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青
摘 要 本文以廈門市高校“未來之星”導游大賽為例,對歷屆大賽情況進行梳理,分析不同專業參賽選手從賽前準備到各方面人文素養得到飛躍提升的培養過程以及后勤組織工作團隊的可貴素質養成,訪談廈門旅游局、廈門旅游培訓中心、旅游企業、相關師生并記錄成果分析,達到當代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創新要求, 同時為其他專業教師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學科競賽 人才培養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06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Subject Competition
——Take the "future star" tour guide contest as an example
YE Yanqing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Xiamen City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star" tour guide contest as an example, combing the previous contest, analysi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players from the preparation to all aspects of the humanities training process and valuable quality leap to improve logistics organization team to develop, analyze the interview Xiamen Tourism Bureau, Xiamen tourism training center, tourism enterprises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cord the results,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words subject competition;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高校學科競賽是指在緊密結合高校課堂教學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法,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通過實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動。①在教育部、財政部2007年頒發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把加強學科競賽工作納入到“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這一重要建設內容,并對于相關具備較大影響力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給予資助政策,全面激發大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這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科競賽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目前,為學界和高校普遍關注的學科競賽一般是指那些競賽規模和規格較高的國際性、全國性的競賽活動,大部分是理工科類競賽,如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IMAGINE CUP 微軟全球學生大賽(微軟創新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應用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等。②以文科類管理類為主的學科競賽研究普遍較少,而本文以廈門理工學院“未來之星”導游大賽為例,闡述了導游大賽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實際就業能力等起到的作用,正是以文科類視角探索學科競賽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問題。
1 高校學科競賽文化的內涵
學科競賽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競賽的形式多方位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系列化課外實踐活動。以高校“未來之星”導游大賽為例,學科競賽具有其獨特的內涵。
(1)組織構架獨特。廈門理工學院“未來之星”導游大賽從第一屆起就由思政口領導下的團總支學生會與專業教研室共同協作創辦,承擔了從大賽的策劃、選拔、宣傳、后勤組織、舞臺布置、選手培訓、創新學分認定等各環節工作,是一個學生活動與專業學科競賽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
(2)跨學科發展。導游大賽在旅游專業指導下突破專業限制面向全校不同專業學生開展,影響面廣,參與人數多,成為校內學科競賽與學生活動成功結合的品牌賽事。
(3)規范化、多層次、綜合性強。導游大賽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從筆試內容的選定,導游詞創作、景點講解的指導、突發應急案例的模擬,到才藝展示、形體禮儀、服務技巧等各方面培訓環節,引領不同專業學生重視職業道德養成和人文精神的積淀,同時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溝通能力、處理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能夠較好地服務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
(4)競賽時間持久連續。導游大賽從2007年開始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今后還將每年繼續創辦,逐步完善。
2 高校“未來之星”導游大賽
“未來之星”導游大賽是廈門理工學院品牌學科類競賽,起源于2007年廈門市高校未來導游之星決賽的校內選拔籌備賽,而后逐年完善,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歷年大賽通過校內選拔人才參加廈門市高校未來導游之星比賽、全國高校導游服務技能大賽、海峽兩岸導游大賽均獲得優秀成績。
