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明

摘 要:閱讀無論是對學生的考試還是日常生活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能夠在生活中培養學生保持閱讀的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亦有著不小的作用。文章重點分析學生在閱讀時常見的問題,并提出了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問題;教學對策
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閱讀,以前的閱讀方式和閱讀來源單一,僅有紙質書籍、報紙類,但到了如今,閱讀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可供選擇的閱讀內容也是豐富多樣,電子閱讀也逐漸成了年輕人閱讀的重要方式。這也意味著,閱讀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縱然科技再發達,閱讀始終是我們不可取代的生活方式之一。
要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一般而言,閱讀是我們花費一生的時間去做的事情,所以培養閱讀習慣就需要從小開始。小學時期培養了閱讀習慣,或者是有閱讀的愛好,對于以后的學習自然是有很大的好處。本文提出的閱讀教學的對策主要是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什么樣的閱讀課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本文主要分兩個大的部分,第一是總結小學高年級課堂上語文閱讀中學生常見的障礙,第二是對學生閱讀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即如何進行閱讀教學,其中包括對他們閱讀書籍的思考,即以他們的年齡適合讀什么類型的書,選擇怎樣的讀書方式。
一、障礙分析
1.教師的原因
教師是學生閱讀的障礙,乍一聽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實際上正是如此,很多教師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但無形之中卻給學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有時候教師某一個無意識的行為會給學生造成某方面的陰影。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想問題不會想得很深遠,當然,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本身也不具有分析難度,一般而言是適合小學生的。但語文課堂上的教學一般而言是教師帶領著學生讀,之后引領著學生分析。這樣就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即教師太過于承擔文章的分析責任,導致學生沒有參與或者是參與極少。這就好比是兩個人共同經歷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兩個人都急著要分享,但年齡大的這個人嘴快,說了出來,年齡小的那個人沒有說話的余地就覺得索然無味了。同樣的道理,一篇文章經過了教師的分析之后,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局限,不會在思維領域上超過老師,他們還能有什么樣的自主分析呢?
2.學生自身原因
學生給自己帶來的閱讀障礙更加常見,所引發的后果也更嚴重。正常情況下,學生閱讀一篇文章都會戴著“有色眼鏡”,自己感興趣的就讀,不感興趣的就放在一旁,即便是對語文教材的課文也是如此,喜歡的就多讀幾遍甚至背誦,不喜歡的就看都不看。中央電視臺有很多讀書節目,其中一個節目中的一位選手是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女孩,她分享自己所讀的書是一本武俠小說,之后評委詢問她喜歡的書籍是哪些,結果發現這孩子的閱讀面特別狹窄,之后這孩子還說自己喜歡的才看,不喜歡的絕不會去讀。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小學生的普遍問題。
3.家長的原因
很多時候,家長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生的教育中還要扮演一個角色的,他們大部分是因為自身工作繁忙,無法帶領著孩子學習,所以將他們送入了學校,即便是周末也將他們送入學習班,難得的暑假、寒假也會讓他們參加夏令營。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孩子多結交小伙伴,有利于他們拓寬眼界,但實際上,對于他們的學習非常不利。如果家長忽視學習、忽視閱讀,孩子會想:“自己的父母都不會經常讀書,我憑什么要閱讀?”他們向父母學習,無形之中就會對閱讀有了歧視,又怎能培養閱讀的習慣?
二、閱讀教學對策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比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更大的靈活性,高中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考試,教學就會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答題模式,而小學就不是這樣,小學教師是在教學生如何閱讀,如何選擇喜歡的書籍。
1.舉一反三的閱讀方式
很多人認為閱讀是靜態的,其實不對,閱讀是動態的。雖然就身體而言,閱讀的人大部分時間都保持不動,但閱讀時真正在動的是人的思維,所以教師要思考怎樣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調動起來,如何去思考書中的問題。以少兒版的《西游記》為例,里面的內容相對于原著而言做了許多的改變,簡化了不少,并且增添了插畫,但是整體故事情節是完整的。很多小學生讀這個故事時都會對里面的人物進行評價,認為唐僧最笨,齊天大圣本領最強,八戒最懶,沙僧最沒用。對于這四個角色的定位很多小學生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放到語文教學上來,如何去對學生進行閱讀的鼓勵,如何讓他們多思考呢?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向學生提問,既然沙僧最沒用,是不是可以不要他?如果西游記的故事沒有了沙僧這個角色,故事會怎樣變化?如果八戒變得勤快了,故事又會怎樣,四人的關系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齊天大圣萬一沒有那么高的法力,故事會怎么樣?這些都是適合小學生思考的問題,他們一旦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會把他們思考的欲望給帶動起來。
2.延伸閱讀法
語文功底的提升,就在于讀和想,多讀多想,語文水平就能夠進步神速。事實上,學習一門語言,聽、說、讀、寫便是四大功課,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自然不存在聽和說的問題,因此最重要的便是讀了。
以課文《草船借箭》為例,如果某學生讀過《三國演義》,在讀到這篇課文時自然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該書中的人物和故事畫面,閱讀時,有一定閱讀量的學生就會想到和諸葛亮相關的故事:“隆中對、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等。而閱讀量少的學生在讀到這個故事時頭腦是一片空白的,他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什么,不知道其中的人物背景,他們讀來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就要注意到延伸閱讀的方法,即在講解一篇課文時找出相關的其他文章供學生閱讀,并在之后請學生談感悟,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知道得多了,他們閱讀的興趣也就濃厚了。在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就可以找出“空城計”的故事來供學生閱讀,讓他們感受到諸葛亮的智慧。
3.建立閱讀交流平臺
閱讀交流平臺經常出現在大學里面,但小學尤其需要。小學生年紀小,思維跳躍,閱讀了一本書之后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如果讓他們閱讀了一本書之后向大家分享,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講解能力,二來可以鍛煉他們的歸納能力。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無非就是聽、說、讀、寫四個部分,閱讀交流平臺可以一次性做到這四個方面。首先是讀書,讀了之后進行歸納總結,舉辦交流會,每個人都發言,這就是“說”的部分;一個人在說,其他人自然在聽,聽完之后還可以提問;交流會結束之后,每個人可以寫一篇小短文,記述整個過程和自己的感悟,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思維不同,心中的感悟也不同。這樣一來,聽、說、讀、寫在一個教學活動中同時完成,如果教師對整個全局掌控得當的話,這一教學活動的教學質量會比一般的教學課程要好得多。
三、總結
本文重點分析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興趣并且如何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提出的對策主要是針對教師的教學,包括舉一反三的教學法、延伸閱讀法和建立閱讀平臺。除此之外,對于小學生閱讀還有兩個需要注意的方面:其一是多讀,不僅要求閱讀量多,還應該包括閱讀類型的多,小學生應該盡量多讀些不同類別的書,各方面知識都要掌握;其二是思考性地讀,即讀書時帶著問題,大膽地對書中的內容進行質疑。做到以上兩點,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自然會有所增強。
參考文獻:
[1]陳淑華.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姚秉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4.
[3]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