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鑫
【摘 要】自“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到納入“十三五”規劃以及“兩個一百年”目標后,各級政府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文章一開始,筆者梳理了近幾年來的扶貧理論和精準扶貧的內涵;其次從微觀上講述了E區的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及其成果,借以分析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和效果;最后筆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抓住農村電商和鄉村生態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城鎮和農村產業發展數量和質量,形成“就近務工+產業發展”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我國農村當下的“留守問題”,還能夠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
【關鍵詞】精準扶貧;產業發展;脫貧
一、扶貧理論與模式
(一)滲漏理論
“滲漏理論”又稱為滴漏論或是垂滴說,其源于美國的幽默作家羅杰斯,是指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政府并不會直接給窮人特殊的經濟政策優惠,而是通過集中發展的一些特殊地區和人群去帶動窮人致富。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特區就是最好的例證。珠三角、深圳、長三角等經濟特區通過涓滴效應,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帶動了周邊省會的經濟增長。
(二)增長收益再分配理論
增長收益再分配通俗的說就是“蛋糕論”,通過各種發展思路做大蛋糕,然后實現收益的再分配,從制度保障如教育、醫療等上面去幫扶貧困地區和貧困戶。中央發布的“八七扶貧”計劃就不斷強調擴大經濟增長,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貧困群眾。
(三)扶貧模式
汪三貴(1994)曾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進行研究,并將其發展模式總結為:以資源為主體的資源依托型,以資金積累為主的資產積累型和以技術帶動的技術驅動型模式[1]。實際上我國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以資源依托型為主。
朱鳳歧等(1996)又提出了5種扶貧模式:直接扶持貧困農戶模式、農民自愿組成經濟合作互助組織模式、開發項目建設模式、組織社會力量模式和東西合作幫扶模式[2]。
韓丹(2015)提出“雙包雙促”即在扶貧過程中采取“部門包村、干部包戶”的扶貧新模式,讓責任明確化細分化。通過對接扶貧的措施,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3]。
二、精準扶貧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騰飛,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絕大部分人民早已實現了小康生活,在面臨經濟轉型的今天,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但是依然還沒有全面實現脫貧,少數群眾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已有的“廣撒網”、“撒胡椒面”的扶貧方式已經不符合當前的國情,不僅耗費財力和時間,而且效率較低。總的來說過去的扶貧模式存在定位不夠準確以及沒有摸清貧困根源的問題。
2015年開始,黨中央就不斷強調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并重點說到精準扶貧重在精和準。具體來說,精準扶貧是一種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的扶貧模式,是指準確的識別出每一個貧困戶以及貧困戶貧窮的根源,采取相適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其貧困問題,人均收入達到我國的貧困線以上,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精準扶貧的主要包含四個方面: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和扶貧效果的精準考核。
三、E區扶貧措施及成效
(一)產業扶貧
E區農林局按照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和“大農業”的發展思路,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以駐村幫扶為重要抓手,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思路,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實施精準“靶向療法”,指導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具體為:
建設特色農業,因地種植,差異化種植,培育“一村一品”產業;緊緊圍繞“巴山新居+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的農業發展思路,發展鄉村旅游;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和“回引工程”,采取龍頭帶動“抱團經營”、支部主導農戶“自主經營”、村組主體“集體經營”、能人帶動“托管經營”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
(二)搬遷扶貧
E區作為貧困山區,基礎設施的落后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貧困戶的住房十分簡陋,居住地周圍的交通十分不便,而且用水、用電困難,這自然就制約了他們的發展。
今年以來,E區以全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示范區為契機,加強危房改造,開展村莊整治,實施整村推進,推動地處高山、條件惡劣村組易地扶貧搬遷,大力優化農村基礎配套。
(三)教育扶貧
扶貧應當先扶智,教育扶貧是根本。精準扶貧進入新階段,“輸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E區堅持把智力扶貧作為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的治本措施,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工程,各駐村單位和幫扶干部扎實開展“送崗位、送信息、送培訓、送信心”等服務,貧困家庭培訓1-2名農業實用技術明白人,力爭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戶。此外,E區對貧困戶建檔立卡的子女上學問題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四)醫療救助
為確保患病貧困群眾及時方便就醫治病,E區建立了“先住院后結算”的機制,并統一為5.2萬建卡貧困戶制作了《醫療衛生計生精準扶貧扶助證》,發證率100%。各醫療機構建立了貧困患者就診綠色通道,貧困患者持證與醫療機構簽訂協議無需繳納住院押金,零付費入院,極大減輕了患者就醫經濟負擔。
(五)金融扶貧
E區區政府積極引導銀行信貸投放。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扶貧小額信貸投放力度,發放巴山新居貸,區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予以獎勵。出臺《住房建設貸款分險基金使用方案》,建立貧困戶住房建設貸款風險基金6675萬元。設立產業扶持周轉金780萬元,現累計發放1580萬元。加大財政貸款貼息力度,今年已安排財政貼息資金271萬元。設立區貧困戶住房建設貸款分險基金,由貸款銀行按照5-10倍投放貸款,政府按照“先收后貼、分期補貼、應貼盡貼”的原則給予貸款人財政貼息,支持貧困戶新房建設。
(六)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的創新
E區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建立集體資產產權界定和登記制度、流轉和評估管理制度,合理配置集體股和家庭股,農民攜股參與產業發展和利益分成,實施集體資產股權化改革,對財政投入形成的集體所有的房產、小型水利工程、標準化產業基地物權等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確權登記,并股權量化到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施市場化經營,發展鄉村旅游業、種養業等特色產業,讓農戶能夠長期獲得股權收益,并增加村級公積金、公益金收益,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
四、政策落實中的問題
扶貧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介入較少。
農村小額信貸推進有一定困難,在貸款問題上,貧困戶存在“不敢貸、不想貸、不能貸”的問題。
扶貧政策前后的銜接,這里主要指的是2014年和2015年扶貧政策存在脫節的問題。
五、建議及展望
其實總的來說E區的扶貧政策落實的較好,針對以上問題,也結合其他貧困地區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創新“1融2帶3一體”黨建扶貧工作模式,真正把農村黨組織建成扶貧攻堅一線的戰斗堡壘。“1融”,就是創新農村黨組織設置模式,采取“強村+弱村”、“富村+窮村”模式,組建扶貧型黨總支?!?帶”,就是一帶組織建設促能力提升,二帶經濟發展促同步小康?!?一體”,就是規劃設計一體、基礎建設一體、產業發展一體。
挖掘農村電商的巨大潛力,利用農村電商這個平臺使村里的產品可以走出去,并且憑借自身的品種優勢,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并提高社會力量參與度,把民生工程保障好,讓貧困地區的人住得舒服,并能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形成社會大扶貧格局。
【參考文獻】
[1] 汪三貴.貧困與政府干預[J].管理世界,1994 (3) .
[2] 朱鳳歧等.中國反貧困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6.
[3]韓丹.中國農村扶貧模式探討——以陜西省商洛市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