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目前在新形式下的行政事業單位關于工資的開放方面也有著一些改進和變化。在過去這些年我國在工資開放方面一直沿襲過去的傳統做法和模式,這樣存在的缺點就很容易暴露出來,因此本篇文章對于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工資發放進行了具體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新形勢;行政事業;工資發放;模式分析
在過去,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工資都是通過沿襲傳統模式的方式來進行發放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相關財政部門根據每年的預算來將工資撥付單位開戶銀行,然后由單位進行提現或者轉賬,隨后發放到職工個人手中。這樣的方式在越來越發達的科技社會已經逐漸變得落后,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下文將對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的新舊模式進行相關分析。
一、傳統工資發放模式缺點
傳統的工資發放模式在目前我國這樣信息化發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背景下已經逐漸變得越來越落后,在網絡逐漸普及的當今,社會財政支出在逐漸增加,傳統的方式也已經顯示出了它的缺點,對財政資金來講也有著很大的浪費。首先表現在工資發放時間不統一。以前我區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時間為每月10號,但是有的單位辦公或者業務經費緊張,挪用了基本經費,導致時常有拖欠職工工資現象的發生。其次表現在工資計算的標準不一致,缺乏公平和公正性。有部分經費較為充?;蛘哂惺召M收入的單位擅自提高津貼補貼標準,比如工資收入構成中,住房補貼、住房增量補貼、住房公積金分別為工資總額的2%、20%、12%,但是由于對工資總額的構成沒有明確的規定,有的單位甚至將年終一次性獎金也平均到每個月當中作為計算基數,導致各個單位之間計算的標準差距很大,分配不公的現象越來越突出。三是部分津貼補貼有違規發放的問題。在傳統工資發放模式下,單位對部分特殊崗位津貼如信訪補貼、紀檢補貼有較大的自主決定權,因此就存在著超范圍超標準發放的現象。四是工作效率難以提高。我區絕大多數單位的勞動工資工作均由單位財務人員兼職,工資調標或晉級晉檔的工作大都安排在年初和年末,且一旦基本工資調整,相應的津貼補貼及五險一金均要調整,即便是應用軟件操作,很多數據也要手工錄入,本身這個時間段就是財務工作量相當大的時間,加上繁復的勞資工作,更難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因此為了加強管理,需要對財政方面支出進行改革。在20世紀初期,已經有部分省市在財政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方面實行了統一經由銀行委托的方式來進行,后來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已經有了新的進展。以我區為例,在2014年的時候全部公共預算撥款單位和財政補助單位已經實現了財政統發工資。通過近幾年的運行,可以看出進行工資統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且也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理想和效果。對于改革效果背景來講,在進行改革過程中主要面對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財政部門在進行財政單位工資發放過程中預算撥款額度不能滿足總額度。一方面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通過統一發放來進行工資發放;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在資金回收方面,通過集中管理的方式來進行對單位工資整體預算和發放的全程監控。這樣才能保持在總體資金體制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會計主體來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才能建立更加安全有效的集中組織管理體制,形成更加統一的管理模式。并且在關于工資方面的工作也需要進行統一,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條例,同時在國庫集中管理機制中對此項管理實行專門人員的負責。要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保證會計單位在進行賬戶設置的過程中,對國庫中集中收付行為和相關計算程序一致統一,而且在具體操作時可以有法可依,對形成的賬戶進行規范,可以根據目前政治體制下的相關規章制度來保障進行財政資金收付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且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財政統一發放工資方面和政府采購相結合,按照合理科學和更加完善的方式來進行資金發放。另外還需要通過法律的角度,將國庫納稅以及需要代發代扣的五險一金等工資項目進行規范支付,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在標準規定的條件下,逐步完成對資金合理使用和準確發放的任務。
二、工資統發模式分析
自2014年我區實行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統發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避免了傳統模式出現的許多缺點。具體表現在,首先明確了每月的工資發放時間,職工可以在每月的20號按時足額從委托代發銀行取得個人工資收入,與工資相關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等也由財政直接撥付到相關單位賬戶,杜絕了拖欠、少發或者漏發工資的現象。其次是統一了工資和各項津貼補貼的計算標準,在確定了每個人的基本工資無誤的條件下,所有統發人員采取的是同樣的津補貼計算標準,杜絕了財政資金分配不公的現象。三是對特殊崗位的津貼補貼實行了嚴格的審核制度。凡是享受特殊崗位津貼的,需要由相關部門審批備案方可發放。四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操作性,減輕了單位勞資和財務人員的工作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幾年的運行過程中,新的工資統發模式也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一是統發工資中存在著“吃空餉”的現象。在實行工資由財政統發后,財政發放工資都是按人員編制來的,財政部門對人員是否在崗工作并不掌握,因此對于一些內控制度不完善或者辦公地點較為分散的用人單位,吃空餉的現象不可避免。有的單位,工作人員長期不來上班,工資獎金照拿,單位勞資人員或是出于不想得罪人,或是出于事不關己的心理,沒有按國務院或人事部門的相關規定相應調整其工資待遇。另外有的單位有職工辭職、死亡或調離等情況出現后,單位也不及時向人事或者財政部門申報,不及時辦理停發工資手續,造成“吃空餉”現象的發生。由于財政統發工資的資金與單位的經費不掛鉤,出現上述現象并非個例。二是工資數據不夠透明化的問題。工資統發是利用軟件實現的,但在錄入時還是需要手工輸入,如在初始階段存在錯誤,后臺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審核程序,不管是人為舞弊還是無心之失,錯誤都很難發現。另外,在工資統發后,財政直接將工資支付到各單位的委托代發銀行,然后由銀行打到個人工資賬戶中,實際發放的工資只有職工個人知道,不利于財政資金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三是工資統發軟件的設計不夠完善。比如離退休人員的工資表只能看到當月發放金額,之前年度和月份的數據無法查詢。另外軟件中的數據不夠完整,在遇到工作人員死亡后,需辦理領取一次性撫恤金和喪葬費時,數據庫中的資料不能證明本人是行政人員還是事業人員,需要找出能證明本人身份的資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種原因,部分資料已無法找到,這樣就給所在單位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另外軟件中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沒有透明化,因為養老保險政策變化、公積金基數調理、工資調整等原因,曾經有連續五個月的工資實發數據和代扣稅金額都不相同,造成諸多工作人員的疑問和不解。針對以上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以下幾項解決措施:首先是將統發工資工作透明化、公開化,每年度初將本單位工作人員在崗、休假情況和領取工資、津貼補貼發放情況進行公示公開,并對單位離退休人員、領取遺屬補助人員進行摸底統計,并實行舉報獎勵制度,徹底杜絕吃空餉的現象。同時將工資標準表及各項津貼補貼的計算方法都掛在工資統發網上,方便工作人員查詢。二是設置答疑郵箱,由工資福利部門或者單位人事部門牽頭,對職工在工資和津貼補貼發放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三是實行考勤制度和問責制度,做到職責明確,并將結果進行向社會公開。四是對單位勞資和會計人員開展培訓和學習,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五是對統發軟件的使用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和意見征集,摸清使用人員的需求方向,將軟件不斷完善。
三、結束語
本篇文章對于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的模式進行了具體分析和討論。分別對傳統工資發放模式在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點,以及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發放模式進行了一一介紹和分析,希望對未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在工資發放方面有積極影響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宇航.事業單位工資分配新政策出臺[J].中國經濟,2015,56.
[2]李濤如.事業單位工資津貼分配該如何搞[J].遼沈晚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