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雯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預示著微時代已經來臨,這也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也進入了微時代。在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從而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目標。本文對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
一、“微時代”定義
“微時代”是網絡環境下的新生名詞,可以從下列幾個層面來界定:
從“微時代”的形成基礎來看,微博的普及標志著微時代的開端。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是建立在用戶關系基礎上的一種新媒體形式,在微博平臺上,可以實現信息的溝通、交流、互動、共享。微博用戶依托WAP、WEB以及各類客戶端構建起個人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可以隨時發布140字以內的文字、圖片信息等,同時也能夠及時了解到自己關注用戶的動態。微博信息發布不受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更多的新鮮資訊[1]。
從“微時代”內容角度而言,求中包含了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進而衍生出各種微電影、微店、微小說等形式,甚至出現了微旅行、微營銷等多種內容。
從“微時代”受眾角度來看,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公眾都能夠稱為微民。在微時代環境下,每一位微民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想法發出微聲,而且還會得到眾多微民的回應。
從“微時代”信息傳播模式而言,主要以數字化信息傳遞為主,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實現終端信息傳播,有利于增加信息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實現了“微設備”與“微信息”有機融合。
二、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導向功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向“度”把控缺乏準確性
在微時代環境下,思政教育導向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隊伍的專業素質,是否能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水平,對微時代有敏銳的感知力和適應能力[2]。在當前教學環境下,教學、科研、管理形成了多重壓力,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交流作用逐漸減少。還有一些教育者本身對微時代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模式表示質疑,認為自身幾十年的工作經驗足以應對思政教育中出現的全部問題,還有一些教育者對網絡一無所知,連基本的上網能力都不具備,更不用說利用微平臺傳播、搜集信息了。
微時代環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首先需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如果在教育當中難以結合實踐教育,忽視教育當中的溝通交流作用,就會進一步加大溝通障礙。如果對微時代環境文化監管有所松懈,那么就不能及時了解被教育者的認知理念、思想動態等,導致思政教育缺乏焦點,教育工作者的洞察力與工作敏感性都會受到影響。
一些教育者由于對當下形式了解不足,對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很難主動發現、提前發現,對于微信、微博當中出現的不實言論、錯誤思想傾向等不能及時了解、分辨,就難以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導向作用,難以及時進行防范和疏導,嚴重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預期效果[3]。
(二)導向缺乏及時性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形成了當前環境下信息傳播、公眾交流的主流方式,微平臺作用日趨凸顯。任何微信、微博用戶都能夠自主發布信息,成為信息的主宰者。這一改變顛覆了長期以來公眾被動接受媒體信息的格局。在這一形勢下,公眾更傾向于在微平臺了解各類咨詢信息,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辨識能力,極易被其中的錯誤思潮所干擾。令人感到尷尬的是,一些思政教育者所講述的內容,往往是青年人早已熟知的,但是青年人所使用的新名詞、所提到的新鮮事,往往是教育者所不了解的。這就極易造成微環境下思政教育的導向性不足,缺乏及時性,難以體現出即時優勢,這一問題也是當前思政工作開展的重要問題,需要教育者提起重視。
(三)導向工作缺乏創新性
長期以來,思政教育的載體以傳統媒體為主,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微時代新媒體的發展,為傳統思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對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作用更加重視。近年來,依托微平臺構建起思政教育陣地逐漸成熟,不少政府和學校等單位,都有了自主宣傳陣地。但是在微信息的發布當中,信息單項性明顯,缺乏創新性,互動性缺失,不少信息平臺在創建之初態度積極,但是后續維護卻不到位,信息更新緩慢,平臺互動性差,難以及時發揮思政教育所具備的導向作用。被教育者多數思想活躍,有著強烈的個性。在微平臺信息傳播中,由于信息的即時性和強大的互動性,能夠與其心理形成良好互動。受教育者所接觸的信息環境、言論內容等比教育者還要廣泛,這就容易導致傳統教育模式難以跟進時代發展,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多數受教育者對于教育形式尤為敏感,填鴨式的思想教育極易引起他們的反感,他們更傾向于在微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主張自身話語權,這些都是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戰,權威性被弱化,教育方式創新性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思政教育成果優化的重要因素。
三、微時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的途徑
(一)樹立微時代工作新理念
一直以來,政府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的發展和傳播給予了高度關注,并針對具體發展情況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在當前政治工作當中要積極總結微時代管理經驗,將這些經驗融合在日常工作當中。作為思政工作者,需要建立鮮明的微時代理念,認真思考如何在微時代環境下開展信息監督管理工作,在工作方式上不斷進行優化,注重輿論引導作用,對于微時代環境下思政工作的導向性有清晰的認識,進一步強化作為思政工作者的責任感,保持與中央精神高度一致,堅持科學發展觀,能夠利用微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把握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主動權,對西方錯誤價值觀的滲透有高度警覺作用,積極應對復雜輿論環境下的價值觀沖擊。依托微平臺優化信息傳播和管理模式,促使其發揮渠道作用,優化思政教育成果。
(二)加強微時代文化建設
微時代需要有更完善的文化建設為基礎,強化文化陣地作用,持續將健康、正確的文化融合到微時代當中,以此為基礎拓展思政教育領地。依托為平臺優勢,將其建設成為弘揚先進思想理念、建設具有社會主義文化特色的主陣地。思政工作者通過微博、微信信息的傳播,構建起新的價值觀教育載體,利用微博開設教育大講堂,將先進文化滲透與微平臺中,進而成為微時代的主旋律。依托微資源,使教育者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建設理想,培養其健康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構建起思政教育課堂,利用優秀的思想理論作為引導,與被教育者展開積極互動。引導被教育者構建起正確的文化理念,培養其先進的價值觀,促使微時代成為主流文化的傳播樞紐,整合社會正能量,優化當前文化環境,旨在塑造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充分發揮微陣地的育人成才作用。同時,依托微平臺的便利性積極組織思想政治活動,鼓勵廣大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創造更多積極向上、具有時代色彩的文化產品,進而形成更先進的文化思想氛圍。
(三)提高管理人員監管能力
微時代環境下更需要強化管理與監督隊伍建設力度。在思政教育隊伍當中發現素質優秀的積極分子,以此組建起結構更加穩定、素質不斷提升的教育團隊。能夠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開展教育工作,熟悉微平臺建設規律和信心傳播特點,能夠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督監管,具有一定的技術維護能力。主管部門以年度為單位組織相關人員培訓進修,接受更專業的業務培訓,提高其問題鑒別能力,構建起更完備的微時代思政教育體系和管理體系,堅決抵制不良信息在微平臺傳播,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綠色微環境,促進紅色正能量在微平臺廣泛傳播。
【參考文獻】
[1]陳婷,安建平.微時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的途徑[J].人民論壇, 2016(5):183-185.
[2]宋爽.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 2015.
[3]陳炯勇.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