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鳳云
【摘 要】初中數學教學實踐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積極跟老師互動,重視老師提供的參與的機會,有些學生不重視老師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不關心,不上心。研究原因是老師提出的問題有時讓學生沒有聯想,不感興趣或者是問題本上超出學生現階段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研究分析;數學教學
為了改變這一情況作者從兩方面做了改進,如下。
一、問題情景的設計
1.難度要小
在每一件事上開放一兩個因素作為學生嘗試的空間。提供的材料學生要了解,才能使思想跟新材料連起來,建立聯系,推動學生去了解,去嘗試,從而思路不斷,探求不止。英國數學教育學心理學家斯多普通過實驗證實“被試的學生成績越差,嘗試就越困難因而成績更差”來表明難度宜小,不適當的增加難度,會造成惡性循環的道理。同時研究表明在每一步開放一兩個因素作為部分學生嘗試空間的做法朝著減小學生探索難度,積極理解上踏出了重要一步,使部分能真正投入活動。
2.嘗試內容的設定
嘗試內容常常設定的是學科知識的重點(比如數學概念中,其內涵比概念名稱、符號重要;又好像運算結構是代數式分類中的重點,等);容易混淆和容易疏漏的部分也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重點(例如一些學生常常疏忽“不共線三點確定一個圓”這個定理中的先前條件“不共線”)。嘗試內容設定的合理利于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基礎知識,并且還能減少實際應用過程中一些常見錯誤。
3.問題情景過程中順序的安排
筆者為了著重訓練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有時把問題安排在獲取知識之前;也為了讓學生感覺合理又意外,筆者會把問題安排在獲取知識以后,讓學生產生一種似知道又不清楚的“憤悱”感覺,從而誘導學生不斷修正在嘗試中的錯誤,來獲得正確認識。
4.問題情景設計方法
只有問題情景和學科定論性知識不完全符合,有不同(認知有距離),才有探求性。問題情景和學科定論性不完全符合而又不大,差異適中,能夠讓學生在通過嘗試后最后達到了標準,符合學科定論性,還加深了認識,這才合適。所以,問題情景設計方法就是指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和實際認知水平的適度差異的方法。下面就列舉了幾種在教學中嘗試實用的方法。
(1)內涵缺損法。內容是先不講概念內涵部分,讓學生比較、認識提供給學生的概念正反例和概念名稱的問題,再通過體驗、調整最終獲得對概念內涵的正確認理解。
(2)條件輪換缺損法。這要求數學命題由幾個條件同時滿足才會得出結論。設計題目時可以設計成隱藏一個條件,保留其他的條件,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總結出隱藏的條件才能得出結論的格式;然后依次替換已知隱藏條件,最后讓學生總結在已知基礎上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得出結論。通過這個方法有助于附對多條件命題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3)退回背景法。學生通過從從源頭生成背景上來嘗試建立問題情景達到數學運算規則教學,理解運算的合理性。比較形象具體的說就是原運算規則可以退到原有問題情景上建立問題情境來在新范圍上推廣,從正運算規則來嘗試建立逆運算規則,從具體實例上建立新運算規則等。
二、嘗試組織實施活動
需要不斷對所發生的情況進行必要調整是嘗試探求的動態過程。課堂上,要充足的安排時間進行組織嘗試活動,這會關系到他們的嘗試效果,不然部分學生思維就會展開不充分。此外,老師也不能在學生嘗試過程中催促或者過分嘮叨學生,以免打擾學生思維。但同時老師也應該做必要的指導,明確自己在什么環境下探求什么,因為學生在嘗試過程中經常會沒有目標的做,缺乏自我意識,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所以用“探求工具”按照所給的問題情境的信息在頭腦中查找合適的知識并是它成為有效的工具。
第一,調節思維。
根據研究經常提問自己是最有效的自我調節的方法。所以老師在數學嘗試過程中能把具有調節功能的問題提出來并能夠指導學生進行嘗試,讓他們進一步約會主動調節自己是擺脫盲目調節的有效方法。
第二,調節嘗試難度。
對于在嘗試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要善于變通,困難的可以利用輔助問題進行提示,來降低問題嘗試難度,以讓探求活動繼續進行。同樣注意的是,利用輔助問題提示時要達到又能有所提示又能有所保留,留下繼續嘗試的空間,不會讓他們避免一些困難問題,這樣也會讓他們有所突破。
單單看數學問題,問題是心臟,探求是生命。作者在數學教學中用自己的方法,獨特的減少模仿,多增加一些嘗試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嘗試從暴露的思維過程上抓不足,。同時學生又能從作者的思維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慢慢達到合理思維,最后能獨立思考。這種教學當時能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學習數學困難,擺脫學習遲鈍的基本教學對策。
從數學學科特點上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探求是數學的生命。筆者在數學教學中適當減少傳授模仿,大膽增加一些適合部分學生的嘗試活動。并鼓勵學生暴露其思維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上的弱點。同時,筆者也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使數學部分學生從筆者的思維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逐步學會合理思維,最后達到能獨立思考的目的。這是一項從根本上改變數學部分學生數學學習困難、擺脫數學遲鈍狀態的基本教學對策。
參考文獻:
[1]李郝.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五課 《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教學設計[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C];2013年
[2]張麗梅.Book 2 Unit 2 Meet my family A Let's learn[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C];2013年
[3]賀兆靜.多媒體輔助初中音樂教學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4年21期
[4]李成國.對一些化學問題的教學分析[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7年02期
[5]李文君.高中英語教學分析[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3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