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瑋
[摘 要] 政府部門的預算工作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作用。然而,當前在實際的政府預算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由此極大地影響了政府預算工作的準確與效率。基于此,分析了當前我國政府部門預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改進措施,旨在加強政府部門的預算管理工作。
[關鍵詞] 政府;預算管理;問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58
[中圖分類號] F8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3- 0107- 02
1 政府部門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約束力嚴重不足
首先,我國的預算并未完全根據《預算法》的相關規定作出調整,由此一些機構沒有經過相關的程序,就自行按照自身的情況對預算作出調整,從而降低了預算工作的法律效應,失去了確定性。其次,政府部門人員對預算進行調整時往往缺乏有力的事實依據,造成其在調整預算時,不能對調整預算的原因及必要性進行全面的解釋,針對預算所調整的金額說明敘述不明,使政府預算工作顯得十分隨意。
1.2 政府預算效能得不到發揮
現階段,我國政府的實際財政收入已遠超政府預算金額,為了真正發揮出政府預算工作的效能,應該將超出預算收支的金額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否則預算機制就如同擺設一般,不具任何意義。
1.3 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的資金來源超過法律限定范圍
當前,各級地方政府為彌補日常預算支出,常常采取舉債的手段進行項目投資。基于我國目前法律監管體系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且執行程序嚴密程度低等因素,如果投資出現失利,那么高額的成本費用勢必會對政府的財政施加很大的壓力。此外,如果政府共同參與了風險性高的貸款項目,一旦責任人違約,那么相關政府部門不但要承擔還款責任,同時對政府的信用造成負面效應。
2 加強政府部門預算管理的具體對策
2.1 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
首先,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社會保障的力度及輻射范圍尚存在著嚴重不足,由此大大制約了我國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的步伐,所以政府部門應引起足夠重視,提高社保方面的支出力度,力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完善合理的社保體系,針對不完善的地方,應加大改革的決心。其次,政府部門應隨著社會的變遷、市場的發展對其職能做出相應調整,對市場進行適當合理的干預。在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醫療保障等與人民福利息息相關的方面,適當放寬金額的投入力度。
2.2 規范預算程序,強化預算約束力
2.2.1 劃分明確的預算管理范圍
針對預算調整過程中的隨意調整預算的行為,政府應對預算調整劃分出明確的有限范圍,以此規范預算調整方法以及實施程序,可以防止一些部門按照自身的“突發”狀況,隨意對預算進行“及時”調整;當預算收支不均衡時,同時預算支出遠遠超出預算收入時,應妥善考慮這種狀況,經深層分析,一旦發現此情形會對支出產生嚴重不利,那么應及時向國務院申請調節支出預算,此外,還可以通過擴大舉債范圍的措施規避負面影響。
2.2.2 提高預算調整審批制度的改革力度
人大部門應加強對預算管理的審批權利,按照法定路線對預算進行調整,經人大審批后,政府部門方可實施相關舉措,由此有效避免了一些機構隨意盲目調整預算的情況發生。值得注意的是,人大部門審批預算報告時,應對預算調整的原因進行詳細研究并進行核查,對調整金額的核算、調整后的利弊展開分析,從而最大化的降低失誤機率。
2.3 嚴格把控地方政府舉債行為
2.3.1 成立專門的債務監管系統
在各級地方政府成立專門的債務監管系統,通過債務監管系統,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統一的管控,這樣有力遏制了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而盲目隨意借債的現象發生,保證地方經濟穩定的發展。
2.3.2 增強地方政府人員的責任意識
有的地方領導,為了在任期內展現業績,往往會舉債發展地方經濟,針對這一錯誤的行為及思想意識,必須進行及時教育與指正,同時提高對規模舉債的風險意識,強化政府部門的責任意識,按照不同區域的特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舉債標準。一旦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遠遠大于規定限度后,應對相關領導的政績作減項處理,從而增強其債務管理意識,最大化的杜絕債務風險狀況的發生。
2.3.3 推動債務透明化
為了提升地方債務的透明度,應進一步提高債務的公開性,以此接受群眾監督,從而能夠合理規范自身的舉債行為,避免舉債的盲目性、隨意性,降低舉債風險。
3 結 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政府財政收支的數額漸漸加大,在政府部門預算工作中,應對財政資金做到有效的管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預算管理引領經濟發展的效能。當前,基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風云變幻,政府部門的預算管理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相關人員加大研究力度,盡快健全我國政府部門的預算管理體系,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主要參考文獻
[1]呂勇.重新界定預算調整范圍[J].中國財政,2011(6):46-48.
[2]翟司霞.中央財政預算透明度評價研究[J].管理評論,2013,25(2):12-18.