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向與路徑,其實質是國企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研究國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如何創新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有利于推動經濟良好發展。
【關鍵詞】公司治理 混合所有制 國企改革
一、國企改革背景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國企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因此,國企的公司治理有效與否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階段,深化國企改革和國企治理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要求,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它的核心和關鍵是構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框架,而不能是單純的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混合,所以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完成國企新一輪改革,既要解決好產權問題,更要處理好國企公司治理問題。
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已初步建立起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上市等市場化方式,形成了以國有股權為主的多元化股權結構,此外在借鑒了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后,建立了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制度,形成了對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管理行為的監督,外部證券市場和法律制度也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盡管如此,由于受歷史原因、市場環境、行業特點、體制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目前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國有股一股獨大,民資進入退出機制缺保障
盡管通過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國有企業中非公有性質的資本越來越多,多元化的股權結構逐步建立,但總體來看我國國有企業中國有股權“一股獨大”的現象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目前的國有企業中,大部分企業持有國有股的比例仍大于50%,而參與到國有企業中的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占股比例較少,只能作為被動的財務投資者,難以對國有股產生制衡的作用。究其原因,是由于經濟實力的不足以及產業政策的制約,在國有企業中,掌握話語權并能夠按照其自己的方法進行經營管理的還是持股比例較大的國有股,而民營資本的合法權益卻得不到保護,難以在國企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此外,民營資本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也缺乏保障。國家目前的政策環境下,一些能源類、軍工類、金融類、基礎設施或服務類的行業存在嚴重的壟斷,這些國企憑籍市場的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利潤,形成與民企的不公平競爭,在這些行業里,要么非公有資本根本無法參與,要么即使能夠參與投資,也會被設定種種限制,使非公有資本缺少話語權,形成國有股權比例總體過高的局面。
(二)所有者缺位
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有其特殊性,經理是國企委托代理關系的最終代理人,另外還有一個委托代理鏈在最終經理人之上,然而真正的委托人是全體人民,他們是國有資產的最終所有者。具體委托代理鏈是:初始委托人(全體人民)→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控股公司→最終代理人(公司經理)。國有企業的所有者人民群眾沒有權利直接去監督國有企業管理層的經營狀況,就把這種對國企管理層的監督寄托于國家身份的代表“國資委”,國資委對持股企業派出代表進行監督,但是由于國資委參股國企較多,難以做到事事監督,而過長的委托代理關系鏈條也增加了代理成本,這就嚴重的弱化了委托人監督代理人的積極性,所以,在國有企業中存在著“所有者缺位”現象,所有者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行為監督嚴重不足。
(三)內部人控制
國企“內部人控制”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是國有股權高度集中,行政化干預嚴重,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控制程度很高。在許多國企中,國有大股東是其董事會成員和經理層人員的主要構成部分,董事會的許多職能都是由這些內部高管人員行使,他們擁有實際控制權;二是國企委托代理鏈成本過高使國資監管部門缺乏參與公司治理的動力引起所有者缺位,對管理層疏于監督,經營者實際獲得控制權,這些為經理們追逐個人利益提供了便利,容易導致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即經理人控制企業的現象產生;三是董事會功能異化加劇內部人控制。從我國公司的董事會構成來看,執行董事和外部董事基本上是2:1的比例,這就導致了董事會和經營層的職能混同,三分之二的執行董事說明了經營者在董事會中占據了主要比重,這些人同時掌握控制權、監督權和執行權,權力過分集中。
三、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議
(一)完善國有產權監督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優化國有企業治理需要從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入手,從“管資產”過渡到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并且將各大職能分離,做到監管者、股東、決策者和經營管理者職能分離,監管職能由國資委以行政性出資人的身份加以行使,股東的職能由國有資本運營或者投資公司行使,國有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具體運營,企業的董事會需要行使其決策職能,董事會下形成總經理責任制。
在此過程中,國資監管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出資人代表制度,堅持依法辦事的方針,以達到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目的;要加強監督機制的公開性透明化,定期進行信息披露,讓社會大眾共同監督;國有產權委托代理體系需要持續不斷的進行完善,同時加強縮短產權鏈條和管理的級次,實現扁平化管理,最終實現委托代理成本的降低。
(二)構建多元且適度集中的股權結構
降低非國有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的門檻,可以通過上市,并購重組,增發股票等方式引進多種類型的外部投資者;同時要要保證股權結構的合理分散,避免出現美國式的松散股權結構,導致股東決策偏向于投機;也要合理確定控股大股東的數量和股權結構模式。
(三)建立公平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
需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公平競爭,最終可以達到國有資本以及非公有資本在市場的監管、信貸和產業等各個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權力和機會;建立內外部信息披露機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形成健全的信息公開市場環境,弱化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總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推動國家產業升級,有利于推動經濟良好發展。國有企業應該在國家國資改革要求的指導下,對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完善改革,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秉乾.論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問題[J].法制博覽,2015,23:128.
作者簡介:張聰,女,華東交通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