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

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時期。依據孩子們的心理規律,把握孩子們年齡發展特點是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創造性思維并不是無章可循的,而是學習生活中的一種自覺意識。即通過培養自覺觀察生活的意識、自覺發現問題的意識、自覺解決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科學;自覺意識;創造性思維
教育教學的核心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正如裴斯泰洛齊先生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而培養思維能力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科學的學習就是探究與思維的過程,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滲透與培養。眾多科學組織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幼兒與小學階段是培養創新能力最關鍵的時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創造性思維的五個環節:問題、分析、假設、方案、驗證。心理學專家華萊士提出這一過程包括“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驗證期”四個階段。據此,筆者結合小學科學教學及指導學生參加“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實踐經驗認為,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要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維等方面的自覺意識入手,循序漸進,相機引導,以期積小成大。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較過去有著質的提升,內容可謂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大觀,小到生活微觀,涵蓋面非常廣。并且依據孩子成長的年齡特點編排課程內容,能有效提高孩子基礎科學的常識。
一、自覺地留心觀察生活現象的意識
“萬物相通,萬象歸宗”,世間萬物萬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必定與其他事物有著內在的聯系。創造性思維有時就是在探索事物間的聯系,就如同喬布斯所說的“創新就是把各種事物整合到一起。當你問有創意的人是如何創新的,他們可能會感到一絲負罪感,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創造什么。他們只是看到了一些聯系”。
所有的發現、發明都來源于大自然和我們的生活,來源于人們對萬事萬物“聯系”的探尋。如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現象的自覺意識呢?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應結合課程多與孩子們交流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引發孩子內在自覺的“留心”,養成注意觀察日常生活的“習慣”。如教學“杠桿的科學”前,與孩子們聊聊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用較小的力搞定大重量的物體,引發記憶搜索與思考;教學“拱形的力量”時,和孩子們談談生活中哪些事物里有拱形,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教師要切合時機地多和孩子們交流,讓孩子們自由地談談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疑惑”與“發現”,特別是引導孩子來思考他們看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如有個孩子提出“洗衣機為什么靠旋轉就能將衣服洗干凈?”這就是在激發學生們思考的過程中,孩子們從洗衣機滾筒的旋轉聯系到水流的旋轉;再聯系到衣物自身與相互間的摩擦;進而再延伸到猜測第一個發明洗衣機的人很可能只是在洗衣盆里旋轉著衣物,而發現旋轉能將衣服“洗”干凈。最后有個小女生怯怯地自言自語道“我用臉盆洗衣服時也常這樣玩,我怎么就沒想到呢?”大家突然沉寂……別小看這一點時間,一個孩子的問題往往會引發其他同學的思考與響應。在這思維火花激烈噴發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孩子們的大腦成長,而且能逐步讓孩子們形成留心觀察生活的意識習慣,這個習慣不僅能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能促進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自覺地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意識
注意觀察生活現象并探尋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基礎”,而能從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才為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內核”。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的方向;沒有方向,何談創新?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實踐,去觀察。”哈佛大學有一句名言就是:“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始終處于問題之中。”
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務必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發現問題的意識。
如科學課程中的實驗教學有兩種目的:①因思維碰撞而實驗。在實驗前巧妙設置懸念,引發孩子們的思考與猜測,進而激發孩子們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終促使孩子們因發自內心的需要而去尋求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②因實驗而思維碰撞。通過有趣的實驗,誘發孩子們對實驗現象的好奇,從而激發孩子們發自內心地去探索原因,從而獲得新知。以上兩種實驗教學模式完全相反,但有著最重要的共同點:都必須以引發孩子們的思維碰撞為前提,引導孩子提出“問題”,以激發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探索需要為核心。只有這樣,實驗才有價值,實驗才有意義。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讓課程內容占據課堂中的每一秒。適當有規律地騰出一點時間結合課程內容多和孩子們交流創新的事例、生活的不便、個人的需要等。如由于洗衣服的辛苦而發明了洗衣機;因食物保存的不便而發明了冰箱;因戶外喝熱水的需要而發明了保溫杯;等等。
三、自覺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
注意觀察生活現象,為培養創造性思維打下基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為培養創造性思維提供可能,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是思考如何解決發現的問題。前人積累的知識經驗是為后人創新提供基礎的。如果每個人只懂得按部就班,只知道循規蹈矩,我們此時仍在樹上摘著野果,吃著樹葉。而人類社會能發展到當今這“呼風喚雨”的階段,正是因為有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懂得觀察生活,懂得發現問題,更懂得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學會生存》也把教育的任務表述為“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而這里的“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就是解決問題的意識。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強有力的支撐。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各科教師都應在教學的各個方面融入這一教育目標;家長們也應在生活的各個細節培養孩子的這一習慣。在科學課堂上,如果學生遇到問題或發現問題,教師應有意識地把握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共同尋找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并組織學生、協助學生,一起動手解決問題。
如在一節實驗課上,一位學生對螺旋槳旋轉時為何能產生風動能感到十分好奇。這個孩子的疑問一下子吸引了許多同學的興趣,我馬上組織全班學生,并鄭重地將這個問題先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各抒己見,進而分組交流討論,再小組歸納總結。這一過程中,每個孩子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成長。當然,這個問題可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于是在課堂討論交流完后,我不急于解釋,而是布置孩子們課后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與了解關于螺旋槳的資料。在第二節課分組交流后,再由孩子們當小老師向全班解釋說明,孩子們從電風扇談到飛機、從風車聯系到風力發電、從吸塵器說到輪船螺旋槳……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帶著發自內心的探索動力去查找、收集與分析資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成長可想而知。最后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理解,利用身邊的材料去試著制作一個螺旋槳……看著孩子們興奮而迅速地成長,我笑了!
創造性思維指向于問題的獨創性的解決。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發散性、深刻性都獲得了培養。
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斯坦豪斯曾說:“課程本質上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探究。”因此,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而且還是教學情境的創造者和學生思維的激發者。只有培養學生的觀察自覺、問題自覺、問題解決自覺,學生們才能受到創造性思維力量的沖擊與震撼,并享受創造性思維努力帶來的成果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