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方向是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尋求課程與教學的改進,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用學科教人。豐富學校課程體系,形成核心素養落地的東洲個性化表達及行動路徑,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帶給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最終成就學生的美好人生。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校課程;學生發展;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0-0021-02
【作者簡介】滕玉英,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江蘇海門,226100)校長、黨委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
一、核心素養的理解
“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它是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細化。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跑道,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以學科或跨學科課程的學習活動為基礎。課程的品質結構影響學生的素養結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方向是立德樹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德,樹“幸福完整”之人。其深層次的意義,在于我們要實現育人模式的根本轉型,不能只見分不見人、只見理不見情,要在實踐中尋求課程與教學的改進,讓學生在真實性的問題情境中,開展體驗式、合作式或建構式的學習。豐富課程,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為學生素養服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帶給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學生成就美好人生。
二、學校課程的架構
基于校情,我們在“心理教育、智慧管理”的校本文化基礎上,提出了具有東洲氣息的情智教育,走向“1+X”的課程研發。
“1+X”課程目標:運動讓生命更陽光,文學讓生命更豐潤,科學讓生命更睿智,藝術讓生命更靈動,實踐讓生命更精彩,儀式讓生命更神圣……促進初中學生健康發展,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1+X”課程架構:“1+X”,其中的“1”是指“國家課程”,“X”是指“校本課程”,“1+X”是指“國家課程校本化與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針對初中學生特點,我校確立為以下核心素養“身心健康,品行真善,學業扎實,視野開闊,審美雅趣”。圍繞初中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教師課程個性化,學生課程多樣化”。
國家課程按照內容難易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尊重差異,分類要求,分層實施。校本課程按照需要和興趣類別分為“必修、選修”。必修課程為“心理輔導課”“外教口語課”,選修課程按照個性差異自主選科走班,有“體育、文學、藝術、科技”等校內社團活動、儀式慶典,有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走出國門的校外綜合實踐課程,從而豐富課程資源,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努力方向。
三、學校課程的實施
(一)推進策略
1.價值引領。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提升教師自身核心素養。充分認識所有的教育都應該指向學生。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課程實施,盡量減少無意義的講授,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問題思維的深刻性。通過學科教育,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達到最好的教育——自我教育。
2.項目引導。針對初中學生成長關鍵期,重視學校心理教育。我們發現:不僅是部分學生心理存在焦慮、厭學、孤獨等問題,而且也有不少教師和家長存有教育方式粗暴或“放羊式”教育等現象。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校、家長共同作用的過程。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以學生心理教育為主,輔之教師心理教育和家長心理指導,為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創造更加協調的成長環境。結合學校被批準的省首批STEAM試點項目,學校投資建設了“東洲創客中心”,組建教師核心團隊,把數學、物理、生化、信息、藝術等領銜教師組合起來,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學習,研發相應課程。在心育課程、STEAM項目引導下,其他學科的課程實施與研發也被帶動起來了。
(二)具體實施
1.分層教學,幫助學生找到自我。
為了真正體現以生為本,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我們可以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分層教學,幫助每個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以強帶弱,友好競爭;分類要求,分層施教,小組合作,班內走位,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與傾聽,勇于交流與合作,學習批判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等終身有用的核心素養,認識到學習是自己應該擔當的責任。我校在初一的第二個學期嘗試進行數學、英語學科兩個臨近班之間的分層走班教學;初二則設立ABC三層次,為每個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供最適切的教育條件,學生自主選課,走班學習,收獲了自信,找到了自我。
2.心育體系,引導學生認識自我。
九十年代初,我校就開設了心理輔導校本課程,引進兩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作為專職心理輔導教師。根據學生年級差異,初一、初二每周、每班開設一節心理團體輔導課,初三每學期舉辦兩次心理輔導講座,這樣的課程已成為東洲學生的必修課程。根據學生類型,除了團體輔導外,還有個別心理疏導。心理學科加強與藝術學科的跨學科研究,把音樂、圖畫融入教學。學校加強家校共育,定期舉辦“東洲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活動,有講座、沙龍、成功經驗分享會等。
3.社團活動,調動學生發現自我。
學校的社團活動課程每個年級每周有兩課時,內容集中于體育、藝術、科技、文學四大類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不同課程中喜歡的項目進行選修,走班學習。這些課程為學生創設多渠道的學習、展示、交流機會,使他們充分體驗社團活動所帶來的快樂,發現自己的優勢潛能,并將其發展為自己的特長,在獲得的成功體驗中積蓄學習的內動力,彌補自己的弱勢潛能,達到學習的底線要求。
4.儀式慶典,激勵學生成長自我。
每年的校慶,我們開展初一年級大合唱、初二初三年級詩歌朗誦活動、課本劇校園劇表演,以及校園小歌手、小樂手比賽等活動。系列活動以及社團活動中的優秀節目可在校慶當日匯演,展現出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及每個團隊的精誠合作。
初中三年,每個學生在校都會經歷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閱讀節等節日活動,更多的學生從中積累了舞臺經驗,打下了自信的精神底子,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學生在興奮中、經歷中更好地成長自我,養成行為自覺的好習慣。
5.完美教室,陶冶學生讀懂自我。
教室環境布置。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共同參與班級布置,追求“干凈、整潔、書香、綠色、溫馨”五個等級達標創特。
教室文化氣息。由師生共同確定屬于自己的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訓等,并對其含義進行闡釋。每個班級設立圖書角、班級櫥窗、學生作品展示欄等,營造能夠彰顯班級特色的環境。<\\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