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又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而民辦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之一,必須承擔起重要責任來。如何立德樹人,是民辦高校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需要政府、辦學者、領導以及全體師生共同努力,最終提升民辦高校的辦學聲望,使民辦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立德樹人 民辦高校 德育教育
作者簡介:王亞楠,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40
習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這對于如何做好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據《2013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至 2013 年底,全國民辦高校已達到 718 所(含獨立學院292所),累計招生 160.19萬人,在校生近五百六十萬人,無論是從年均招生量上,還是在校生規模上看,民辦高校都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辦學方向或是教學任務等宏觀方向來看,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并無實質差別;然而在實際情況上,卻存在很大差異,比如說師資構成、生源質量、辦學資金、投入產出等等。在追求營利的目標前提下,一些民辦高校甚至忽略了大學生的德育工作,進而出現了管理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低下、德育教育缺乏等不良現象,嚴重偏離了“立德樹人”的理念,影響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總體效用。因此,在民辦高校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刻不容緩。
一、民辦高校“立德樹人”所面臨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的辦學理念
與公辦院校不同,民辦高校是一個兼顧教育與盈利兩面性的一個教育機構,需要自負盈虧,兼具高校和企業雙重性質和特征,這種特殊的生存特點,就決定了它所關注的重點不能與公辦學校完全一致。它不僅要考慮正常的教學活動的進行,更加要考慮怎樣保證生源的數量、就業的情況以及能夠盈余多少。因為只有這些才能吸引更多家長和考生的注意,從而確保辦學的正常進行。而德育教育顯然沒有專業課或技能課所帶來的短時效益那么客觀,因此,對于德育教育的投入,能省則省,有些民辦高校甚至為了減少投入成本,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課時量上大大縮減,致使課程形同虛設。
然而,正如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所強調,對于今天的高校來說,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始終是一個根本問題。一旦在辦學方向上走錯了,在培養人的問題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樹,無論如何都長不成參天大樹。因此,民辦高校若想走的長遠,就必須要轉變原有辦學理念,在事關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立場,注重“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二)生源質量
民辦高校自負盈虧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其若想生存,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生源數量問題。為了保證生源數量,民辦高校不得不降低對生源質量上的要求,這就造成了民辦高校生源的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都非常不好,對于以后是不是能夠為社會做什么貢獻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無論對什么活動都很消極;上課無精打采,逃課、打瞌睡、玩手機等現象比比皆是,自控能力相當差;對于教師和輔導員的管理置若罔聞,甚至有個別學生以“同學校老師對著干”為榮。但是民辦高校卻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樣理直氣壯地按照校規校紀對其進行處分管理,因為每開除一名學生,就失去了一份資金來源,這就給學生造成一種“你也不能拿我怎樣”的放任心理。只要他們能夠學會專業課,能順利畢業,能找到工作,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其他什么懲罰都會有補救措施,都會有許多“翻盤”的機會。至于德育教育,則是擺在所有問題之后的問題。
基于民辦高校生存的特殊方式所造成的生源質量的現狀與管理方式的惡性循環,致使民辦高校的在校生毫不重視自己本身的德育教育程度,在他們看來,畢業將來有工作才是能力所在,至于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都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三) 領導重視程度
基于民辦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所面臨的問題,致使內部各職能部門對立德樹人的意識不強。民辦高校的領導不僅要考慮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還要考慮如何為公司開源節流的措施。因此,許多高校的管理層在形式上是配備齊全的,然而實際人手卻是非常短缺的,這就使得各行政部門之間的協調、分工還存在諸多漏洞,對于德育的責任還沒有落到實處;亦或是形式上已經落到實處,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依然不能得到嚴格的執行。
由于管理層面的不重視,落實到各個學院或系,專業教師也就不能給予相應的重視。而德育教育如果僅僅依靠思政教師或是輔導員的努力說教,顯然是不夠的,只有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所有的課程當中,才能夠發揮其實效作用,使“立德樹人”的觀念深入人心。
此外,由于資金的匱乏,一些必要的硬件設備遠遠跟不上學生們的需求。這就造成了學生們的業余時間過多,網絡便成為了他們消遣時間的首選。網絡以其簡單、直白、趣味性等特征吸引了這群好奇心強的孩子們;然而網絡世界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不乏一些不負責任的人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來左右學生們的道德觀。當代大學生,原本就缺乏踏實肯干的吃苦精神,大多都存在理想缺失、信仰不堅定、急功近利、辨別是非能力差等現象,而網絡信息多樣化所造成的價值觀多元化也給學生分辨是非真偽帶來了難度,在理性思辨能力弱化的情況下,原有的立德樹人方法的效果必然會被弱化。
