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摘 要: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是世界各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解決“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反差格局的必由之路。而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21世紀,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有效整合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思路,它在傳承傳統學科教學的同時,又形成了有自身特點的新型教學結構,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需要加以探索。該文就信息技術與高校音樂教學的整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校 音樂教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c)-0140-02
1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術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將其應用與課程進行整合,不能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根據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學生的特點,對教學的諸多元素、環節進行整體設計,以更好實現課程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整合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目前,諸多學者與一線教師們關于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的理解已形成了一些共識,如整合的立足點應該是課程的“課程為本”整合觀。但就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是變革課程教學領域(小整合論)還是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大整合論)仍存在著不同觀點,但目前我國的主流觀點還是應該以課程教學領域為突破,進行整合。
國際上信息技術教育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CAI)、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CAL)、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IITC)。CAI階段主要是根據計算機所擁有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等優勢,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解決,此時的計算機主要起到輔助教學作用;CAL階段強調利用計算機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計算機的角色開始從CAI階段的輔助教逐步轉變為輔助學;IITC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教育創新方面的一個重要變革時期,它拋棄了將計算機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這一特性,而是強調要整體考慮影響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資源等諸多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構建全新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努力實踐著第三個階段,即力圖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解決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
2 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近年來,關于信息化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顛倒教室”(The FlippedClassroom)等新理念的不斷提出與完善。
從2011年至今,短短的幾年間,“1對1”“顛倒的課堂”“微課程”“慕課”……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顛倒的課堂”更是成為近幾年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高頻率新詞匯。一般來說,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知識的講授與知識的內化。傳統的教學中,在學校課堂里通常進行的是教師對知識的講授,而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將其內化的過程通常是靠課后復習及課后作業來實現的。而“顛倒教室”則是持相反的觀點,它提倡將教學內容提前錄制成視頻,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學習,在學校課堂中,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難點與同學或老師進行探討,加深理解,并解決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學里很難針對每個學生的基礎、需求、進度以及學習風格進行教學的弊端。
顛倒教室主要在三個方面實現了顛倒:首先是它對傳統教學流程的顛覆——它將傳統的教學進行了課內與課外的互換,即:將原來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搬到課外,課外的討論活動放到課內;其次它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了顛倒,盡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已經提出多年,但在學校教育中執行的并不盡人意。顛倒教室把知識的接受放到了課外,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接受新知識。知識的內化在課堂實現,學生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和老師、同學進行探討、交流,極大保證了“因材施教”;最后顛倒教室顛倒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則由主宰課堂變為提供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
(2)利用手機、便攜式音頻播放器等進行移動式學習,利用手機、便攜式音頻播放器等設備進行移動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在國內外已有相關研究,如:Thornton&Houser曾在日本進行了一項利用手機短信輔助英語詞匯學習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因為手機短信所具有的便捷性,使得通過手機學習英語單詞的效果與傳統的利用課本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也優于利用網絡的學習;2000年夏天,斯坦福學習實驗室開發出了支持語言學習的移動學習模塊,學習者通過手機的語音和郵件功能,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來學習。學者KichurnNah在韓國建立了自己的WAP網站,30名學生通過網站完成基于WAP的任務以及與同學、老師間的交流。結果表明,學生對WAP網站持肯定態度,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了很大提升,網站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影響。
我國的移動通信設備已經進入大眾消費階段,特別是移動電話的廣泛應用使高校音樂移動學習成為可能。實際上,無論在課堂內還是課堂外,將移動設備應用在高校音樂教學實踐中具有明顯的技術、實踐和環境優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資源獲取優勢。目前大多數高校老師與學生的移動終端都能通過無線通信與互聯網、電信網或電視廣播網實現互聯,利用這些移動終端,學習者可以有多種途徑獲得最新的、豐富多樣的音樂學習資源。(2)泛在學習優勢。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較強的時空約束,使用移動設備則可以進行靈活機動的音樂學習和練習活動,零散的時間被利用,無聊的排隊、候車都可以進行學習,使音樂的學習和練習環境無處不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3)學習方式優勢。個性化的學習是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習模式,利用移動終端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多種學習形式。如現在很多人喜歡利用微信公眾號來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對于那些不喜歡看文字的學習者,如果在設備上安裝了Instapaper這個蘋果和安卓系統都有的APP,將個人喜歡的文章導入進去,然后選擇“講出”按鈕,就可以將文章轉變為音頻,同時還可以改變語速,這些都是音樂表演專業進行移動學習的優勢所在。再如:在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閱讀文章遇到一些想要保存起來的有用句子時,用一個叫“方片收集”的筆記搜集軟件,就可以很方便實現對句子的摘錄與保存。在摘錄了多段語句后,還可以將它們進行合并,這些筆記就可以合并到一個“方片”中。比傳統的記筆記還要方便,以后在查看這些筆記時也很快捷。現在可用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的支持學習的APP很多,可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
3 結語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同時又存在著教育資源不均衡、不能高質量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些重大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完成規模擴張的同時還應考慮如何完成高等教育所承擔的使命,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所學,如何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積極尋找有效的改革之路。信息技術與音樂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可以使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尤其是在伴隨著移動設備與APP的出現,利用好信息技術這把雙利刃的積極有效一面,對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作用,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