競賽過程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競賽內容包括個人形象風采、模擬導游講解、導游知識問答、才藝展示四個部分。其中,個人形象風采即選手一分鐘個性化自我介紹,比分占據10%;模擬導游講解部分以主辦方根據當年旅游行業形勢選定相關景區景點為講解內容,規定選手進行導游詞原創,并創新模擬導游講解,比分占據40%;導游知識問答環節內容為全國導游資格考試口試復習資料以及旅游文化相關內容,由比賽現場評委隨機抽題提問,比分占據20%;才藝展示形式自選,應盡力展現選手自身的才華創意,占總分的30%。選手最終成績由此四部分綜合分數高低決定。
該賽事以各大旅游企業、旅游局、旅游培訓中心為協辦方,得到了教育部相關領導、各大旅游企業以及各高校師生的高度評價。以2014年在桂林舉辦的大賽為例,該項賽事已發展成為全國323所高校廣泛參與的全國高校導游服務技能大賽。實踐表明,大賽有效推動了參賽高校專業課程、科學科研和學術能力培養的開放性,提高了旅游人才培養與旅游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同時增進旅游教育區域之間、院校之間、校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全社會形成了解、關心、支持旅游教育的良好氛圍,提升旅游教育社會認可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選拔與培訓
3.1 學生選拔
導游大賽的校園總決賽選手以及最終推薦參加不同級別競賽的選手是從校園海選、復賽以及一次次的集訓中挑選產生。競賽首先面向全校所有在校生包含不同學院所有文理科專業進行廣泛宣傳,在自愿報名的前提下海選。我校導游大賽的選拔主要依據幾個方面:第一,導游基礎知識的理論成績考核。經過這一基礎考察環節及格者方能參加之后各個環節的復賽培訓。理論成績雖然不能作為衡量參賽選手的唯一標準,但卻是較為直接體現一個人學習態度以及影響到后續集訓接受能力的關鍵。第二,形象面試。這一環節并不單純考察選手形象外表,評委老師更多注重參賽選手的口頭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以及舞臺展示能力。第三,老師推薦。旅游專業老師在上專業課以及面向全校開設旅游公選課時也能隨時保持對大賽的宣傳,發現好的苗子及時進行交流推薦,對學生的參賽熱情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順利通過理論考核以及海選面試的學生就進入了培訓階段,在培訓階段還有定期的復賽考核等淘汰環節,上百人的參賽選手大致只有三分之一的選手能進入復賽,12名左右的選手參加校園總決賽角逐十佳導游。學校最后再根據總決賽情況推薦5名表現突出者參加市級省級以及國家級導游大賽。競賽采取“寬進嚴出”梯級淘汰制,以此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學習熱情,也爭取培養校園更廣泛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
3.2 導游能力集訓
導游大賽的培訓采取“群體導師制”,也就是一個選手配備多名各方面能力擅長者作為導師進行全程指導培訓。導師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是資深專業教師,另一部分是歷屆表現突出的選手。大賽的培訓內容主要有景點實地講解培訓;VCR拍攝技巧培訓;導游詞創作以及講解技巧培訓;導游基礎知識問答培訓;禮儀化妝服飾培訓;才藝展示能力培訓等。為了進一步幫助選手發掘景點特色,撰寫高質量的導游詞,組委會還特別邀請我市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高級導游員作為“導師”,帶領選手到相關景點踩線,就導游詞創作、講解技巧等方面進行悉心指導,通過“傳幫帶”、面對面的輔導,讓選手更好更快地學習并掌握導游技巧,更沉穩、自信地面對比賽。
對于競賽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是參賽者的心理素質。選手參加集訓過程中經常會有中途放棄者。他們其中有些人認為憑借過人的才藝特長可以占據絕對優勢在比賽進程中暢通無阻,卻在后來因為理論培訓相對枯燥,導游基礎問答、導游詞創作任務較重而承受不了壓力;有些在淘汰環節表現過于緊張而被淘汰。所以我校在舉辦導游大賽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心理品質的的關注和培養。經常舉辦學科競賽,有利于師生共同發現問題;通過比賽場景的設置提升學生競爭意識的同時也有助于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團隊協作能力。整個大賽過程,我校學生思政口與專業教研室共同協作組織大量的學生干事團隊作為工作人員,承擔了從大賽的策劃、海選、宣傳、后勤組織、舞臺布置、選手培訓、創新學分認定等各環節工作。他們在大賽集訓期間配合組委會老師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甚至在對接選手灰心喪氣時還能給予貼心的鼓勵和幫助,往往在提升自身各方面工作素質的同時也養成了很可貴的團隊協作能力。這個工作團隊是大賽得以順利運行的可靠保證,所以大賽對于參賽選手進行集訓的同時也要做好后勤學生的工作能力培訓。
4 培養效果
高校“未來之星”導游大賽作為廈門理工學院的品牌學科競賽之一,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碩果累累。
(1)導游大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競賽過程中,不論是參賽選手、歷屆選手導師或是后勤組織工作人員,他們都相互學習,分工協作,互幫互助。競賽不僅培養了學生自身各方面綜合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很多學生正是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謙虛向他人學習,互相謙讓,互相鼓勵,團結合作。導游大賽每一個選手背后都是一個能吃苦奉獻配合默契的學生工作群體。同時,導游大賽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枯燥的理論專業知識通過更加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運用。此外,競賽還豐富了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知識結構,特別是進一步培養了理工科參賽學生的人文情懷。
(2)導游大賽通過培養創新型人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導游大賽包含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競賽內容范圍廣泛,涵蓋多個交叉學科,突出了創造性和創意性,競賽持續時間較長,競賽等級逐步而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但同時也是對他們自信心和意志力的一次重大考驗,更是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良好契機。可以說此類學科競賽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效果是其他普通課堂教學所遠不能及的。實踐證明,那些參加過導游大賽的學生特別是其中成績突出的選手,畢業時有更多的強大企業和事業單位搶著納入旗下,有的甚至在畢業后很快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十年來,我校通過以賽促訓,發掘、培養了一批批優秀選手,他們已在廈門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如第一屆高校未來導游之星大賽的十佳選手之一范紅梅,現在是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游學院的教學秘書;第二屆選手李智,投身于廈門鉅派投資公司成為業務骨干;第三屆后勤組織者馮駐龍獨立創業,如今成為廈門向天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第三屆選手陳慧楠是今年央視春晚公益廣告的男主人公;第五屆選手于洋是廈門廣電炙手可熱的女主播,如今留學悉尼,擔當旅游文化的傳播者;而他們,只是大賽一屆一屆優秀選手們的縮影。
