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瑤
【摘要】高校學生是一個具有活力的群體,在語言使用方面同樣富有創新精神。本文以南京高校學生招呼語的使用情況為調查對象,運用社會語言學的調查方法,主要針對年齡、性別、交流環境等因素來考察高校學生群體招呼語的使用情況。統計結果表明,該群體在招呼語的使用上具有內部一致性,已形成不同于其他群體的特色,各種因素對其招呼語使用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關鍵詞】南京;高校學生;招呼語;調查分析
截止目前,研究招呼語的論文不少,這些研究的切入點和重點各不相同,大致可以被分為四大類:一是漢語招呼語演變的研究。二是漢語與其他語言招呼語的對比研究。三是漢語招呼語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四是對漢語母語者招呼語使用情況的調查。
陳松岑(1988)將漢語招呼語分為交談型、問候型、稱謂型、伴隨語言型四種。劉艷(2011)對深、寧、濟、合四個城市中職業群體招呼語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考查了性別、年齡、職業、地域諸因素對于職業群體招呼語使用的影響。
如今青年學生使用的招呼語尤其豐富。有一些新的形式已經超出了前人歸納的四種類型之外,還有一些雖然仍屬于傳統的四種類型之中,但是卻增加了新的內容。尤其是近幾年來,智能手機迅速發展,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使得網聊成為每個大學生生活的常態。本文試圖根據調查結果,一、給漢語招呼語做新的分類;二、分析南京高校學生群體中各種因素對其使用招呼語的影響。
一、調查方法
1、語言變項的選擇
本文之所以會選擇了招呼語這一語言變項來進行調查,是基于以下原因。
(1)招呼語在高校學生群體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招呼語在高校學生群體的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在日常生活中維系和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雖然它有時只發揮人際交往的作用,而并不旨在傳遞什么切實有效的信息,但是也起到了打破相見無話尷尬局面的作用。
(2)前人已有研究認為招呼語與很多因素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學者們認為招呼語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語言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擯棄舊的習慣格式吸收新的成分。一些調查結果也顯示了招呼語的使用與一個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社會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本文認為對南京高校學生招呼語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可以發現他們對語言使用的態度。
2、調查對象
不同社會特征的人,在語言項目的選擇上可能有差異,而語言習慣又會受特定社會中生產力水平所形成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社會心理諸因素的制約。因此本文選取240名南京高校在讀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他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年紀相仿,受教育程度相似。其中男、女生各120人。
3、數據收集
(1)小范圍測試問卷。根據6位學生(3男3女)的反饋情況,對調查問卷的內容進行適當修改,主要是根據同學們的意見調整、增刪招呼語的類別。
(2)實施調查。本次調查在網上隨機傳播問卷,共回收問卷250份,選取其中240份進行數據分析。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均為南京高校在校學生(漢語母語者)。
二、調查結果
1、漢語招呼語分類
在問卷設計之初,筆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將漢語招呼語分為四種類型。但是在小范圍測試階段,通過與被測同學充分探討發現,傳統的招呼語四種分類在今天已經不再能夠滿足高校學生的使用需求。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以及與被測者討論得出的結果,現將漢語招呼語做以下分類:
A、交談型,如:吃過了嗎?在哪兒去呢?在嗎?
在這類招呼語中,吃過了嗎?上哪兒去呀?等被學生們認為是已經過時的打招呼方式,土氣缺乏禮貌,并有窺探個人隱私的嫌疑。而新出現的在哪兒呢?在嗎?等則主要用于網絡聊天。
B、問候型,如:您/你好!您/你早!晚上好!早!
這類招呼語是目前使用最為頻繁的招呼語,這主要是因為它對使用對象沒有限制,而且是一種很有禮貌的表達方式。調查發現,由于各國往來交流日益緊密,很多學生會直接使用其外語形式例如:good morning(英)!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韓)!
C、稱謂型(+問候),如:王叔叔(好)!李老師(早)!老張(早)!
這類原先主要用于師長或是年長于自己的平輩,在問候前加上稱謂以顯尊重。但是在學生中還流行一種代稱的招呼語如:親愛的!親!妹子!多用于關系較為親近的平輩之間。
D、嘆詞型,如:嗨!嘿!哈嘍!
這種招呼語目前使用的頻率也比較高,但是它是較為年長的群體不會使用的,同時學生們在與師長打招呼時也不青睞此種方式。
E、戲謔型,如:這陣子死哪去啦?最近在哪兒發財呢?