二、民辦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以生為本,立德樹人,要求民辦高校務必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將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這既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長遠舉措。
(一)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轉變辦學理念
習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這是對所有高校提出的要求,民辦高校自然也不會例外。那么,要想使民辦高校嚴格的保證這一辦學要求,僅靠辦學者自身的努力肯定是不夠的。前文已經提到過民辦高校存在的兩難困境,要想解決這一困境,政府應當加大對民辦高校的扶持力度,這種扶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輸血”方式,更應該是提高其內部的“造血”功能。
我們無法改變民辦高校的盈利這一性質,那么就應該在德育方面入手。
首先,對于民辦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政府應當給予一部分資金支持,這樣既減輕了辦學者的經濟負擔,也能夠使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也給予了民辦高校思政教師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活動的平等機會。當然,僅資金支持還不能夠真正保持德育教育是否真正得以實施,還要附以監督措施,以保證這筆資金確實落到德育教育實處。
其次,還要給予民辦高校思政教師以寬松的競爭環境和政策優待。我們都知道教師“年輕化”是民辦高校的一大特點,思政教師更是如此,雖然年輕意味著朝氣蓬勃,但同時也意味著毫無經驗;而且,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的授課任務是非常繁重的。所以,特別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給予政策上的傾斜,比如說在科研任務上、職稱評定上以及外出培訓上等等。這樣才能使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能夠有更多的精力施展拳腳,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緊密結合學生特點,改變德育教育方式
除了政府扶持外,民辦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發掘民辦高校學生的受教特點。其實,民辦高校大多數學生的本質都是好的,他們活潑向上,憤世嫉俗,有著非常傳統的是非觀念,并且,他們大多數都出身于小康家庭,從小都受到非常專注的呵護,思想更為單純,更容易受到“權威性”的影響,所以說,對于他們道德觀的培養缺乏的就是一個正確的引導方式。
前文提到網絡,其實網絡在給德育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好的契機。比如說當下非常流行的微信、微博,以其短小精干、趣味性足等特點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那么,德育教育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比如建立有效的網絡平臺,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多用一些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使德育教育工作變得活潑,讓學生更能接受,在一些短故事、小幽默、或者是漫畫中就能夠感受到道德的魅力,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
(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德育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這同時也對民辦高校的辦學者和主要領導提出了要求,務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一是要通過“立德樹人”提升學校認可度。辦學者和主要領導應當轉化辦學和管理理念,使得廣大師生都能夠重視德育教育,自覺將“立德樹人”理念貫徹到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使其進課堂、進網絡,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來提高學校聲譽,增強院校的實際影響力。
二是通過“立德樹人”提高學校凝聚力。結合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利用報紙、廣播、宣傳欄、校園網等平臺,宣傳黨的主張,弘揚道德精神,發揮榜樣作用,關注熱點焦點問題,及時疏導學生心理,既能夠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相互間增強信任感,也能夠提高學校的凝聚力。
三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這種環境不必受限于硬件設施的缺乏,而是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營造一種氛圍,使在校師生對學校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歸屬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民辦高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務必要堅守高校立身之本,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實行機制,使德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辦出世界一流的高校,為國家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廖華躍.“立德樹人”視域下民辦高校德育工作初探.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5(4).
[2]王彩麗.高校“立德樹人”的實現困境及路徑探索.運城學院學報.2015(3).
[3]梁晶.“微時代”情境下高校“立德樹人”的省思和探析.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
[4]肖瑤.民辦高校構建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研究.知識經濟.2016(19).
[5]馬鵬巍.民辦院校管理體制創新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