(3)導游大賽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十年來,競賽切實促進了我校學風建設,學科和專業建設,深化了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體系的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競賽過程中,我校給每位選手指定多名指導教師。教師在指導選手的過程中給予專業培訓并查缺補漏,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再傳授給選手。大賽不僅積累了教師對于競賽的指導經驗,也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水平運用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此外,導游大賽還需要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加強交流總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4)導游大賽能夠促進校企合作。學科競賽本身就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一種活動,面對目前社會急缺應用型人才的現狀,通過學生在校參加競賽達到模擬鍛煉的目的,使企業能在高校中找到對口的人才。③自2007年廈門市率先在全省舉辦高校未來導游之星大賽以來,至今已舉辦過十屆了。在這十年中,大賽不僅與旅游院校之間搭建了橋梁,促進旅游后備人才的培養,同時,還促進了旅游企業與院校學生的對接工作,許多旅游企業在大賽中發現好苗子,選拔優秀人才。在旅游業大變革、大發展時期,廈門借助大賽建立起來的人才合作培養機制推動了廈門旅游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多年來,“高校未來導游之星大賽”在院校學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借助大賽的影響和宣傳,學生們對導游職業有更鮮活、直觀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導游資格考試,據統計,在廈門考點,近三年來,每年校院考生占總報考人數約50%,學生導游已成了廈門導游隊伍中一支生力軍。大賽也成為“校企直通車”的平臺,在大賽中,廈門知名旅行社相關負責人每年作為特邀嘉賓和評委,現場發掘優秀導游后備人才,賽后提前“預訂”。
5完善學科競賽的組織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提高師生參賽積極性。我校針對學生參與導游大賽的激勵機制比較完善,例如得獎可以獲得獎金并被推薦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競賽的機會,并且能夠獲得創新創業學分,評定獎學金時還獲得綜合測評加分。在市級比賽中表現特別突出者還有機會在參加國家導游證資格考試面試加分等等。因此,我校參加導游大賽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參與面也越來越廣。但對于教師的激勵機制相對缺乏有力保障,很多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也無法主動加強了解學科競賽內容,對于學生的指導存在隨意性,使得學科競賽無法取得實質性突破。高校領導要加強重視學科競賽,完善運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切實從組織、人員、管理和經費以及教師科研工作量給予相應的保障。
(2)加強創新宣傳,抓好學科競賽網絡文化的培育。當前,網絡文化不斷沖擊著師生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經過人人網、論壇之后的微博微信平臺已經成為校園最新網絡交流平臺,高校應因勢利導,充分利用新型的網絡傳播方式,加強對學科競賽系列的持續宣傳,及時對優秀選手優秀案例進行重點宣傳表彰,營造校園學科競賽文化氛圍。
(3)建設“一院一賽”工程,為人才培養建立不同競賽平臺。高校各個學院可以根據自身學科特色打造品牌學科競賽,面向全校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自己的參賽機會。努力貫徹“陽光普照”政策,鼓勵更多成績和實踐能力較為普通的同學樹立自信心,通過參與學科競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4)追求公平,建立平等和諧發展的學科競賽平臺。我校參與導游大賽的選手雖來自不同學院,但作為競賽的主辦學院一直統籌兼顧,重視效率和公平,爭取建立平等有序的競賽制度文化。競賽評分有詳細的評分標準作為依據,尤其在最終的校園總決賽,主辦方更是盡力回避本學院教師,邀請校外企業眾多優秀人士擔任評委,當場打分亮分。學科競賽文化的培育需要加強競賽制度的建設,做到公開、透明,切實把學科競賽的有關政策導向和價值導向有機結合起來。
(5)分清職責,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高校在舉辦學科競賽過程中容易因為職責不分明而存在組織管理方面的漏洞。有些教師擁有專業優勢卻在組織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學校應合理規劃和安排,聯合專業教研室、團委、學生處、教務處、各學院等相關平臺,做到資源共享,加強交流合作,合力打造有效的組織工作團隊,保證學科競賽的高效運行。
基金項目:廈門理工學院201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JGY201448);2014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思想政治工作專項)(JBS14621)
注釋
① 嚴瑩,孫珺.論高校學科競賽文化的培育——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院報,2013(3):62-63.
② 梁化奎.學科競賽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9):106-107.
③ 馬超.以高校學科競賽為載體,促進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J].價值工程,2012(1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