這類招呼語存在,不過使用頻率極其低,一般是碰到非常熟悉的人或是在特殊的語境之下,否則不會使用。
F、非語言型,如:微笑、點頭、招手等。
此類招呼語主要用于向與自己不熟悉的群體表示友好、禮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交app中表情包的存在,這類招呼語在非面對面的網絡交流中仍然可以發揮作用。
2、影響招呼語使用的因素
(1)年齡
由于本文的調查對象是一個年齡相仿的群體,所以這里的年齡指的是被打招呼對象的年齡。
使用招呼語時,對方的年齡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調查發現變化最大的是C型招呼語,對于長于自己的人,學生們最常用C型,B型次之,其余四類比重很小。但是和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打招呼則要顯得隨意許多,C型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各類型之間的差距縮小。
(2)性別
調查發現對方是男是女對招呼語的選擇并沒有影響,換言之,一般情況下別人并不會因為考慮到你的性別而對你使用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但是,調查也發現男、女生與別人打招呼的方式存在著差異。240名調查對象中,有90%認為男生與女生打招呼的方式有差異,只有10%認為這種差異是不存在的。如上表所示,和男生相比女生使用A型和D型的次數要更多。
(3)熟悉程度
雙方的熟悉程度是決定打招呼方式的重要因素。熟悉程度對招呼語的使用有很大的影響。對于熟悉的人,學生們經常使用稱謂型和嘆詞型招呼語,其次是交談型。其他三種類型也有少數人使用,但是并不多見。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時,稱謂型招呼語的使用大幅減少而問候型的使用大幅度增加,這是由于與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時通常不會使用稱謂,只是禮貌地問候一下。另外在與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時,戲謔型招呼語是不會被使用的。
(4)交流環境
本文的交流環境主要是指網絡或是面對面打招呼兩種環境下招呼語的使用情況。上面已經分析過,在遇到不熟悉的人的時候,B型招呼語排在第一位,其次是D和F;與熟悉的人打招呼時,A、C、D最多,其他類型也有所提升。這表明與熟悉的人打招呼時比較隨意。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們打招呼的方式與面對面交流基本相似,用詞卻有所不同。
①使用交流型招呼語時,常用“在嗎?”,確認自己是否引起對方關注,為下一步交流做好準備。
②使用稱謂型招呼語時與熟悉的人常用“親!”代稱。
③非語言型使用頻率大幅度提升,大量使用社交工具上的各種表情。
三、總結
調查結果表明,南京高校學生在招呼語的使用上具有如下特點:
1、年齡因素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南京高校學生,他們年紀相仿,在招呼語的使用方面顯現出了一致性。另外,在與別人見面時,對于年紀較大的人會比較有禮貌,更顯尊重,這表明高校學生群體整體素質較高,注重禮儀。但是在和年紀相仿的同輩見面時則較為隨意。
2、性別因素
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交談型招呼語,這表明女生有更高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有更強烈的交流需求。女生用嘆詞型招呼語更多,表明其語言表達方式更活潑豐富。同時對于新的語言現象比男性具有較高的敏感度,更傾向于使用較新的語言,而男性在語言使用上則更傾向于保守。
3、熟悉程度
對于關系近的人,學生們有時會用“擯棄”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親近,不過也會注意到適度的原則,同時更愿意使用新的流行語言,而與關系遠的人打招呼不會求新求異。
4、網絡交流
在網絡上與別人打招呼時,傳統的格式較為固定的招呼語的地位受到挑戰,新的詞匯層出不窮的涌現,但是其使用有時只是曇花一現并不長久。另一方面,表情包的使用可以說是一種革新。
另外調查發現,學生們所學的專業,對方的性別這些因素并不會對招呼語的使用產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人都表示自己在招呼語的使用上并沒有進行刻意的選擇,而是一種自然的習慣使然。我們認為這種習慣既會受到傳統招呼語的影響,也會受到個人所處環境的影響。這使得高校學生招呼語的使用,一方面不脫離其他群體,另一方面也彰顯出自身的特點。據此,可以預測,不但是高校學生群體,社會上很多其他的群體,他們使用招呼語時一定也存在著群體的特點。下一步研究可以擴展到,其他城市的學生或者是其他群體,也可以進一步研究網絡社交工具對招呼語的影響在哪些方面。
【參考文獻】
[1] 陳松岑. 漢語招呼語的社會分布和發展趨勢[J]. 語文建設, 1988(4).
[2] 管延增, 丁 帥. 北京高校學生的招呼語使用情況再調查[J].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2009(4).
[3] 郭英森. 論漢語中招呼語的演變——以《儒林外史》、《茶館》、《桑樹坪事》為例[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6(1).
[4] 李偉亞. 從中西方招呼語和寒暄語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禮貌語言的教學[J]. 文教資料, 2010(21).
[5] 劉 艷. 深、寧、濟、合四城市職業群體招呼語使用調查[J]. 語言文字應用, 2011(2).
[6] 劉 艷. 言語社區構成要素的探討——以超女語言和白領群體招呼語使用調查為例[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