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推進司法改革”的戰略任務,至今已有15年時間。15年來,我國司法領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法官法、檢察官法的頒行,統一司法考試的確立,審判制度的變革,但仍存在著諸多不足,本文將對此進行簡要研究。
【關鍵詞】司法改革;現狀;價值目標
一、司法改革意義及目標
司法體制改革是指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和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內,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
司法改革主要有八個目標,一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機構的生命和靈魂,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關鍵和保障。二是有較高的司法效率。有人說:遲來的公正是不公正的。三是司法機構的設置應責權明晰,干凈利落。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根據精減、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四是周密,沒有遺漏。司法體制改革中要注意對那些應有人管而因立法上的紕漏或機構設置中責權不清的問題造成的不完善加以改革。五是要有先進性和創造性。敢于打破常規,敢為天下先,對成功經驗及時總結推廣。六是揚棄,對古今中外的好作法、成功經驗,加以繼承、吸收,活學活用。七是便民。司法體制是為人民服務的,其改革設計應方便群眾告訴。八是要適合中國的國情。改革完善必須循序漸進,適應中國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人員素質水平、社會發展水平。
二、司法改革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自2003年以來,我國的司法改革基本上處于停滯階段甚至處于逆轉階段,一些與法治相悖的理念及制度不斷侵蝕著司法,社會矛盾和糾紛頻發,備受爭議和詬病的司法事件所折射出的司法現狀問題令人憂心。
1、司法獨立性難以保證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也將“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列為法官的權力。但長期以來,我國司法實踐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司法活動受行政干預和其他不正常干預的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地方的黨政領導隨意批條子、打電話,指示司法機關按其意志辦事,以權壓法,致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法律規定常常成為一紙空文。
2、司法工作者的準入制度存在缺陷
司法活動是高度職業化的活動,法官是法律職業界的少數精英。“精英化”理念認為,中國的法官應該坐在審判席后面,身著法袍,手拿法槌,莊重威嚴的審理案件;“群眾化”理念認為,中國的法官應該深入田間地頭去審案,到基層,進社區,不要完全拘泥于形式。與之相似的,“民主化”和“職業化”這兩種理念也處于交鋒之中。職業化與民主化并非指向同一目標,職業化解決的是限制司法恣意,確保司法公正的問題,而民主化在司法領域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民主方式制定出各項規范;司法界嚴格的依據體現民意的立法判決案件。在一個好的制度環境下,民主化和職業化并行不悖、相生相濟,而壞的制度下卻是不共戴天、相害相斥。
3、司法改革不把憲法作為改革的基礎和最高依據如果不把憲法作為改革的源泉或基礎,整個改革會喪失一個最堅實的法律基礎
在我國,很多案件,老百姓的憲法權利被侵犯的時候,既不能納入到刑訴、民訴,也不能納入到行政訴訟的案子。如果我們不能構建違憲審查制度,不能把憲法稱為一種可訴的憲法,那我們就會說這個國家老百姓的普通權利受到侵犯了,就沒有了救濟得地方。我們的憲法還屬于一種不可訴的憲法,沒有成為訴訟的根據,這是我國在司法改革中最缺失的一個法律資源。
4、司法腐敗問題司法腐敗問題是我國當代司法所面臨一個難題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司法腐敗的表現形式也有其特殊性,現階段,司法腐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官自身素質所引發的腐敗問題打官司先要托人托關系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經常發生,這使得很多法官并沒有合理公正的對案件進行正確的審判。輕者吃請受禮,重者索賄受賄。法官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化身,必須嚴于律己,杜絕一切對于我國司法公正的不良現象。
(2)法官保障制度的缺失誘發腐敗問題法官職務保障制度不足,法官待遇比較低,這會使得法官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拒絕金錢的誘惑,從而滋生腐敗,再次我們應借鑒西方國家的終身任職和薪水保證制度,確保法官的獨立地位。
三、我國司法改革的價值目標
任何價值目標的確定都應該以其客觀的事實為基礎,以客觀發展規律為依據,司法改革的價值目標也是如此。公平正義一直就是人們所潛心追求的目標,司法的生命線就是司法公正,更是國家司法機關追求的終極目標。
1、實現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的價值目標應當認為是多元的,不僅僅局限于單個的價值目標之中。但其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當屬司法公正。所謂司法公正,一般分為實體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就實體的公正而言,是指裁判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確的。所謂程序公正,是指司法程序必須符合公正、公開、民主、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基本保護、切實保障法官的獨立公正以及充分體現效率的原則。一般認為,司法的公正就是指的司法工作人員在司法過程中應堅持和體現公平和正義的原則。這就要求司法機關在偵查、檢察或者審判活動中應當嚴格依據國家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公正的程序是實體公正實現的保證,實體公正的實現有利于形式公正的良性發展。
2、保障司法獨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治思想,而之后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目標,更是在司法領域掀起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但是在充分肯定我國法制建設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時,還應當看到目前“法制”現狀同我們所設想的“法制”目標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落差,如司法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以及有目共睹的司法行政化趨勢等,于是司法改革勢在必行。
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司法獨立就更加不容忽視。為了保障司法的整個過程都能公平公正,就必須對司法的起始程序以及運作過程設定必要的保障機制,以保證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中敢于并樂于施展才能為人民服務。
3、提高司法效率
具體到實踐中,提高司法效率就要求主要在兩個方面努力:一是要體恤民情,考慮到如何讓當事人以最低的訴訟成本來獲得最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二是關注司法機關方面,如何用最小的運行成本來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法官在司法資源確定的前提下同樣時間內辦理更多的案子或者縮短個案的辦理周期。
司法效率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而司法公正在一些情況下與司法效率又是背道而馳的,這就需要把握住公正和效率的內涵,明確二者的地位和區別,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新時期的司法改革更要求我們處理好法院工作的內部與外部關系,建議一套行之有效的司法監督和司法保障體系,為實現公正、獨立、效率的價值目標而追求不懈。
【作者簡介】
張新星(1993—),女,甘肅隴南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4級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