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汝清+黨衛紅
摘要:“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圖書采訪模式的變革提供了良好契機。因工作效率低、人員成本高和信息不對稱等諸多問題,傳統圖書采訪模式嚴重制約了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發展,尋求新的圖書采訪模式已成為當前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采訪;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2-0061-02
1 “互聯網+”時代催生圖書采訪模式的變革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概念正式提升為政府的宏觀戰略。“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6個典型特征,其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和信息化,其目的是通過信息、數據的流動、分享和創造性使用來實現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
“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圖書館中文紙本圖書采購模式的變革提供了良好契機。互聯網技術可以優化傳統紙本圖書采購的模式,解決傳統采購模式中的數據信息不對稱、主觀采購等問題,提高圖書采訪工作效率,提高采訪質量,節約成本,優化館藏,滿足高校科研與教學的需求。
2 高校圖書采訪模式變革的必要性
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圖書館為例,目前高校圖書館圖書采訪模式主要分為采訪信息收集、文獻選擇、訂單發放及文獻驗收等幾個主要步驟。圖書采訪信息的主要來源是書商、出版社提供的新書書目信息以及暢銷書排行榜等,并結合在校師生的需求進行選擇。在選擇文獻時,圖書采訪人員需要結合本館采訪的具體要求和選擇標準確定擬選文獻,對書目數據進行整理和匯集,同時確定復本數量,制作出訂單并發送給書商。采訪人員還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現采,以彌補書目采選中存在的遺漏。
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辦學層次的提高、專業結構的優化及重點學科的建設,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圖書采訪模式的問題和弊端也逐漸凸顯出來,主要表現在工作效率低、人員成本高和信息不對稱這三個主要方面。從書商方面看,目前書商普遍缺乏高水平業務人員,對學校的實際需求也不十分了解,書目質量很不穩定,其中不乏大量重復出版的書;一些書商為搶先占有市場,將期貨目錄發給采訪老師,致使采訪老師發出了訂單,卻遲遲收不到貨,不僅影響了采訪任務的完成,還占據采訪數據,無法及時從其他渠道訂購,導致館藏資源的缺失,并給采訪老師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誤選比例,降低了工作效率。從出版發行方面看,民營書商的日益壯大、出版社自辦發行和網絡書店等多種發行渠道形成了激烈的競爭,使圖書發行市場日趨復雜以致無序;由于學科方向的局限,有價值的圖書出版數量少,書商或是拿不到書或是因為折扣率問題沒有利潤不想拿書,造成圖書館重點館藏資源的缺失。從圖書館自身方面看,采訪經費和采訪人員的不足、數字資源采購的增加及后期維護費的增加,采訪人員對圖書的鑒別、評估和篩選能力的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圖書館采訪質量的提高,現有圖書采訪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3 圖書采訪新模式探索
圖書采訪工作是圖書館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采訪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館藏質量和服務水平。圖書采訪工作的終極目標是在同樣的資金預算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對讀者文獻需求的滿足率。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特點是“用戶第一”,利用互聯網可以按需采購并在用戶參與中不斷優化采訪質量。
3.1 用戶決策采購模式
用戶決策采購是最近幾年被西方國家圖書館逐漸接受并采用的一種文獻資源采購模式。目前,美國250家圖書館中大約有67%的圖書館計劃或開始實施用戶決策采購模式。用戶決策采購的概念是由圖書館和書商共同協商制訂符合本館館藏發展規劃的預訂文檔,之后書商提供圖書MARC記錄,再由圖書館將記錄導入本館的自動化管理系統中;讀者通過OPAC查到書目記錄后,可點擊鏈接直接閱讀電子版圖書,也可以要求圖書館提供紙本圖書,由圖書館統一付費購買。
用戶決策采購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館藏文獻利用率低的現狀,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由讀者決定購買決策,這種模式深受讀者的肯定和歡迎。但是,由于圖書館的資源量大類多,單純依靠讀者的參與選擇和購買決策還滿足不了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需求,目前用戶決策采購仍然是圖書館傳統圖書采購模式的一種補充。
3.2 基于OPAC日志的用戶行為分析采購模式
