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董彬
摘 要:該文分析了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調控能力、加快特色農業布局調整、利用資源優勢錯位發展,打造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貧困地區;特色農業;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農村經濟發展已顯現出蒸蒸日上的景象,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正在漸漸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對農產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決大眾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多層次的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推行具有鮮明特色、競爭力強、綠色和諧發展理念突出的特色農業,對促進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業發展有很大的益處。其中,農業科技技術創新和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區位等優勢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關鍵。
1 特色農業的定義及其發展背景
所謂特色農業,自然是與傳統的、普通的農業生產活動有所區別,通常有其獨特之處,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氣候、資源和產業基礎等優勢條件,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如今,特色農業產品銷售良好,在區域內外的市場競爭中有絕對優勢[1]。在我國,地區農業生產各具特色,類別數以千計。21世紀以來,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開始出現結構性過剩,告別了供量長期短缺的現象。由于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開始追求高品質生活,表現為多層次的市場需求開始旺盛,所以農業生產的目標也部分轉向了滿足人們多層次目標需求上來。過去的農業生產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現如今特色、綠色的農產品才是大眾追求的目標,再加上促進農民增收這項硬指標的推動,特色農業逐漸升溫[2]。特色農業的良好發展,是由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和政府政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成果。對于貧困落后地區而言,發展特色農業能夠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發展特色農業時,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種模式,而是依據當地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的條件,找出一條適宜發展的道路。
2 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資金缺乏 當前國家針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雖然實行了具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和出臺了一些幫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條件,對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資金上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缺乏。資金是農業企業發展的支柱,相關涉農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而招商引資困難是農業企業資金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3]。之所以農村招商引資難,主要是農業具有投資回收期長的特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強,導致招商效果不盡如人意。資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銀行貸款程序復雜,農業生產企業申請困難,難以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和資金循環。
2.2 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村級道路多為村民集資自建,路面窄而糙,滿足不了實際要求,出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要加快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生產,只有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來實現。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村道路崎嶇難行且不配套,嚴重限制了農業機械進入,不僅導致農業規?;a成為難題,也限制了投資和新興產業進入,致使農產品不能有效轉化成商品,農業市場化水平低。
2.3 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 大量年輕農民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只是一些缺乏體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滯后的老人,他們的身體狀況已不允許投入大量體力勞動到傳統農業生產中,又加上農業收益比較低的原因,導致農村個別地方出現資源閑置現象,而且傳統農耕也無法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大部分老一輩農民僅進行維持生活的簡單農業生產,導致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極低,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特別對于貧困落后地區來說,勞動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閉塞,體現時代潮流的新技術、新思想難以在當地傳播,現代農業發展舉步維艱。
2.4 配套體系不健全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變化莫測,農產品市場的情況更加復雜,而農民只想在農業產業化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但由于產業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關人員缺乏、利潤點較低和相關技術運用不得當等等一些問題,導致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產業化生產還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產,像技術、深加工、運銷系統、管理等產業鏈的綜合發展等方面都不強[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臺也是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市場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場規模較小、信息來源較滯后和相關培育工作進展速度慢等這些問題也已經嚴重地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貧困地區的各種農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也不高,規模較小,運行體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務層次低,獲取市場信息速度慢,不能準確把握市場經濟規律,導致經營決策失誤,產品市場開發不足,很難將特色資源轉化為優勢資源。
3 進一步發展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調控能力 相關部門應完善農業產業發展計劃,把計劃落到實處,加大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加強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有序規范流轉,土地集中流轉以穩妥有序推進“小塊并大塊”等為中心,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經營[5]。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對農村生產大戶、農民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提高扶持力度。要讓特色農業規?;l展,必須充分發揮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要提高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視程度,加大政策宣傳培訓力度,培育一些懂經營、會管理、知技術等新型農業生產者,當然也要培養農民的個人素質,使得農民能夠積極主動學習國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農業布局調整 要實施好特色農業的產業布局,首先,應對當地基本情況有一個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自然條件、生物資源、社會文化、農耕習慣以及農戶對農業技術的掌握情況的調查,只有這樣,才能客觀提出具有各地區鮮明特色的農業發展方向;其次,要解決好農業生產布局紊亂、小而全、大而散、鎮鄉村雷同等問題,可以依據自然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條件,積極運用勞動地域分工原理,廣泛推行現代農業技術,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給予同等重視,從而有效解決小規模、細碎化經營與大市場統一之間的矛盾[4],實現農業增收。
3.3 利用資源優勢錯位發展,打造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貧困地區應充分挖掘當地所獨具的資源優勢和有利條件,通過基地建設加強特色發展。合理調整農業發展布局,如構建“兩帶一區”,借著錯季生產、錯峰上市、錯位發展的熱潮,積極利用現代農業技術,規模生產特早熟、特晚熟、特優質“三特”農業,做大做優特色農產業效益,挖掘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一批規?;?、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基地[5]。以蘄春地區為例,可以培育如優質茶葉基地、優質水稻基地、地道中藥材基地、特色水產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豬、奶牛、山羊等特色養殖業基地。當然,基地的建設都要因地制宜。建設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要合理利用當地農業優勢資源,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規范基地經營管理制度,積極提升示范區檔次和科技含量,統籌發展現代農業,加大推進示范區建設。
3.4 重視農業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按照產業化發展要求進行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技術院校的合作,通過“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產業對接,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使用新設備,采用工藝,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推廣增產增效新技術和農業清潔生產技術[5]。另外,政府、企業及農業組織應制定靈活的選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發展空間,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生產基地農民進行培訓。不僅是培訓他們的農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戶的市場意識、團隊意識、信譽意識和安全意識等,使廣大農戶真正了解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
3.5 把握發展趨勢,迎合市場需求 各地區深度挖掘當地農業資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與運營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要本著“緊抓特色、拓寬功能、產業化生產經營、適度規?!钡脑瓌t。并時刻關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變化,及時把握發展趨勢,迎合市場需求,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前瞻性、系統性的開發[2]。避免簡單照搬發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離特色,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而導致產銷脫節等問題,致使特色農業發展走入誤區。
參考文獻
[1]劉敏華,馬永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析[J].農業經濟,2009(2):3-4.
[2]劉彥,張旭,鄭策.我國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J].中國畜牧雜志,2012(16):7-10.
[3]李寧.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以方山縣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6(08):95-97.
[4]吳麗麗.彭水縣發展特色農業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37.
[5]武付華.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分析——以廣西河池市為例[J].福建農業,2015(0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