育。隱性教育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具有的特點能夠很好的促進高校管理。
(二)它是由高校學生管理的現狀決定的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高校學生總體管理比較平穩,教學秩序能夠正常進行,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安紀守法,但高校學生管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行政化過于嚴重,學生只是被動的服從領導和老師的意志,心理上沒有真正接受;高校社團管理不力,高校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不夠;學生的出勤率不高,曠課的事情時常發生,校園斗毆事件時有發生。造成這種學生管理工作成效不顯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老師過于強調管理中的權威作用,采用命令式、灌輸式的方式進行管理教育,導致學生有逆反心理,從而影響教育管理效果。而隱性教育方式強調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位,真正的關心學生,采用疏通引導,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管理學生,故而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它是由高校管理的理念和功能的轉變決定的
高校學生管理應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往的過分強調領導和教師意志的命令式、行政式的管理方式已經行不通了,這種方式過分強調管理者和教師的權威,忽視了學生內心感受,管理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讓被管理者從內心認同,真正做到內省,從而規范自身行為。因此,管理者單純依靠權力性影響力是不夠的,還要強調非權力性影響力的運用,隱性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恰恰能夠使管理者的非權力性影響力得到真正的發揮。此外,高校管理應該積極向服務轉變,管理本質也上一種服務,高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服務學生,使學生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要實現管理向服務的功能的轉變,挖掘管理的服務性功能,就要充分利用隱性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春風化雨中受到教育,認同管理,服從管理。
二、隱性教育在高校管理學生管理中運用的途徑
(一)挖掘課程教學中的隱性資源,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
學生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學生,促進學生成才,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要使高校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僅憑學校層面加強管理還是不夠的,還要強化對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生的自律意識的培養以往大多是采用灌輸式教育,教師在課堂上強調紀律意識,反復強調紀律的重要性,這種灌輸式的教育雖然有一定效果,但不夠持久,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有必要通過隱性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場所,我們應在高校課程中努力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隱性教育資源的教學信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公民素質。譬如在歷史教學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自律意識。
(二)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強化管理能力
隱性教育方式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開展實踐活動進行滲透,要加強學生管理,就要通過在校園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師生感情,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學??梢蚤_展各種社團活動,如演講比賽、慰問孤寡老人、清明掃墓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師生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這就有利于對學生的管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管理學生很大一部分要靠教師的非權力性影響力,師生之間的感情是影響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越認同教師,師生之間的感情越融洽,則越利于教師管理。此外,通過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優化校園環境,促進“人性化”高校管理方式的形成
環境建設是隱性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高校學生管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為目標。管理要取得好的效果,不僅僅依靠制度、規則的建立,還要依靠環境的作用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形成。校園環境具有情緒感染和激勵效應,大學生長期生活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他們的思想情感、審美情緒會不知不覺的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歷史和特點形成良好的校風,也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鞭策力,這都有利于高校學生管理。校園環境還具有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突出的表現為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向作用,它能引導和規范學生學生的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對高校管理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要大力優化校園環境,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功效,促進高校管理。
【參考文獻】
[1]賈克水,朱建平,張如山隱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質特征[J]教育研究2000(8):1-4.
[2]郭小香.美國隱性教育的實施路徑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1,(2):28-32.
[3]李豐茂.重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J].職業技術教育,2006,(4).
[4]魏勝.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堅持以人為本[J].教育與職業,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