OPAC即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用戶在訪問OPAC網頁時,網頁服務器會在后臺自動將一系列用戶操作的日志記錄下來,如用戶檢索了什么書、點擊了哪些鏈接等。這些數據客觀地記錄了用戶的瀏覽行為,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挖掘,圖書館可以較為準確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及其需求的滿足情況。圖書館可以通過一個外部腳本程序,對OPAC日志文件的增長進行實時監控,并自動把每次訪問所對應的頁面保存下來,作為擴展日志文件供后續統計分析使用。
該方法可以快速發現市面上的新書、暢銷書,并消除因為預算或者學科傾向等個人因素而造成的館藏盲區。它的主要優勢是:①準確。傳統的采購模式不能準確地預測出用戶的潛在需求,只能根據借閱量統計數據的方法來計算已經存在的借閱情況。OPAC日志是讀者行為的真實記錄,能全面客觀地反映讀者的潛在需求,比問卷調查和人工采訪調查可信度高。②精細。傳統圖書的采訪都是針對一個學科或中圖分類法中的一類圖書,OPAC日志分析可精確到某一本書,甚至其具體的復本數量。③高效。這種方法與傳統的采購模式不同,主要采用動態迭代模型的形式,由程序自動持續運行,不依賴人力,與依靠讀者推薦訂購的方式相比,可以更加快速準確地獲取大批量的讀者需求信息。
基于OPAC日志的用戶行為分析采購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采購模式的擴展和補充,這種圖書采購模式借助OPAC日志用戶行為分析技術,能有效解決傳統采訪模式中借閱率不高等問題,提高資金使用率。同時,OPAC日志用戶行為分析也存在不足之處,大量瑣碎的訂單不僅增加了采訪人員的工作強度,而且網絡黑客惡意作弊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3.3 基于語義分析的館藏利用分析采購模式
近年來,語義分析的館藏利用分析采購模式在圖書館界被廣泛應用,為圖書館資源建設提供了決策性的依據。語義分析可自動從文本中提取語言知識,并對文獻中所蘊含的語言知識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隨著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日益豐富、數字資源之間的關聯度上升以及其所蘊含的豐富多樣的知識資源,使高校圖書館資源的語義分析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圖書館館藏資源利用語義分析從類型屬性等方面分類描述館藏資源,將其儲存為不同層次、不同屬性的語義單元,其本質上是深度聚合分析館藏資源,即發現圖書館館藏資源之間和內部的語義關聯。例如:語言文學為一層分類,數理化為另一層分類,將某一本書、某個段落或者某個術語作為知識的載體,在不同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從而實現資源的語義表達,并通過語義分類單元來揭示資源之間內在的語義聯系。通過語義網絡來尋求知識單元之間的引證關系,為高校圖書館提供了館藏建設和采訪決策的依據,揭示了圖書館資源之間的內在關聯,為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創造提供了新的知識資源集合體。
3.4 基于共詞分析的館藏利用分析采購模式
共詞分析是將文獻資源中的關鍵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表述文獻內容關鍵詞的共現情況來確定各主題之間的關聯關系。目前,圖書館主要是通過關鍵詞和共詞分析來實現文獻內容的概括、總結和相關主題的關聯性分析,從而辨別各學科領域中的主題及熱點問題的分布狀況。基于共詞分析的館藏利用分析也為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采訪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高校圖書館利用共詞分析對相同學科和領域的專著、論文和開放獲取資源進行分析總結,從而發現該領域和學科的研究進展、熱點問題的分布、研究發展的趨勢等,為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提供精準的學科文獻資源服務和個性化文獻資源服務,使用戶掌握學科的核心文獻、核心作者以及前沿熱點,以提升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水平與服務能力。
4 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模式已經脫離了現代高校圖書館建設發展的需求,高校圖書館已不再是學生查找資源的第一選擇。這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使網絡資源的獲取更加便捷;另一方面是由于圖書館本身的資源建設存在滯后性,不貼近用戶需求。“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圖書采訪模式的變革提供了良好契機。
參考文獻:
[1]宋旅黃,趙冉.“互聯網+”背景下中文紙質圖書采購模式的變革:以三新書業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6(2):54-59.
[2]蔡璐.高校圖書館圖書采訪新模式的探析:基于有價值圖書缺藏原因及其產生規律的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3(4):65-67.
[3]趙波.技術驅動下的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與優化策略[J].圖書與情報,2014(2):127-130.
[4]侯志江,侯玲娟.基于OPAC日志用戶行為分析的圖書采購新方法[J].圖書館建設,2015(1):70-72.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