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那威
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文科生不愛學、理科生學不會”的困難。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文章簡單梳理“自主學習”的概念,總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步驟,提出改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效果的方法如下:闡明學習近現代史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突出教學重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設計,實施自主學習。
關鍵詞:自主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229-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列入高校思政課的實施方案,距今已有十余年。作為思政課的主干之一,“綱要”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不能不引起筆者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綱要”課的態度分化為兩個極端:文科專業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把這段歷史完整、認真地學習了一遍。到了大學,再來聽這門課,覺得不外乎老生常談,“車轱轆話”再說一遍。即使大學里講授的側重點與中學并不相同,深度與中學有明顯差異,但是因為先入為主的成見,學生連嘗試聽下去的興趣都沒有,自然也不會發現這門課與中學的不同。理工科的學生,因為中學階段的會考之后就不再學習歷史課,多數對這段歷史都比較陌生。對這些學生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相關背景知識,聽這門課有一定的困難。另外,作為思政課的一部分,存在思政課整體面臨的難題:學生接受程度不高,重視程度不夠,覺得這類課程不能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提供直接的支撐……這些都同樣困擾著“綱要”課的教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提高“綱要”課的接受程度,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不能單憑教師填鴨式的傳授,而要把“要他學”變為“他要學”。要實現這種轉化,就要借助“自主學習”理論,來改進“綱要”課的教學。
一、自主學習的概念
近年來國外較有影響的自主學習的定義是由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齊莫曼(Zimmerman)教授提出的。他認為自主學習指“學生以對學習效率和學習技巧的反饋為基礎,選擇和運用自主學習策略,以獲得渴望的學習結果?!痹趪鴥?,自主學習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是龐維國教授提出的。他認為應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來界定自主學習:“從橫向角度是指從學習的各個方面或維度來綜合界定自主學習……如果學生本人對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能自覺地做出選擇和控制,其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從縱向角度界定自主學習是指從學習的整個過程來闡釋自主學習的實質……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的。如果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完全依賴教師或其他的指導和調控,其學習就不是自主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強烈興趣與求知欲望的引導下,產生了主動學習的愿望和積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和超過課程目標要求的深入學習,學習結束之后,對學習的結果能進行有效的自我評估。
二、“綱要”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策略
1.闡明學習近現代史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持續、長期的觀察,發現無論是自以為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定了解的文科生,還是歷史知識積累較少的理科生,對“綱要”課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都認為這門課沒什么用,對將來就業乃至安身立命沒有什么幫助。在他們眼中,專業課、外語或計算機等工具性的課程,才是有用的、值得學的,甚至考駕駛證、學駕駛技術,都比上這門課重要(筆者經常遇到學生為了駕校練車、考試而理直氣壯地來請假不上課)。學生有這樣的認識,當然與社會上流行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風氣有關,但是作為“綱要”課教師,有責任將學生從這種膚淺、浮躁的認識中引領出來,向學生闡明歷史學對今日中國、對今日大學生的現實意義。
歷史學作為鑒古知今的一門學問,在今日中國有著尤為現實的意義。我國改革開放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今天已經進入深水區,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輿論場上的角力也日益激烈。就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產生的各種爭議、爭論不時見于網絡媒體。隨著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的爆炸性發展,可以想見這種爭論、沖突可能會愈演愈烈。就學術問題進行爭論,百家爭鳴,本是理所應當的好事。但學術爭論應遵循一定的學術規范,有意識地歪曲甚至篡改歷史,持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卻是我們必須要警惕和反對的。如果大學生被歷史虛無主義所誤導,那產生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滅人之國,先去其史。在這個意義上說,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研究近現代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熬V要”課的教師,應該也必須把這種重要性傳遞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學習、學好中國近現代史,對今天的年輕人,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年輕人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她)們已經是成年人,接受過基本的教育,對社會問題有了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也有了表達立場、看法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她)血氣方剛,涉世未深,容易受到誤導,走向偏激和暴戾。青年學生自古就有心憂天下的傳統,每當國家面臨危機,青年學生都沖在最前面。但是只有讓年輕人在歷史課堂上看到過往的慘痛教訓,了解到盲目排外并不能讓國家富強,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她)們理性愛國,愛國而不誤國,最終成為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作為一名“綱要”課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切地認識到,中國近現代史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于國于己它都是一門必修課。
2.突出教學重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綱要”課的授課時數一般定為32學時,內容多、課時少是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從頭至尾地講授,所有的章節都只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不但不能使學生獲得比中學歷史課更為深入的認識,甚至有可能連中學歷史課的深度都達不到。如果是這樣,學生即便對歷史課有了先入為主的重視,也無法把學習的熱情一直保持下去。面對有限的學時,在給學生整體講解歷史脈絡的前提下,教師必須有所取舍,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在涉及 “三個選擇”的歷史關鍵點,要講深講透,論從史出,既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必然性,又讓學生了解到豐富的歷史細節。比如開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鴉片戰爭,因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而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面臨重大危機又力挽狂瀾、轉危為安的長征和西安事變,中國近代第一次反侵略的重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抗日戰爭,深刻體現了民心向背的解放戰爭……這些都應該重點講授。要通過詳盡豐富的歷史細節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學生知道歷史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枯燥的歷史教科書,絕不能因為熟讀了教科書就自以為了解了歷史。
3.引導學生設計、實施自主學習
教師要改變那種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習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初步掌握整理、分析史料及表述歷史的技能。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自己感興趣的歷史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給學生提供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獲得親自參與、探索的體驗。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綜合理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歷史信息的能力。
教師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課,否則就失去了開這門課的真正意義。開設這門課,是為了給學生今后學習了解中國近現代史打開一扇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在課下、課后,也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針對“綱要”課學時較少、內容較多的現實,教師可以把不在課堂上重點講授的內容分成若干問題,供學生自主選擇,要求學生課下對所選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最后以口頭報告或書面報告的形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選定問題的學生要自己規劃自己的研究方案和進度,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網絡來獲取資料。在獲得充分資料后學生要對資料進行整合與分析,最終形成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這種自主學習一般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得出結論后小組要進行充分討論和反思,反復推敲探究結論的合理性,總結學習過程中的心得和不足。
三、結語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經成為從最高領導層到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思政課教學面臨困境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思政課教師,只有以對學生的理解為基礎,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鄭金洲,等.自主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3.
[2]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5.
[3]劉玉珍,李佩忠,馬會泉,徐維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習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4]梁錫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難題淺探[J].教育教學論壇, 2012(5).
[5]王曉軍.新建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實踐教學初探[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3).
[6]朱曉鴻.開放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