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華
【摘要】研究性學習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是很有意義的.但是,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在當前學科課程仍占優勢的情況下,怎樣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我認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將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將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實質貫徹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尤其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樂于研究,學會研究.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指導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藝術,重要的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因此,我們搞研究性學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研究背景材料,這樣學生才會樂于研究、忙于研究,成為研究的主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研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時間單位時、分、秒,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有關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教學時,我開門見山就問:“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們知道了哪些?”讓學生發表意見后,再讓他們拿出準備好的年歷卡,找一找,看看還能發現什么秘密.又如,教學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時,教師沒有介紹怎么記,而是創設這樣的情境:“怎樣更好地記住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呢?請大家想想辦法,出出主意.”這時學生們紛紛開動腦筋,投入探索研究之中,最后,得出了一些記憶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自己獲取知識,還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創設多變情境,開拓研究的范圍
創設多變的情境,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綜合運用,可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研究背景.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在六年級教學了統計圖表后,布置了一個研究性課題:用學過的“統計”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題材不限,一周內完成.學生們忙碌起來,每個學習小組(班級內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通常三四人為一組,兼顧學習層次)開始分工.先集體討論,確立統計主題.由于沒有布置指定內容的作業,學生的統計題材較為廣泛,如有一組學生統計班級學生在課間消費的情況,選出其中排在前幾位的商品,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從圖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學生消費的商品種類、消費數量和最受他們歡迎的商品名稱,這樣就為商家提供了科學經營的依據.當學生把這樣的統計圖送給商家時,他們心里有一種成就感.
另一組學生統計班級一周內違章違紀的情況,制成折線統計圖,這樣的統計圖給班級管理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數據.教師從中可了解到學生的行為規律,對加強班級管理,完善規章制度是極有好處的.學生統計的面很廣,內容豐富多彩.他們在完成這樣的作業時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是教師事先沒有想到的,仔細思考之后,發覺這里面所體現的恰恰是研究性學習的內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所學的數學知識在完成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當最后選出典型作業時,學生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對數學的熱愛和長久的興趣也將因此形成.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從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完成這次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探索性和實踐能力都得以發揮,而蘊含其中的團體合作精神更顯珍貴.
三、創設實踐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許多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我們課堂上完成的只是純粹的計算或抽象的理論,即使有應用題,也缺少應用味.因此,數學教師更要注意引導,注重課外實踐的延伸.比如,我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后,就安排了這么一個研究性的活動:樹的重要性體現在樹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一棵樹釋放氧氣量的多少取決于這棵樹全部樹葉的面積,圍繞樹、樹葉和氧氣,你能否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在學校或別的地方找一棵闊葉樹,估計這棵樹大約有多少片樹葉,并搜集這棵樹的5片葉子,想辦法計算這幾片樹葉的面積,并由此算出這棵樹每片樹葉的平均面積;算算這棵樹上樹葉的總面積;再算出一棵樹所釋放的氧氣.結果全班98%的學生全都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甚至有的組還邀請了家長一同幫忙,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學生的分析、建議資料拿來了一大堆.這次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指明路徑,讓學生會研究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一定要在研究之前,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多加示范.
(一)比較異同,評價鑒賞
教師在課內或課外向學生提供內容上互相關聯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對比相同點、不同點展開研究性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內外,展開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可大膽地品頭論足、評價鑒賞,在研討探究、辯駁中閃爍出許多可貴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二)焦點爭論,質疑問難
教師或學生提出焦點問題、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大家討論解決.
(三)社會調查,“專家”研討
開展社會調查,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就某方面問題去查閱資料,進一步做調查,共同研討,也可以撰寫研究報告,在“專家研討會”上,扮演專家角色,展開研究學習.
在這里必須說明,“研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式,可以是涉足于未知領域的探究,也可以是個體對已有知識進行再認識,不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只要研究的結果具有創造性,不一定要有結果或正確的答案.只要學生經歷了,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